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三國時期劉表把荊州託付給劉備,劉備為何不要呢?

恍惚面對世界


劉表向劉備託付荊州,發生在劉表病逝前。劉備之所以拒絕,表面原因是劉備受到劉表厚待,不忍心奪人所愛,其實那都是《三國演義》的立場,真正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劉表託荊州不是真心,二是劉備根本沒辦法鎮得住荊州豪族勢力,三是荊州的實力難以抗曹,守不住。

建安十二年,劉表病重,託付荊州之事,大致發生在這一年底或者第二年去世前,《魏書》記載:

“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感情因素:劉備受劉表厚愛,不忍心奪人所愛

袁紹被曹操打敗後,劉備失去了在河北生存的依靠,他倉皇逃命期間,連老婆都不要了,關羽也成了曹操的俘虜。劉表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對劉備張開了溫暖的懷抱:

“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劉備自建安六年,到劉表去世的建安十三年,整整在荊州生活了七八年。期間,劉表對待劉備以上賓之禮,還給了他部分兵權,讓他鎮守新野。

以劉備的處境,劉表沒有把他捆送給曹操,就已經是大恩大德了,劉備心生感恩之意,也是人之常情。假如劉備接受劉表所託,那就是鳩佔鵲巢,這個道德枷鎖劉備背不起。

心理因素:劉表言不由衷的試探,劉備心知肚明

三國時期,東漢政權其實已經名存實亡,地方州牧事實上都成了軍閥,官職繼承都採用父子相傳,儼然獨立王國。


劉表有四個兒子,長子劉琦和次子劉琮的繼承人之爭,鬧了好幾年,但不管怎麼說,都不應該落到劉備頭上。劉表自己的理由是,兒子們都不成器,荊州名將凋零,他們都承擔不了大人,只有劉備有能力守得住荊州大業。

不過,劉表的這話很言不由衷,怎麼聽都像是對劉備的試探。

其一,劉表一直對次子劉琮疼愛有加,因此不惜犧牲法定繼承人長子劉琦。可見劉表就不是個理性的人,感情用事。請問他憑什麼對客居的劉備,產生那麼大的好感,連最疼愛的兒子都要放在其次?

其二,荊州到底是誰的荊州?假如是個人的,就沒有理由給劉備,假如是國家的,為何非要給劉備而不是曹操?曹操畢竟代表了朝廷,他的話就是漢獻帝的聖旨,劉表憑什麼不聽從?把荊州給誰,才能利益最大化,這個結論很難得出嗎?

其三,劉表對劉備的態度,怎麼看都不是一條心。劉備在荊州期間,不斷結交當地豪傑,這件事引得劉表很不高興:

“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劉表一直暗地裡防著劉備!一句話點名了劉備在劉表心目中的地位:你就是一名走投無路的客,留你是讓你為我服務的,不是讓你反客為主!

所以,劉備在荊州,生活待遇不錯,政治待遇很微妙,劉表給他佈滿了雷區!因而劉表病重期間的話,其實就是一種試探,假如你野心側漏,我一定要幹掉你,免得你將來生事!

這一招被劉備學會了,多年後,他躺在白帝城,也對諸葛亮說了相同的話。

政治因素:荊州豪族勢力不站在劉備這一邊,他坐不住

劉備對劉表的言不由衷看得很透,這還不是最主要的,老謀深算的劉備,早就看出了自己的另一大短板:荊州豪族勢力不站在他這一邊,即便劉表真心將荊州讓給他,他也鎮不住。

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荊州地盤豪族勢力非常強大,當年劉表被任命為荊州刺史,他竟然被當地豪族阻隔,不得上任:

“初平元年,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叡,詔書以表為蒯州刺史。時,江南宗賊大盛,又袁術阻兵屯魯陽,表不能得至 。”

劉表依靠蒯氏和蔡氏家族的支持,用一場鴻門宴,誅殺了當地豪族五十五人,這才入主襄陽,又通過近二十年的經營,才將荊州、交州千里疆域控制在手。

地方豪族勢力有個特點,他們通過聯姻、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等等,經年累月,形成複雜的利益關係網,外力勢力根本無法滲透。劉表之所以能突破這層關係,就是由於他與蔡氏、蒯氏、諸葛氏、張氏、黃氏等家族,形成了利益鏈結構。

劉備沒有這個條件!

一來他是河北涿郡人,不是荊州坐地戶,兩眼一抹黑。二來劉備的出身就是寒門士族,與東漢末年的豪門士族集團沒有交集。事實上,豪門士族集團對寒門士族的立場是鄙視的,排斥的,寒門士族的出路只能依附豪門士族。

劉備雖然靠個人的努力,讓自己名聲大噪,但是他缺少利益集團追捧,這個先天缺陷是無法在短期內得到補足的。這就是劉表敢收留他的原因,也是劉備到荊州後,不停地忙於結交豪傑的原因。包括諸葛亮等人在內,就是在那個時候加入劉備陣營的。

只要蔡氏、蒯氏、張氏等核心成員不點頭,劉備想接管荊州就是個笑話!這些豪族能站在劉備這一邊嗎?呵呵,沒殺了劉備就算不錯了,他們的利益要在劉琮身上才能最大化!

形勢因素:曹操兵臨城下,以荊州的實力根本守不住

劉表剛一死,曹操的五十萬大軍就浩浩蕩蕩一路南下,旬月間,南陽郡就丟了,劉琮也乖乖地奉上了降書。

荊州雖然地域廣闊,軍士十幾萬,但是是虛胖。劉表長期以來採取自守策略,既不歸附任何勢力,也不積極進取,小日子過得很滋潤,軍隊疏於征戰,戰鬥力不強。

更要命的是,劉表晚年,因為繼承人問題,內部政治鬥爭激烈,導致內政荒疏,各派勢力各懷鬼胎,一盤散沙。曹軍剛一出動,內部立刻分崩離析,劉琮在蔡氏的攛掇下,立刻投降了。

老江湖劉備,不可能看不出荊州內部的這個巨大黑洞。以荊州的局勢和實力,即便劉備接手荊州,他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這個局面,也無力抵擋曹操的攻擊。

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假如劉備接手荊州,荊州勢力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將他捆巴捆巴送給曹操做見面禮!

