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那個拿完年終獎就跳槽的年輕人。”


“那個拿完年終獎就跳槽的年輕人。”

已經參加工作的你,跳過幾次槽了?每一次跳槽的原因是什麼?


臨近年末,相信有不少人都摩拳擦掌等著拿完年終獎就跳槽。


總結起來,所有的跳槽或許可以分為這幾類:

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工作經驗,面對更好的工作機會、更高的薪資待遇,選擇跳槽;


在工作中面臨困境,但不急著跳槽,在原公司擊敗自己的瓶頸期才去考慮跳槽;


初入職場,抱著類似遊戲中re-play的心態遇到問題就跳槽。


你,是哪一種?


讓人難過的是,大多數情況下,產生跳槽想法時,我們都處於第三種。


“那個拿完年終獎就跳槽的年輕人。”


更讓人難過的,就像上面這個圖片說的這樣,哪怕有時候產生了跳槽的想法,我們還是不得不屈服於現實。


《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高達33%。


根據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來看:


不同年齡段的人第一份工作在職時間呈驟減趨勢:70後,4年;80後,3年半;90後平均19個月;而95後……只有7個月。


那麼,究竟什麼時候該跳槽,又有哪些問題是跳槽不能解決的?


01.

跳槽

是選擇更好工作的權利


我在後臺留言裡,找到幾條“關於跳槽”小夥伴們經歷過的和想說的:


@世界第一富仔



在一個公司幹了兩個月沒給入職,按實習工資50一天發(座標帝都),去問領導說總部不給入職,營業部沒辦法。


@一天明月白如霜


跳槽一直是從業者為數不多的權利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最有效途徑之一,現在的信息流通不要太快,換個地方待遇更高,何樂而不為?責罵?抱歉,成年人只在乎利益。


@媽的只有我沒去CP25


在私企實習,遇到個坑貨同事,把自己活成了老闆的樣子,我基本接手了他所有的工作,我實習補貼1500,他工資是我的好幾倍……


@KAIKAI



畢業三個月,從校招實習到現在跳槽三次,終於找到適合自己滿意的工作,如果工作不開心不適合為什麼不辭職呢?


@鱷魚勞斯手下留情



雖然剛畢業,但我覺得,工作無非就是錢,前途,開心。三樣一個沒有,那就走,只要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世界,再苦再累也會堅持下去。


“那個拿完年終獎就跳槽的年輕人。”


的確,一方面,如果遇到諸如上面不負責任的公司、太奇葩的老闆同事,跳槽是一種解脫,也是給自己一個出路。


另一方面,網友精準地說出了跳槽的另一大動機:“我上班就是為了錢,他非得和我談理想,可我的理想是不上班……”


2016年4月,智聯招聘首次發佈《90後職場肖像》報告。


該報告顯示,38%的受訪者在擇業時優先考慮薪資待遇;62%的90後受訪者表示,擇業時更看重是否有符合自己興趣的發展空間。


歸結起來,可以通過跳槽解決的問題大致有薪資、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和工作氛圍等。


這些能夠通過跳槽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比較外在的。


而更多時候,那些不能通過跳槽解決的問題才是限制一個人職業發展的根本原因。


02.

跳槽

不是用來逃避問題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曾提出過一個“素質冰山模型”,這個模型為招聘行業所熟知。


“那個拿完年終獎就跳槽的年輕人。”


該模型把一個人的素質分為冰上以上的部分和冰山以下的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知識和技能。


它們是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因此也是容易瞭解與測量的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通過培訓改善提高。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角色定位、自我認知、性格特質和動機等。


這些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換一個通俗的說法:


角色定位:你是否清晰地知道自己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是否有明確的職業規劃?想要成為某個行業的領先人物?還是想要帶團隊創業?


自我認知:你是否足夠自信?你是否具有較好的溝通能力?你會如何與他人合作?你是否能很好的辨別是非?


性格特質:你是否有較強的責任心?面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你的心態如何?



