12.11 他把鄉土做成經典“老房子”咖啡館成瓊海旅遊文化名片

他把鄉土做成經典“老房子”咖啡館成瓊海旅遊文化名片

瓊海工匠小檔案 姓名:王敏 編號:07 身份:瓊海“老房子”咖啡館系列設計者

花一筆大資金裝修一個“老房子”;花8萬多元建了一個空中花園,而空中花園的一張桌子僅供3名客人喝咖啡;搭建一個小閣樓,僅能供一人喝咖啡……這是瓊海王敏做旅遊餐飲走的不同尋常路。他不做豪華氣派的酒店,而是努力從文化和藝術的高度挖掘瓊海文化、南洋文化,通過“老房子”咖啡館系列展示瓊海旅遊文化別樣的風景,讓遊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破舊不堪的老房子做成了經典

  王敏是瓊海市博鰲鎮上“海邊老房子”咖啡館的主人,在別人眼裡,他是個“另類”:藝術專業學校畢業的高材生,卻從事與本專業無關的事情,開了三家咖啡館。

  大學畢業後,本來在北京有著一份不錯的事業,王敏放棄了許多藝術發展機會,返回家鄉瓊海創業,致力於打造鄉土文化。

  王敏先是在博鰲鎮海邊找到了一處破爛不堪的老房子,這是朋友家的閒置房子。朋友以房產入股的形式,與王敏合作開咖啡館。“你很難想象當時老房子糟糕的情形,光房子後面的垃圾就清理了10多車。”這是2008年第一家“海邊老房子”咖啡館,緊接著又有了第二家“老南洋”咖啡館,然後是第三家“嘉積老房子”咖啡館。

  “海邊老房子”咖啡館佔地有8畝,是一個讓人安靜發呆的好地方。走進咖啡館要連續通過十道門,每一道門的風格都不同,各自展現的是瓊海的一種建築風格。餵豬槽、破舊的陶缸、老椅子、老縫紉機、老照片、粗陶盤……一件件飽含鄉土風情的物件,都成了咖啡館裡的裝飾品,努力還原瓊海的人文味道,煥發出新的生命。海邊的木麻黃全部被保留下來成為景觀樹,一叢茂密的野菠蘿,是王敏花了2萬元專門請人一點一點清理出來,現在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

  “老南洋”咖啡館位於瓊海中原十八坡高速路口,在一片鬱鬱蔥蔥的檳榔林中,紅房子綠屋子,金色的閣樓讓人賞心悅目。走進咖啡館,便被濃郁的東南亞風情所驚豔,空曠高遠的彩繪玻璃屋頂,描金立柱,木質古樸傢俱,紫色紗幔配上綠窗,滿眼都是濃烈豔麗的色彩,卻以大膽的配色和精巧的搭配創造出華美和諧的色彩感。

  王敏介紹,中原鎮是瓊海市的南洋之鄉,咖啡館就是以此為基礎,通過南洋房子建設模式導出瓊海下南洋的歷史,是瞭解瓊海南洋生活文化的第一觸點,也讓賓客在場景中真實感受到瓊海多樣化的旅遊文化。

  為展現“鄉土” 他騎車到農村“撿破爛”

  進入王敏的“老房子”咖啡館,竹林、花草、樹木佔據各自的位置恰到好處;房間裡的舊電視機、老式電話機、牆臺上擺放的煤油燈,還有許多老照片都有安放之處。這些場景讓中老人看到,就像進了自家老宅子,兒時記憶立馬浮現。沒有迎賓服務員打招呼,你可以隨意走走看看;要麼半躺在藤條椅沙發上,呷一杯“歌碧歐”,聽著窗外細竹沙沙作聲發個呆、看看書,享受著慢生活,這種意境就是王敏想要的,也是他有意無意間不斷收集鄉村老物件裝飾起來的傑作。

  從2009年11月“老房子”開業,王敏經常騎自行車出行。那幾年,王敏騎自行車走遍了瓊海眾多村莊。一方面是為尋找心靈中的那份安靜,另一方面是淘當地居民使用的老家當、老物件,當然還會收集當地的名小吃,如雞屎藤粑仔等。收集來的老物件陸續擺進了老房子咖啡屋,也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如今有些遺憾的就是前些年博鰲鎮有多個村的老屋子要拆除,好想買下那些舊木料,特別是有雕刻的木構件堆放在某個地方備用,但力不從心。”王敏說,“鄉村一直在講故事,但少有人去找、去聽,我只是把它們的故事搬到一起。”為開辦“老房子”咖啡館,王敏無數次遊蕩在瓊海的鄉村,把他人眼中的“破爛”往自己的“老房子”搬。如今的“嘉積老房子”展示著上世紀四十年代以來老嘉積的生活文化印象,讓到來之賓客直觀感受老市井的煙火氣息。

  “真的感激很多老鄉,他們淳樸厚道,聽說我要做屬於瓊海的鄉土文化,錢也不要,直接就送給了我。”一件件飽含鄉土風情的物件,在王敏手裡煥發出新的生命。極土的物件在他的“老房子”散發出城市人鍾情的“懷舊情調”,鄉土的清新氣息在城裡人看來甚是時尚。

  咖啡館承載的鄉土文化,已經融為瓊海城鎮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王敏的“老房子”系列也成為瓊海美麗鄉村建設中獨具特色的“鄉愁”旅遊體驗門面。(南國都市報 記者 陳康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