綜上所說,劉表將荊州讓給劉備,本身其誠意就值得懷疑,劉備不光出於道德不能接受,他也沒能力接管荊州,更無力短期內改變荊州政治格局,形成對抗曹操的戰鬥力。


尋根拜祖


三國時期的荊州是當時天下十三州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省,包括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大部分、河南省南部、廣東和廣西北部以及貴州的東部,當時的荊州地處整個華夏的最中間位置,歷來就是戰略要地和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因為最高長官荊州刺史王睿被當時的長沙太守孫堅逼死,以董卓為首的朝廷就派出了劉表出任荊州刺史,劉表帶著委任狀單騎入荊州,靠著蒯越、蒯良、蔡瑁等當地豪強大族的支持,迅速統一了荊州,成為名副其實的荊州王。

之後,劉表主政荊州長達17年之久,靠著不俗的個人能力,劉表殺死了孫堅,收編了張繡,挫敗了劉璋東進荊州的意圖,擋住了孫策與孫權攻打江夏的進攻,南征交州,北擾曹操,為荊州營造了17年的和平與繁榮,算得上成功有為的一方霸主。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的一方梟雄,早年鬱郁不得志,東奔西逃,顛沛流離,投靠過一個又一個的勢力,從公孫瓚到陶謙、呂布、曹操、袁紹,最後在北方實在混不下去了,只得南下投靠荊州的劉表,這一年是公元201年。

劉備這個人特長不多,但有一點很突出,就是籠絡人心的手段,三國沒幾個人比得上劉備的,關羽、張飛這樣的英雄能夠誓死跟隨劉備,不就是因為劉備籠絡人心的手段,就像刺客也被劉備忽悠得真情告白,連幕後主使都供出來了,劉備這能力可真不是吹的,能夠一直忽悠人跟隨,只能說明劉備就是真仁義。

自從劉備來到荊州後,籠絡人心的老毛病又犯了,當時劉表讓劉備為自己鎮守荊州最北邊的新野縣,給人、給錢、給地盤,劉備也樂得有一塊容身之外,靠出賣武力為劉表保平安,有仗時就打仗,沒仗打時劉備就在當地收買人心,日後蜀漢政權很多人都是這個時候劉備籠絡收買的,比如徐庶、魏延、向朗、諸葛亮等人才,大部分是劉備在新野駐守的五六年時間中得到的。

對於劉表來說,劉備是相當獨立的勢力,兩人算是合作的關係,並不是從屬關係,劉備在自己的地盤上收買人心,劉表自然不開心,再加上劉備本來就是頗有能力的梟雄,作為荊州王的劉表自然也對劉備有一份防範提防之心,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可見劉表表面上對劉備是相當客氣,以上賓之禮相待,但暗中對劉備是有防範之心的,暗中提防劉備,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在那個亂世中,誰都有防備之心。

據《魏書》記載,劉表在臨死前是把荊州託付給劉備的,因為劉表覺得自己的兒子不成器,同時荊州的將領衰敗不振,想讓劉備管理荊州,如同當年陶謙讓徐州給劉備一樣,但是劉備推辭不受,沒有接受荊州,反而是回答劉表說:你的兒子賢能,你只是擔憂自己的病而已。言外之意劉備是說劉表想多了。同時《漢魏春秋》也記載了關於劉表曾經託孤劉備的事:

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漢魏春秋》記劉備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那麼劉表有沒有可能託孤劉備呢?或者把荊州讓給劉備呢?

《三國志》中沒有記載過劉表有託孤劉備或者將荊州讓給劉備的事,從劉表的一貫行為及後來的事態發展來看,劉表都沒有託孤劉備或者將荊州讓給劉備的可能性。

首先,劉表所主政的荊州並不是劉表說了算,劉表入荊州是一個人一匹馬來的,他沒有任何勢力,劉表所依靠的是荊州當地士族的勢力,也就是蒯家和蔡家的家族勢力,劉表只是名義上的荊州王,說白了就是個代言人和傀儡,實際上能夠決策荊州命運的還是蒯家和蔡家,劉表說將荊州讓給劉備,蒯家和蔡家能同意嗎?當然不能同意,因為這違揹他們的利益,從蒯家和蔡家來看,劉備有自己獨立的勢力,如果劉備主政荊州,那蒯家和蔡家不是靠邊站。

另外,蔡瑁和曹操在少年時就是好友,從蔡瑁、張允、蒯越擁立劉琮即位,並威逼劉琮投降曹操來看,蔡瑁等當地豪強對劉備並不感冒,就算投降曹操也不會投靠劉備,劉備在荊州招攬的人才大多都是當地一些出身較低的士人和中小地主,對於蔡瑁和蒯越這樣的超級家族,劉備是無法招攬的,要知道劉表僅憑蔡瑁和蒯越的勢力就平定了整個荊州,可想而知蔡瑁和蒯越的家族勢力有多麼強大。

其次,荊州不是徐州,劉表已經在荊州主政十多年了,早就根生蒂固了,從劉表多年的荊州治理上來看,劉表還不算百分之百的傀儡,至少有一定的話語權,也提拔過不少自己的親信,東漢末年的地方政治早就是各自獨立為戰了,地方官職也由當初的中央任命轉為世襲制,比如袁紹去世後,他的兒子接任的袁紹的官職,劉焉去世後,他的兒子劉璋接任了益州牧,父傳子已經是普遍規律,劉表怎麼可能把荊州讓給劉備,況且自己的兩個兒子並不笨。