有一句話說:“跳槽不是成功逃避問題的終點,而是解決新問題的起點。”


那些因為冰山以下的原因所導致的跳槽,會在下一份工作中依然處處碰壁。


正如《博客天下》雜誌前主編熊太行所說:“換游泳池解決不了不會游泳的問題,有的問題還是原地修煉、自我突破更好。”


節目《圓桌派》中,《讀庫》主編張立憲引出“洗白”這個詞。


“那個拿完年終獎就跳槽的年輕人。”


他認為,從中學開始,一直到大學,我們接受的教育是有缺陷的。


因為在學校時期,不會有人教我們如何工作、如何和同事相處、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以及如何聽懂別人的意思……


因此,最後他說:“一個年輕人,要拿出足夠的勇氣來洗白自己。”


職場這條路,需要我們自己摸爬滾打地去看清方向,堅持前行。


根據美國職業生涯學會的統計:80%的職業問題,都不是職業問題。


一個幫人們做生涯規劃的生涯規劃師接受採訪時坦言,那些來問自己是不是該跳槽換公司的人,也許真正要解決的是找到自我價值。


因此,在每次選擇跳槽時,至少要讓自己考慮清楚如下幾個問題:


這一次,最深層次的跳槽原因是什麼?


在當下這份工作中,自己都做了些什麼?自己是否真的已經學有所限?


下一步,準備跳到哪裡去?是否有了明確的目標?


最後,也要明白,任何選擇都是有得有失的,要清楚每一次選擇自己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那個拿完年終獎就跳槽的年輕人。”


不斷地認識自我是不容易的,但我們非做不可。


03.

一直認真

你就贏了


被譽為“臺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最開始是賣米的。


在整條街都是賣米商家的情況下,他賣的米獨獨佔領了市場。


當時,市場上的米都帶有沙石,大家買回去之後需要費力把石子兒淘乾淨再去做飯,王永慶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先幫大家把沙石都弄乾淨了再賣。


這樣,買米的人回家洗一洗就能直接做飯,省了不少事;不僅如此,他還會直接把米送到買米的人家裡,這樣久了之後,大家都願意買他的米。


梁文道也曾說過自己的一個經歷:


長期香港北京兩邊跑的他會經常光顧酒店,而有幾個是他固定會住的。


時間長了他發現有一個給酒店住戶打掃衛生的服務人員會很細緻地注意到他的習慣,比如他不喜歡把被子折起來,所以每次入住他都會把被子拉出來。


這樣幾回之後,在他又一次光臨這間酒店時發現那個服務人員直接幫他把被子拉了出來,並且非常平整地鋪在床上。


“那個拿完年終獎就跳槽的年輕人。”


他說他覺得這個服務人員是很細緻並且用心的。


很長時間過去,在他又去這家酒店的時候,得知那個服務人員成了客戶主管。


發現了嗎?所謂的成功其實有時候就是一個人最內在的自我所成就的。


說到這裡,我想到一個詞:打工者思維。


什麼是打工者思維?


就是你給我3000塊工資,我就給你做3000塊的事情。


給多少錢就付出多少努力,斤斤計較於所謂的價值對等,其實是在扼殺自己的職業生涯……


“那個拿完年終獎就跳槽的年輕人。”


誠然,我們在做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在為下一份更好的工作做準備,沒有什麼值得計較。


除了打工者思維,還有另一種步入職場後應該拋棄的思維模式,叫做學生思維。


具有學生思維的人在職場中傾向於“被動成長”。


但是在職場中,沒有人會一直手把手地教你做一切事情。要學會主動學習。


工作經歷不等於工作經驗。如果一直停留在被動學習的狀態,哪怕工作了10年,也依然只有一年的經驗。


這也正是前面說到的所謂“洗白”自己的道理。


總之,當我們足夠強大,不管留在本公司升職加薪,還是跳槽升職加薪,都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所以最終,不管跳槽與否,要明白,人生的每一個模樣,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