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杭州老餘杭的古橋——通濟橋(圖)


杭州老餘杭的古橋——通濟橋(圖)

通濟橋

杭州餘杭區年代最古老的橋要算老餘杭的古橋——通濟橋了。通濟橋本名北溪橋,俗呼大橋,位於杭州市餘杭區餘杭鎮西北,南北向跨於南苕溪上。

據清嘉慶《餘杭縣誌》載:"漢熹平年間(172-178)建(東漢),名隆興。五代錢武肅王重建,改名安鎮"。又載:"宋紹興十二年(1142)橋以木為梁,元至正十八年(1358),山寇縱火焚之。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通易以石,正統間(1436-1449)縣丞邱熙嶽加石欄於兩旁"。"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邑人宋文瑞重修"。建市屋於橋面兩側,以租賃收入捐資興學。清嘉慶初,搶水石(分水角)圯,重甃鞏固。教諭任昌運作通濟橋詩:"通濟橋跨大溪上,小店多開橋上頭。一路籃輿行地穩,不知鰲背架層樓"。1937年12月24日,可惡的日本人侵佔餘杭,一把火從西門燒到南門,橋上市屋被日寇焚燬,並在橋頭修築碉堡。

杭州老餘杭的古橋——通濟橋(圖)

日據時代的通濟橋

穿過老街,就來到了通濟橋。通濟橋在漢朝時就橫架在苕溪上面了,算算朝代,從東漢開始,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唐、宋、元、明、清、民國、到現在的共和國,足足經歷了十多個朝代,1800多年的風雨,可以說是飽經了歷史的滄桑。

杭州老餘杭的古橋——通濟橋(圖)

通濟橋

通濟橋為三孔石拱橋,拱券採用縱聯並列分節砌置法,西邊迎水面,橋墩外築有兩堵分水角,上方各開一個溢洪券洞,以備天目山水猛漲時洩洪之用,設計科學。橋長50米,通高9.6米,矢高7.84米,寬8.8米,分水角寬2米,長6米。在大橋西北面,看著橋欄上石獅子,可感受到這橋的古老,無數的時間從橋上流過,留下了歷史歲月的痕跡,也留下一串串的古老記憶。

杭州老餘杭的古橋——通濟橋(圖)

橋上的石獅子

退堤擴孔後,通濟橋身比原來加長了一倍,近看蔚為壯觀。橋上有亭子,亭子供人休息,為人們遮風避雨。來往行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非常方便 。

杭州老餘杭的古橋——通濟橋(圖)

通濟橋亭

通濟橋亭設置東西南北四幅對聯。其中兩個為古人所作的對聯,內容如下:

蘆花兩岸晴山雪,

苕水一溪春漲紅。

曉趨天闕星辰近,

春到人間雨露寬。


杭州老餘杭的古橋——通濟橋(圖)

另外兩幅為現代人謝國剛先生與周如漢先生所撰寫的對聯,內容如下:

謝國剛先生撰

一川日月有情映碧玉,

千鎮杭嘉無恙恃雙虹。

周如漢先生撰

溪納萬山洪流騁馳吳越,

橋載千秋青史鑑證餘杭。

浙江省首批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名單中,10個古鎮中第一個就是老餘杭(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1983年,通濟橋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通濟橋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作為浙江省內唯一一個雙千年古鎮中的一座比杭州更加悠久的古橋——通濟橋(杭州的地名要等到隋開皇九年)才出現。在朝霞夕陽裡,默默地橫亙在苕溪上,為後人訴說著古今往來的一切滄桑。其蔚為壯觀的橋體,則成為城西苕溪上一道亮麗人文景觀。

杭州老餘杭的古橋——通濟橋(圖)

橋上的石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