最後,就算劉表有說過讓荊州給劉備的話或者託孤劉備的話,也不一定是真心的。中國人的傳統歷來就是謙虛客氣,所說非所想,更有可能是劉表試探劉備,因為劉表一直都在暗中防備劉備,也想試探一下劉備是不是真的對荊州有所意圖,於是就假裝託付荊州給劉備,而劉備作為過來人,也是歷經滄桑的,很快就讀懂了劉表的意思,於是假裝推辭,雖然劉備內心很想要荊州,但口上不得不推辭,這看起來很可笑,但也許這就是三國中關於劉表託付荊州給劉備的故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誰說劉備不要的,劉備這叫以退為進。難道你真的覺得劉表會將荊州交給劉備?開玩笑,劉表這是試探他。試想一下,你開了一家公司,換成你,你會把一家自己的公司交給外人嗎?不可能,沒有人這麼大公無私。亦然,劉表也是如此,自己打拼幾十年的荊州,不留給自己的兒子,卻要交給剛投奔不到幾年的劉備,你覺得可能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劉備本身也很清楚劉表的意思,雖然他們同時劉氏宗親,可劉氏宗親多了去了,不差他們兩個,更何況他們壓根就不是同一宗的,劉表也不是真的把劉備當賢弟看待,推薦只所以接納劉備,還將新野城交給劉備,目的很明顯,讓劉備做抵擋曹操的“先鋒”,新野離曹操很近,萬一曹操前來進攻,新野還能夠為劉表抵擋一陣子。說白了,劉備就是劉表用來抵擋曹操的工具,你當他真的希望劉備接替他荊州牧的位置,且不說他自己同不同意了,即使同意,他後面的荊州士族也不會同意的,因為劉表早已經和荊州士族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了,否則劉表也不會再娶蔡瑁的妹妹為妻了。


而劉備剛來不久,就不怎麼受荊州士族接納,你說劉表會將荊州牧的位置交給他嗎?他之所以這麼說,其一為了試探劉備,其二就是給荊州士族放出一個信號,我很欣賞劉備,讓他們互相“傷害”,而他則坐收漁翁之利。不過機會趕不上變化,不久劉表就死了,而他一死,荊州也就走向亂的局面。


青史回聲


公元207年,雄據荊州近二十年的荊州牧劉表病重,臨死前召來了同宗室的劉備,希望他能接任荊州牧

按理說,劉表耗盡了一輩子心血經營的荊州,是不可能將其輕易送人的,何況劉備在初到荊州後,是大力地收買荊州人心,對劉表來說,劉備此人只能使用,不能交心,表面同仇敵愾,實際上提防小心,心理的芥蒂就這樣埋下了。


特別是劉備火燒博望坡,以伏兵打敗夏侯惇和于禁大軍後,不但不回新野前線,反而是渡過漢水,來到了離襄陽不遠處的樊城駐守,襄陽是劉表時期荊州的治所,是劉表荊州整個政治、軍事中心,而樊城在東漢時期為南陽郡的邊界城市,和襄陽很近,曹操赤壁之戰後,更是把樊城併入了襄陽。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的北伐之戰,就是發生於襄陽、樊城兩地,也多稱呼其為“襄樊之戰”,足見襄陽和樊城離得有多近。劉備將駐守地南遷到樊城,可能是以新野過於接近宛城,容易遭受攻擊為由內遷,但這對於猜疑心重的劉表來說,卻有著非比尋常的含義。



劉表對劉備肯定是有著既用之、又防之的防備心理的

一、他並沒有給劉備多少兵馬。當年劉備去陶謙那裡時,陶謙是“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丹揚兵是公認的步兵第一,陶謙為拉攏劉備可謂是下了血本了。可劉備到了劉表那裡,只是“益其兵”,並沒說給多少兵馬。

以後面劉備入蜀,劉璋也是“益其兵”,結果劉備滿打滿算才三萬餘人,這裡面還有劉備自己帶來的“數萬步卒”和白水關的軍隊,可見劉表和劉璋這些漢室宗親,對劉備這樣一個身份不明且能力強大的外來者,始終是心懷鬼胎的。

二、劉備在荊州一直是個客將,而不能和劉表平起平坐。劉備入荊後,劉表給他的待遇是“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看似很高待遇,實際卻沒有一個名正言順的名號給劉備,只是讓他來幫忙,坐鎮在荊州前線,養著你幫我抵抗一下外面的壓力(曹操),至於要進入到荊州決策中心,抱歉了,走好吧您。

同樣是請人幫忙,陶謙的做法就比劉表高明得多,除了四千丹揚兵外,還直接把劉備提升為豫州刺史,東漢末年刺史的權力雖然沒有州牧那麼大,但也足可以管一州軍政事務的。東漢末年的十大諸侯討董中就有兩位刺史:孔伷和劉岱。所以劉表沒給劉備正經的官職,使得他在荊州的地位十分尷尬,連蔡瑁等人都敢直接暗殺他,我認為這很可能是得了劉表的指示,要好好打壓一下劉備的那日益增強的氣焰。

綜上所述:劉表和劉備這對同宗君臣,關係並不像表面上看的那樣親近,而是處於互相利用的情況,既然劉備有野心,劉表有疑心,那所謂荊州託孤一事又是怎麼發生的呢?劉表為何臨終大方,將千難萬險才打下來的荊州讓給劉備?劉備又是為何臨門一腳,主動放棄了大好江山呢?




從劉表方面來看:他為什麼讓荊州?

讓荊州可以很好地看清劉備此人的野心大到什麼程度,劉備雖然遷駐地、收人心,可他畢竟也是實打實地擊敗了曹軍大將夏侯惇等人,沒有擁兵自重的情況,劉表雖然對其有疑心,但同樣也不能失去像劉備這樣的戰力。

對劉表來說,只要劉備不垂涎整個荊州,能好好幫助自己的兒子的話,其實也不是非兵戎相見不可的。所以劉表此舉就是在試探:劉備的野心到底大到哪裡,是要鳩佔鵲巢還是一人之下。

當然劉表話雖然說了,但他並不害怕劉備敢要:

  1. 劉備在荊州雖然呆了七年,可劉表可是在荊州呆了近二十年,把一個破破爛爛的荊州打造成公認的“天府之國”和“文學聖地”,劉表一家在荊州可以說是公認的旗幟性家族。以劉備一個外來者的身份,不足以撼動劉表家族在荊州的統治。
  2. 除了劉表之外,當時在荊州事務裡說得上話的是蒯越和蔡瑁為代表的荊州士族集團,甚至連劉表的妻子蔡氏,比起劉備來都要有權威。如果劉備真的敢要的話,蔡瑁他們自然會出來阻止,劉表只需要聽之任之就可以了,順便還可以把劉備趕走,畢竟曹操、孫權這些對手,隔著自己還有一段距離,可劉備卻是實實在在的榻旁猛虎,不可不小心。

所以劉表才會臨終大方這麼一次,要把整個荊州贈送給劉備,給他這個燙手山芋,看劉備是接還是不接,不接吧,那劉備還算聰明,可以繼續利用,接吧,那劉備這人聰明得也有限,完全看不清荊州內部的權力金字塔,只能活該倒黴了。


劉表心思如此,那劉備又是怎麼想的,他為什麼不要近在咫尺的荊州呢?

