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誰能從《說文解字》的角度解釋一下“空”和“色”呢?

myn8


《佛家心》 : 色空

佛家是唯一外來文化,融入傳統道儒文化,重點在人心


【空】

【空】,穴+工

《說文》:空,竅也。


【竅】,穴+敫


【敫】

《說文》:光景流也。從白從放。


綜上,空,可以解釋成:1、洞穴象白光一樣不斷放大;2、空中的工,也可作為工具解,洞穴在【工】具的作用下不斷放大。

【空】,本義有空曠、大之義。


【色】

很多人當成“色慾”來解,這是不嚴謹的


【色】

氣、顏與面等字,都與色字相關,——氣色、顏色及面色。


先看看我們的臉面,道理在下面:

眉目之間、眉毛與睫毛之間為顏,

顏下、顏前為面,

顏上為額,顏、面合稱顏面。

所以【色】字,會意合體字,人顏氣為色。

本義:氣色,顏色;臉色,面色。人氣色,人顏氣色。

【色】字,

由兩個人字圖形組成造出,一個人席地而坐,另一人躬著身體觀察對方的臉面,

色字就是指人顏氣,指氣色,顏色,臉色,面色,人顏色,人顏氣色。

這樣產生“顏色、面色、顏面、氣色”等詞語

就理所當然了“情慾、色慾”,都是後來才有引伸義。


回到《佛家心》中的“色、空

佛家是唯一外來文化,融入傳統道儒文化,

重點在人心,在人修心【心——色空——心得】,

天人關係:天因人心大小而可大可小

——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

修到無心,從色“有”到“空”無。


.

.


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古汀大語文、海外漢語,漢字創新思維

2月份內,免費領取《一字一視頻》,可以關注本號,私信留言 “100


漢字谷主


《說文》對「空」解釋非常正確,幾乎沒有爭議。

但是《說文》對「色」的解釋,卻有很多爭議,有些古文字專家甚至認為「色」字從「男女媾和」取像,表示「女色」。




「空」

《說文》中「空」和「竅(竅)」是互訓的,二者都是形聲字:

  • 空,竅也。從穴,工聲。
  • 竅,空也。從穴,敫聲。

「空」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必須用具象的事物來表示,古人用「穴」來表意,以「工」表聲,本義是「孔洞、孔竅」。

段玉裁注《說文》認為「空」與「孔」是「古今字」:

「今俗語所謂孔也。」又於「竅」字下注雲:「空、孔古今字。」


以「空」表「孔」,先秦、秦漢的傳世文獻中有很多,如:


《莊子.秋水》:「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陸德明釋文:「空,音孔。礨孔,小穴也。」。


《漢書.王貢兩龔鮑傳》:「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為酸鼻。」顏師古注:「空,孔也。」。


「空」後來引申表示「空間、虛無、空曠、窮困」等很多意義。「空」其實也被假借用來表示官職,也即先秦以來主管工程建築的官職——「司工」,一般稱為「司空」。



另外,還有佛教中的「空」,最為人熟知。


佛教中的「空」是梵文「śūnya」 的漢譯,是佛學的基本觀念之一。《心經》有「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的名句。


相傳在佛門中,龍樹菩薩擅長論「空」,他討論「空」的著作,即譯為《十八空論》


「色」

《說文》認為「色」的本義是「顏氣」,由「人、卩」兩個偏旁構成:

《說文》:色,顏氣也。從人從卩。

「色」這個字出現得較晚,始見於東周春秋時代,從古文字的構形來看,並不是「人」從「卩」,而是從「爪」從「卩」:

「色」跟「印」字構字偏旁幾乎完全相同,「印」是「抑」的初文:



所以,一種普遍的說法是,「印(抑)、「色」本為一字,「印」假借表示「顏色」,篆文階段分化出來也即「色」。



當然,還有其他幾種說: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認為「爪、卩」會「面部顏色」之意,我個人看不懂這種說法。

引自:《字源》,頁799




古文字學家馬敘倫的解釋更讓人「震驚」,他認為並不從「爪」,而是從「匕」從「卩」,「匕」代表女人,「卩」代表男人,「色」全字表示男女媾和之意:




馬敘倫認為甲骨文中的「色」是一男一·女的生殖器官,以「男女媾和」之意,表示「色」:

引自:《古文字詁林》第8 冊,第 118頁


另外,湯餘惠先生認為「色」是「㞚」的初文:

《說文》:㞚,㞚㞏,從後相臿也。從屍從臿。

「㞚、色」其上古音相近,同為正齒音,入聲字。他好像認為古文字「色」是「男女前後相次在幹羞羞事」,又說得很隱晦,我把原文引出來:

詳見:湯餘惠. (1993). 包山楚簡讀後記. 考古與文物, (2).