劉備拒收荊州的做法,各人理解不同,或者是失策,或者是仁德不忍,但我個人認為,劉備不敢要荊州,既有估計自己實力不足,不足以雄據荊州的原因,也有考慮到劉表那表裡不一的試探,可更多的,還是出自於政治上的考慮。

當年劉備接受徐州的時候,很快就得到了徐州豪族和士族的支持,包括在徐州山野間的盜賊,也是全力配合劉備,可以說是眾望所歸。這其中的原因有三:

一、劉備是在徐州危急存亡關頭,率兵前來救援陶謙的。

曹操當年徵徐州的時候,屠城、殺俘,搞得屍橫遍野,泗水為之不流,這時候的劉備卻敢以一千多人的兵力,和青州刺史田楷南下救援陶謙,公然和兗州牧曹操翻臉,這份勇氣和情意,陶謙自然銘感於心,所謂患難見真情,陶謙對劉備的態度,比起劉表來要親切得多了。


二、劉備在青州人心歸附,甚至出現了刺客都不忍殺害的情況,而青徐兩州地勢接壤,文化氛圍相似,所謂志同道合就是這樣。所以劉備在徐州,很容易融入徐州士族之中,也比較容易得到士族的支持,可荊州離青徐兩州很遠,荊州人對於劉備的名聲可能連聽都沒聽過。

即使劉備在荊州七年,但人心這東西誰都預料不了,那年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還少嗎?劉備入荊州,實際是一切從頭做起,他的名氣、能力、威望都得格式化重新開始,七年的時間是長,可要收服荊州人心卻始終不夠,加上劉備還得應付曹操和蔡瑁等人,就更顯得顧此失彼了。

三、劉備能得徐州,除去徐州內部的支持外,外部的支持也不少,僅《先主傳》記載:劉備面對讓徐州時猶豫不決,除了麋竺、陳登勸諫外,連遠在北海的孔融和河北的袁紹都來信支持,而劉備和公孫瓚又是好友,公孫瓚肯定也是支持的,這結果就是連對劉備恨之入骨的曹操,也只能默認這一非正規任命,讓劉備做了徐州牧了。

可到了荊州,內部劉備無法得到荊州士族支持,外部也得不到認可,袁紹、公孫瓚、孔融等人相繼湮沒,整個北方只剩下曹操的“一言堂”,西邊劉璋、東邊孫權、西北馬超這些又都不熟,劉備如果接受了荊州牧位置的話,其結果只能是惹火曹操,引兵南下,和孫權可能連親家都做不成了。



所以對劉備來說:接受荊州無疑是把自己置於危險之地,內部人心不服,暗流湧動,外部沒有盟友,曹操、孫權、劉璋等人也不可能讓劉備這樣一個在荊州根基薄弱的人來分一杯羹,內部外部都得不到支持,劉備拿荊州是一筆風險極大又毫無政治收益的投資,很划不來。

至於蔡瑁、蒯越等人,他們在荊州的實力也足以讓劉備望荊興嘆,劉備不是不想得到荊州,而是不敢拿,就算是劉表已死、荊州無主的情況下,劉備也是先把劉表之子劉琦奉為荊州刺史,打著他的旗號來奪取了荊南,又和孫權結盟得到了南郡,時機成熟後再取劉琦而代之,這一出曲線救國雖然曲折了一點,但絕對比直接接受劉表的荊州要好。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三國時期,劉表要把荊州託付給劉備,這不是個小事,江湖上也一直在盛傳,以為劉備仁德不想得而居之。

這事值得好好說道說道。

裴松之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作注,引用了一些史料:

英雄記曰:表病,上備領荊州刺史。  魏書曰: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從《英雄記》和《魏書》引注的資料,都記載了劉表想把荊州讓給劉備。劉備不願意接受,有人就勸劉備聽從劉表之言,但劉備說:“劉表待我很厚,如果我聽從了他的話,別人不瞭解情況,還以為我不地道,所以不忍心哦。”

對此,裴松之的評論是:

 臣松之以為表夫妻素愛琮,舍適立庶,情計久定,無緣臨終舉荊州以授備,此亦不然之言。

他認為,劉表夫妻一直很溺愛劉琮,捨棄合適的繼承人長子劉琦而立庶子劉琮,這事已經策劃很久了。無緣無故、莫名其妙地把荊州讓給劉備,這話不可信。

豹眼認為,裴松之說得有道理。長子劉琦適合做繼承人,但劉表都不想讓他繼承荊州,咋會把荊州讓給外人呢?儘管劉備也姓劉,也號稱是皇室宗親,但跟劉表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

更何況,劉表與劉備的關係,並不是多麼的融洽。

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陳壽說得很清楚,曹操攻擊劉備,劉備就想投靠了劉表。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以上賓之禮對待劉備,並增加劉備的兵力,讓他屯兵新野防禦曹操。

之後,荊州豪傑依附劉備的人日益增多,引起了劉表的疑心,於是,暗地裡防備著劉備。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劉表不放心劉備,就命令他出兵進攻曹操,在博望坡與夏侯惇、于禁等對戰,設伏兵大敗夏侯惇。

從這裡看,劉表與劉備並不很融洽,劉表一直在防備著劉備,而且讓他進攻曹操,以消耗劉備的勢力,想借曹操之手除掉劉備的心思,也不是沒有。借刀殺人,劉表會玩,殺禰衡就是一例。

這裡說的荊州豪傑,可能是指徐庶等人,此時,諸葛亮還沒有出山。也就在此期間,司馬水鏡先生,舉薦了諸葛亮、龐統等人。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

劉備要做大事,招攬人才,無可非議,恰恰是英雄之舉。但客觀上,的確會引起劉表的猜忌,對他防範就在情理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正如裴松之所言,劉表要把荊州託付給劉備之言不可信。甚至,劉表把劉琮託付給劉備也不放心,擔心劉備會搶奪了劉琮的地盤。

再看一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是咋說的: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諸葛亮說得很清楚,荊州可是個好地方啊,地理位置那是相當不錯,而他的主人卻不行,守不住這個地方,這是上天要賜給將軍您哦,您難道就沒有點想法嗎?

接著,諸葛亮又說益州、漢中都可以拿來給您哦。

先主劉備倒也乾脆,就一個字“善”。

於是,劉備跟諸葛亮就好得不行不行的。

關羽、張飛看不下去了,心中很不爽,醋意大發。

劉備就說,都不要逼逼啦: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沒辦法,關羽、張飛雖然還不服氣,但也就不好再說啥。

從這裡也可以佐證,劉表不會把荊州讓給劉備。反而是劉表的顧慮並非多餘,諸葛亮還沒有出山,就與劉備一起打起劉表荊州的主意。

可知道,劉表是諸葛亮老婆的姨夫,也算是要緊的親戚哦。

既然是親戚,諸葛亮胳膊肘向外拐先不說,起碼他對劉表家裡的情況知根知底。這也是劉備對諸葛亮刮目相看的原因之一。

司馬水鏡向劉備同時推薦了臥龍、鳳雛。龐統在司馬水鏡眼中是南郡士子之首,起碼在他心裡龐統比諸葛亮要上。但龐統投奔劉備時,劉備開始並沒有對龐統青眼有加,遠不如對待諸葛亮熱心。其中的原因,不能說跟諸葛亮與劉表密切的關係無關。

據《先主傳》記載:

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㈠曹公南征表,會表卒,㈡子琮代立,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㈢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劉表,劉表病卒,次子劉琮繼位。曹操大軍一到,劉琮就投降了曹操。

劉備倉促從樊城撤退,路過襄陽。諸葛亮勸說劉備趁機進攻劉琮,就可以得到荊州。但劉備以“吾不忍也”拒絕。

劉備停下馬,在城下呼喊劉琮。把劉琮這小孩給嚇得趴在地上起不來,劉琮左右及荊州許多人多歸附了劉備。

據孔衍《漢魏春秋》記載:

劉琮乞降,不敢告備。備亦不知,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宋忠詣備宣旨。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向忠曰:“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大丈夫臨別復殺卿輩!”遣忠去,乃呼部曲議。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這裡說得很詳細,劉琮投降曹操時不敢告訴劉備,等到劉備聽說追問時,劉琮才派遣宋忠去跟劉備說明情況。劉備大怒,恨恨地說:“你們不早說,禍到臨頭才告知我。就是砍了你的狗頭也不解我之恨。”

在這裡,孔衍沒有明確說明是諸葛亮勸劉備攻打劉琮把守的襄陽。但劉備明確地說:“劉表臨終之前託孤於我,為了自己的利益背棄諾言,我不能做這樣的事。否則,將來有何面目再見劉荊州哦。”

這段記載,與陳壽的表述,對比來看,就特有意思了。

可以設想一下,劉備說完這話,諸葛亮臉上是青一塊紫一塊,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孔衍為了給諸葛亮留個面子,沒有點名道姓說是誰建議劉備攻襄陽。而陳壽毫不客氣地說諸葛亮建議的,沒給諸葛亮留一點臉面。

陳壽僅僅說劉備“我不忍也”,而沒有具體細說,就是不想說劉備多麼仁德。而孔衍為了表述劉備的仁德,詳細記載了劉備說得一通話,明確記載劉表臨終託孤於劉備,劉備不願意背棄信義,做對不起劉表的事。

但劉表託孤一事是劉備自己說的,是否是真沒人佐證。

孔衍為了提升劉備的仁德,就以劉備之口說出此事,是真是假,由後人自己琢磨。但也不好直接說諸葛亮的不仗義,因而隱瞞他的名字;而陳壽沒有隱瞞諸葛亮的不仗義,但卻有意在隱瞞劉備的仁德。

這就是史書,讀史書讀得就是這個味道。

《典略》記載:

備過辭表墓,遂涕泣而去。  

劉備經過劉表墳墓,還專門去祭奠一下,涕泣而去。這讓諸葛亮情何以堪?

但史實究竟如何呢?劉備又為何涕泣呢?

現在已經沒有人準確地清楚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豹眼認為:劉表並不會把荊州讓給劉備,但在臨終之際,儘管不放心劉備,把劉琮託付給他還是可能的。因為劉表沒有更好的選擇,或許他認為劉備得到荊州比曹操得到荊州要好,在對待劉琮的問題上會好一些。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或許是劉表的真心。

那麼,諸葛亮的建議有沒有道理,劉備真的是因為不忍心而不攻打襄陽嗎?

這恐怕不是。

取荊州是諸葛亮在出山前就與劉備溝通好了的,諸葛亮建議劉備取襄陽也是正確的。之所以諸葛亮有此建議,是有信心守住的。

但劉備並非不想要襄陽,只是怕守不住。如果守不住,既丟了道義,恐怕還帶來麻煩。如果被曹操包了餃子,想再撤走就難了。

這是劉備真正擔心的問題,但他不會如此說,卻講出了一大篇冠冕堂皇的話。這讓諸葛亮羞愧地無地自容,不說想死的心都有,起碼後悔出山。

等到劉璋要求劉備入川時,劉備故伎重演,但諸葛亮吃一塹長一智,一言不發了。好在又冒出了龐統這個不知根底的夥計,力勸劉備入川。

在豹眼看來,劉備心比天高,但的確有些運氣。這是另一個問題,這裡就不多說了。

東晉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習鑿齒說:

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看看人家劉備,越是顛破流離越是講信義,越是遇到危難越是不失仁道。用這種方式感動三軍,最終能成就大事,也就在情理之中哦。

其實,劉備這一招也就忽悠關羽、趙雲這樣的忠義之人,諸葛亮心裡門清,是忽悠不了他的。


豹眼看歷史


不是不要,那是要不了。劉表不會真的給,只怕劉備一答應就會有一群刀斧手衝出來剁了劉備。荊州不是一袋煙,誰抽都可以,也不是一餐飯,誰吃都一樣。這是一個關於家族生死存亡的根基之地,劉表兵強馬壯兒子還不止一個,憑什麼給一個遠房族弟呢?這不過是劉表對劉備的考驗。

這個考驗就像劉備託孤諸葛亮時的一樣,三國劉家人就喜歡玩這種遊戲,假得冒泡但是樂此不疲。誰相信誰是傻子,認真你就輸了。

再說,荊州給誰哪怕劉表自己說了都不算,在中國什麼時候都是山頭林立,任何重大事情都是眾多山頭力量博弈後的結果。荊州最大的山頭――劉表妻舅蔡瑁一干人,他們實力很強,就連大公子劉琦都要到江夏去避禍。何況劉備實力當時還不如劉琦,在荊州官場也沒有什麼人脈和根基,這就註定了他要不了荊州。

這就是原始積累和自知之明的問題,劉備很明白自己的實力,知道要了荊州只怕殺身之禍不遠,只能韜光養晦靜待時機。中國的英雄都是等得起的英雄,劉備等得起,他等到了臥龍,等到了赤壁之戰,荊州還是到了他的手上。





浣熊缺黑衣


先糾正一下,這時不是三國時期,而是東漢末年,漢獻帝還在皇宮裡住著呢,不能當人家不存在。建安十三年,距離東漢結束還有一紀,足夠阿斗從出生上到小學畢業。

正史記載中,劉表並沒有向劉備託付過荊州,這是《三國演義》中創造的情節,所以後面的討論都是在演義的基礎上展開。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劉備不是不要荊州,而是不能要荊州。

劉備十分想要荊州

劉備有多想要荊州呢?就像宋丹丹老師的一句話,“我十分想見趙忠祥!”可以說是朝思暮想。何以見得?

玄德乘著酒興,失口答曰:“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表聞言默然。

劉備這個人酒量不行,一喝多了就容易舉止慌張,行為失措。在許昌時整天澆菜種地,志樂山林,曹操一壺青梅酒下去,劉備立馬就露了餡,被曹操試出了破綻。初到荊州時,劉表曾宴請劉備,酒到深處劉備又發起感慨來,“日月蹉跎,人已將老,而功業未建……”劉表寬慰說,聽說曹操曾和你共論天下英雄,你遍舉天下名士,曹操卻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以曹操的權勢都不敢排在你前面,何愁不能建功立業。劉備一時耳熱,說道我就是沒有基業啊,如果我有錢有人有糧食,天下碌碌之輩都不值得一提。而在劉備遍舉的天下名士裡,就有對面坐著的名稱八駿的劉景升,這不就是說劉表是碌碌之輩,這個基業不就是劉表的荊州,大型翻車現場啊,酒後吐真言,可見劉備對於荊州是看在眼裡,想在心裡。

礙於仁義不能要荊州

表曰:“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賢弟可來助我。我死之後,弟便為荊州之主也。”玄德曰:“兄何出此言!量備安敢當此重任。”孔明以目視玄德。玄德曰:“容徐思良策。”遂辭出。

劉備素有仁義之名,當他即將面見劉表時諸葛亮就交待,如果景升託以荊州之事萬不可推辭。可是,劉表真的說出這話時劉備還是當著諸葛亮的面本能地拒絕了,事後劉備解釋到,景升待我恩禮交織,我怎麼能忍心趁人之危,奪人之地呢?諸葛亮佩服劉備真乃仁慈之主。

劉備的仁義是真的,所以當劉表託付荊州時他一定會推辭,至少要推辭再三才可能接受。就像陶謙也曾讓徐州於劉備,凡此再三,劉備才勉強答應暫管徐州。古代人講究謙虛,起碼要三辭三讓才能接受,劉備更是如此。

劉備實力太弱,掌控不了荊州

劉備投奔劉表已經八年了,但是劉備一直屯駐在新野小縣,兵力不過數千人,兵力太多了新野也養活不了,因此劉備的實力十分有限。而荊州馬步水軍有二十八萬,新野即便近在襄陽之側,但以劉備的實力強行佔據襄陽,武力接管荊州是很不現實的。

內部:蒯氏、蔡氏等荊州實權派排斥劉備

劉備自帶皇叔的美麗光環,本身已經是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劉表雖然禮遇備至,但是從他一到荊州就受到荊州本地豪族蒯氏、蔡氏的猜忌。由於在立後之爭中,劉備態度明確支持長子劉琦,蔡夫人及蔡瑁多次加害劉備,幸得伊籍通風報信才勉強逃過一死。蔡瑁及兄弟蔡中、蔡和,他的侄子張允等皆掌握荊州兵馬,他們不支持劉備,劉表即便把荊州牧讓給劉備他想坐也坐不穩。

外部:曹操、孫權虎視荊州,劉備無法安坐襄陽

建安十三年,曹操已經平定北方,正整備兵馬準備南下,荊州是他下一個進攻目標。東吳孫權第三次西征黃祖,終於攻進江夏,斬殺黃祖。荊州正處於東、北兩面受敵之時,劉表召劉備去首要的也是商討如何應對這兩方面的危機之策,當此之時劉備即便坐在襄陽城,任他那點兵力也無力招架曹操、孫權的進攻。

劉表不想也不能把荊州託付給劉備

荊州由誰來掌管,其實劉表早有打算,而劉備根本不在侯選項之內。劉表早先的糾結在於立長子劉琦,還次子劉琮,為此曾推心置腹地向劉備徵求過意見,劉備態度鮮明地支持立長,反對廢長立幼,認為那自古以來便是取禍之道,不合禮法。劉表心中傾向於立劉琮,劉琦懦弱難成大事,劉琮聰穎很討他喜歡,而且劉琮是蔡夫人所生,蔡氏是荊州本地大族,又掌管兵權,立了劉琮才能順利繼位,不至於禍起蕭牆。

表曰:“前妻陳氏所生長子琦,為人雖賢,而柔懦不足立事;後妻蔡氏所生少子瓊,頗聰明。吾欲廢長立幼,恐礙於禮法;欲立長子,爭奈蔡氏族中,皆掌軍務,後必生亂:因此委決不下。”玄德曰:“自古廢長立幼,取亂之道。若憂蔡氏權重,可徐徐削之,不可溺愛而立少子也。”表默然。——《三國演義》

為了給劉琮繼位創造條件,劉表臨終再次試探劉備,假稱要將荊州託付給他看他的反應。劉備推辭不敢接受,稱日後再議,若是劉備答應接受,恐怕他就出不了襄陽城。黃祖戰死,江夏防守空虛,劉表的本意是讓劉備移防江夏,保障荊州東面的安全,同時也遠離了襄陽,這樣劉琮繼位就更加安全,由蔡氏輔佐劉琮打理荊州北面的防務。劉備按照諸葛亮的叮囑,沒有答應去江夏,但是後來諸葛亮又出謀讓劉琦主動請纓去駐防江夏,這樣讓劉琦離開襄陽對劉琮繼位也是有好處的,所以劉表很快便同意了。

讓劉表萬萬沒想到的是,蔡瑁根本沒打算用心輔佐自己的外甥劉琮,替劉家賣命,曹操一進兵就主動獻上荊州,保全自己的利益,博了一個鎮南侯。千算萬算不如天算,早知如此立劉琦為後,讓劉備輔佐,或許還能穩坐荊州二十年。

所以阿中覺得劉表沒有真心想託付荊州給劉備,劉備也是心知肚明,心裡雖然很想要,但是肯定不能要荊州。這個時候接荊州,既有損自己的仁義之名,又不可能穩坐荊州,最好的選擇還是堅持輔佐長子劉琦,以後再徐徐圖之。


中州史話


前言

陳壽在《三國志》中,並沒有寫劉表有意將荊州託付給劉備,這是後來裴松之做注的時候,引用《魏書》裡面的記載。《魏書》的作者是晉朝王沉,這本書大約在唐宋之間就已經失傳,後人對此書的研究不多,其少量的遺存文字大多保留在別人的著作中,就像裴松之注《三國志》大量引用了《魏書》中的資料。

王沉寫的史書,受到當政者的影響,沒有做到客觀公正,所以《魏書》真實性要比《三國志》遜色許多。

假如這件事情是真實的,那我們以後人的視角,來猜想劉表託付時的真實意圖和劉備拒絕的原因。

第一幕


某日,劉表坐臥不安,心想:曹阿瞞擊敗袁紹,統一北方,經過休整,短期內定會揮師南下。自己多年來費盡心力,將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成為天下最為安定的地區,眼看著大好形勢就要被戰爭毀於一旦,痛心呀。曹阿瞞狼子野心,挾天子以令諸侯,青州兵兇悍善戰,多年來四處征伐,現在兵多將廣,無人能擋其鋒。

自己英雄遲暮,不復當年,近來身體每況愈下,恐時日無多。荊州多年來未曾遭遇戰火,兵甲不修,將士未曾操練。琮兒自幼性格軟弱,值此危難之際,我兒能否繼承我的衣缽?想來我死之後,他定會向曹賊遞上降書順表。劉備非久居人下之人,現雖引兵在外,倘若我有不測,他會怎麼做?

荊州能有今日,是我多年疆場廝殺、拼著性命掙來的。劉備你一個外人,此前惶惶如喪家之犬,我好心收留於你。我倒要試試你是怎麼想的,如果你識趣倒也罷了,否則,就別怪我心狠手辣。

過渡

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魏書•王沉)

第二幕

劉備一聽這話,立時汗毛倒豎,面色慘白,趕忙上前緊握劉表的雙手:“景升兄何出此言。各位賢侄皆是人中龍鳳,況且您只是偶感風寒,正當好好養病才是。請您不要多想。”劉表只是一聲嘆息,再不多言。

劉備離開荊州,一路上長吁短嘆:“景升還是不相信我呀。前段時間,荊州有人投奔於我,就聽說他很不高興。最近我是深居簡出,兢兢業業,你為何還來試探?

我是想要荊州的,日思夜想,夢裡頭想。從24歲時,我離開家鄉參加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好不容易才拉起自己的隊伍,又獲得了一些戰功。後來,投奔自己的同學公孫瓚,守著平原縣,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地盤。

當時,曹操威脅徐州,陶謙向我求救,我為陶謙保住了徐州。不久,陶謙病重,將徐州託付給我,我當了徐州牧。可恨反骨賊呂布,乘著我與袁術開戰,攻取了下邳,並俘虜了我的家小。我第一次丟了根據地。

有仇不報非君子,我與曹操一起,攻下下邳,勒死呂布,從此投奔曹操。可男子漢大丈夫,豈能屈居人下?我趁著外出攻擊袁術的機會,脫離曹操陣營而去,半路殺了徐州刺史車胄,重新佔據下邳。可是,好景不長。

(注: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三國志•先主傳)

想起來一把辛酸淚啊!多年來要麼寄人籬下,要麼好不容易得來的地盤還沒捂熱就被人搶去了。

景升你出讓荊州,真可以說是雪中送炭,你倘若是真心實意,我定然感激涕零。

可我不笨啊!景升兄你何必試探於我。

為了傳位給你家老二劉琮,你廢長立幼,把老大劉封發配到老遠的地方。這娃可憐,誰叫他娘死的早呢。誰不知道你現在的老婆蔡氏是母老虎,一心為著自己的兒子劉琮著想;孃家人多年來盤踞荊州,與本土豪強黃家、諸葛家、張家過從甚密,勢力龐大;你小舅子蔡瑁結交文武百官,與張讓分掌禁軍,負責荊州城的守衛。這樣,即使你把荊州給我,我敢要嗎?

景升兄,你大概不知道,他們只等你一死,就向曹阿瞞投誠。可惜你英雄一世,到頭來半世基業卻葬送於這等宵小之手啊!”

劉備打馬飛奔,一路匆匆返回新野。


子冬


關羽劉表要把荊州託付給劉備這個說法確實流傳很廣,但是可信度不高,所以談不上劉備要不要了。

劉表對劉備並不信任,加上寵愛自己幼子,不大可能把荊州讓給劉備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回中,劉表病重以後曾經想託孤給劉備,因此特意把他招來,對劉備說:“我子無才,恐不能承父業,我死之後,賢弟可自領荊州。”不過從之後劉表遺囑任命長子劉琦為荊州之主,劉備只是輔佐劉琦看,劉表說這句話只是為了試探劉備而已,並不是真心想把荊州交給他,要是劉備一句話說錯,估計就沒好果子吃了。當然,劉備也是千年的老狐狸,這個時候自然不會說錯話,表示一定竭力輔佐劉琦,不會有二心。

除了《三國演義》外,《英雄記》和《魏書》也記載過劉表臨死前有意把荊州交給劉備,但是被劉備拒絕。從這點來說,《三國演義》這段描述倒也不是空穴來風,但是結合《三國志》的記載看,這個說法可信度不高。

在劉備兵敗汝南逃到荊州依附劉表以後,劉表親自出城相迎,以上賓之禮相待,又給劉備部隊,讓他駐守新野,以防曹操南下。不過劉表雖然表面上對劉備很客氣,實際上並不是太信任劉備。特別是隨著劉備在荊州時日一久,結交了很多荊州人士,劉表的疑心就更重了。所以曹操北上攻打烏丸時,劉備勸說劉表襲擊許昌,劉表並沒有聽從。

劉表既然對劉備如此猜忌,加上一向喜歡幼子劉琮,為此不惜跳過了自己的長子劉琦,自然更不可能把荊州交給毫不相干劉備。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劉表要把荊州交給誰,也不能完全做主。

劉表單騎入主荊州,卻能很快穩定荊州的局勢,和得到了蔡、蒯等荊州豪族的支持有很大的關係。東漢時期地方豪族本來就有很大勢力,此時有了擁戴劉表的功勞,蔡、蒯等家族在荊州的力量也是更進一步。蔡瑁、蒯越、蒯良等人成為劉表手下的重臣,劉表還娶了蔡瑁的姐姐蔡氏為妻。

而劉表的次子劉琮是蔡氏所生,又娶了蔡氏的侄女為妻,和蔡氏一族關係密切。也正是靠著蔡家的支持,他才能擠掉劉表的長子劉琦,成為劉表的繼承人。而蒯越、蒯良等人都支持劉琮投降曹操,從這點來說也不可能支持一向和曹操關係不好的劉備。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劉表真的有意讓劉琦或者劉備接管荊州,也要面對不小的阻力。按照劉表哪種優柔寡斷的性格,不大可能有此魄力把荊州交給劉備,因此演義裡的說法不大可信。


不沉的經遠


在《三國演義》的渲染下,大家對蜀國掌舵人劉備的事蹟可謂耳熟能詳。雖然劉備起點低、底子薄,在前半生基本上是一個顛沛流離無立足之地的狀態,但是他的仁德和愛民卻使得他自帶主角光環,走到哪裡都有人想送地盤給他!

我們且不說陶謙三讓徐州,在《魏書》和《英雄計》中都有劉表臨死之時想把荊州託付給劉備的記載:

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

劉備想都沒想立馬就拒絕了,那麼劉備是基於那些考量呢?

代領荊州牧,有失仁德之名

不管真也好、假也罷,劉備的人生準則就是: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劉備的仁義無雙也正是他前半生雖然顛沛流離卻從未被徹底打敗的憑仗;也是關羽、張飛、趙雲、糜竺等人一直跟在他身邊的依據;更是他有著良好群眾基礎的根本所在……


官渡之戰袁紹被曹操打敗,依附袁紹的劉備被曹操一路追殺。劉表能夠接納劉備是仁義在先,雖然劉備依附劉表後一直被劉表忌憚,天天讓劉備在抗曹前線當屏障,但是卻也是為劉備提供了棲身之地和物資支持。

劉備如果已從劉表的意思領了荊州牧,由於劉表還有劉琦、劉琮兩個子嗣,劉備相當於是篡奪了人家劉表的家底兒,這勢必對劉備的仁德之名帶來衝擊!劉備這種愛惜羽毛的人自然不會幹這檔子事兒。

劉備識破劉表欲擒故縱之計

劉備雖然依附劉表,但兩人是貌合神離,存在很大分歧。

一、劉表接納劉備是為了抵抗曹操南下,而劉備只不過是無處可去沒有別的選擇;

二、劉備又是漢室宗親又是仁德無雙,荊州人士歸附者甚多。這引起了劉表的忌憚,經常在暗地裡使個絆子什麼的,劉備自然是門兒清;

三、劉表在荊州的統治依靠的是荊州氏族蔡氏、蒯氏這樣的世家大族,自然要受他們的節制。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劉表與老婆和氏族們商量著想立二兒子劉琮,而劉備卻認為廢長立幼不合適還是大公子劉琦合適;

四、的盧馬的故事不用再細述了。蒯越、蔡瑁想接劉備參加聚會的機會幹掉他,幸虧的盧馬給力劉備才逃過一命。這事兒要說劉表啥都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分析來分析去,劉表根本就沒有把荊州給劉備的打算,跟劉備提想把荊州給他只是想看看劉備有沒有謀奪荊州之意罷了。劉備如果答應了,估計也就交代了,能在“煮酒論英雄”中搞定曹操的劉備自然不會上這個當!

劉備自詡沒有接手荊州的能力

劉表時期的荊州已經是支離破碎,劉表統治荊州的措施是虛與委蛇,在荊州蔡、蒯、黃等幾大家族之間委曲求全。特別是老年時期的劉表基本是失去了對荊州的絕對控制,下屬官員們為了家族利益大多想著早早歸順曹操,避免家族受損。

劉備甚至其中事宜,劉備這時的團隊連荊州一半疆土的控制都做不到,如果接手荊州估計不用曹操帶兵南下,自己就被荊州的降曹派捆著送給曹操去了。

另一方面劉備經歷過徐州失敗,拿荊州與徐州相比,荊州局勢可以說差太多。首先,劉備勢力綜合實力還未恢復到徐州那會兒;然後,荊州四通八達毗鄰曹操、孫權、劉璋是四站之地;最後,曹操統一北方與徐州會戰那會兒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劉備有自知之明,這種弊大於利的活兒當然不會接!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以下這樣的畫面:

劉表:“賢弟啊,你那倆侄兒不中用,這荊州交給你我才放心啊!”

劉備暗喜,心想老子這王霸之氣不是蓋的,但是要謙虛,還是得像徐州那會兒謙讓一番。

劉備:“老哥啊,我看我那倆侄子都還不錯啊,他們能行的!”

劉表心想真的啊,都說玄德賢弟看人準,估計我那倆兒子還真行。

劉表:“那好吧!那就給我的兒子吧!”

劉備悔恨不已,這劉表不按套路出牌啊,倒是再謙讓一番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