綜上所述:

1、《說文》將「空」的本義解釋為「孔竅」是正確的,引申表示「空間、空虛、空曠」等意義,這個引申過程非常清晰。

2、但是「色」字的本義,《說文》的解釋似乎很牽強,但是,目前古文字學界對「色」字的三種解釋,我認為似乎也不怎麼理想。所以,我請讀者在以上諸說中,自行取捨。


小漢字見大歷史


一看到“色”和“空”,首先浮現在腦海裡的便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經典名言。在普通大眾眼裡,色,就是美人,女色也;空就是虛無,啥也沒有。意思是一個人看破紅塵,出家做了和尚,於是斷了所有的俗念,就算是美色當前,也能手執佛珠,雙手合十,念一句“阿彌陀佛”,然後視而不見,擦身而去。

其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義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它出自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義理,含有很深的哲學思想。根據佛法來解釋色和空即是: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和現象,而這些事物和現象是由因緣聚合產生,空是事物的本質,有從空中生。

說實話,色是事物和現象以及因緣聚合,這還好理解。但空是事物的本質,真心不懂。既然身在俗世當中,不如放下大乘佛經,翻開《說文解字》來看一看是怎麼說的。

色,顏氣也。從人從卪。凡色之屬皆從色。人之憂、喜,皆著於顏,故謂色為顏氣。《說文解字》上對色的解釋很簡單,就說是顏氣,沒有別的。

空,《說文》竅也。從穴工聲。苦紅切。空(kōng ):虛、有實而非實;空間;天空;竅;不實際;不有。空(kòng) :空間;閒時;使有空。

空(kǒng ):古同“孔”,洞、門。《說文解字》空有三種讀音,但也沒有一種解釋對得上《心經》的意思。

由上可知,《說文解字》對色和空兩個字的解釋,並沒有包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空和色的字義,就是說《說文解字》對色和空的解釋不完整。這是為什麼呢?經查詢原來是時間問題,《說文解字》面世在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漢字版面世在後。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原書作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作者許慎,是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漢字字體的來源。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錄漢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

大乘佛教大約於公園150~250世紀在印度興起,並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傳播,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以梵文為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早被翻譯成漢語的記載也是在公元150~250年,是由月氏和尚支謙所譯。時間上晚於《說文解字》,所以色和空的佛教字義沒有被收錄在《說文解字》中。



畫月成眉


你好,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最近正在做一個《書畫同源》的系列,所以接觸《說文解字》也很多。我把我對這兩個字的一些理解也說一說,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們先來看看“空”的解釋

《說文解字》裡面“空”的解釋:空,竅也,從穴工聲。從穴,就是指像土穴的孔竅(qiao)。工聲,表示音讀。我們再來深究一下“穴”,“穴”是由上半部分“宀”(mian)和下半部分“八”構成,其中“宀”就代表遠古人類生活的洞窟或者房屋。“八”是聲部。所以總結一下,“空”在說文裡的意思應該就是孔洞,窟窿。

我們再來看看“色”的解釋

《說文解字》裡是:“色,顏氣也。”為什麼這麼說,讓我們來看看古文字的“色”寫法,上面是刀(或會意持刀的人),下面是人下跪,會意人在刀的威脅下臉變色,或者表示看人(持刀之人)的臉色。所以,色,就是臉色,面色,神情之意思。

中國漢字分為四類,分別是“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其中象形字只佔總數的5%左右,不過它是其他幾類字的基本,掌握象形字就能掌握一批批漢字。所以,要理解《說文解字》裡很多字的意思,我們就要追索古漢字,尤其是象形字的一些寫法,只有理解了古人造字的真實想法,我們才會更透徹地理解它。



總結: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很多有意思的造字,源於老祖宗對生活的理解,現在很多漢字的形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簡體字,很多已經失去本意,所以要真正理解一個漢字,我們還需要追根溯源,還原造字的意義。


老楊文畫知識局


題主是想問《說文解字》對“空”“色”的解釋,和佛教裡的概念有什麼關聯嗎?

先說“空”字。

《說文》裡的“空”字,排在“竅”字之下。許慎對“竅”的解釋是,“空也。”他對“空”的釋讀是,“竅也。”

在訓詁學中,這種方法叫互訓——兩個字互為註解。《說文》裡,很多字的解釋用了這種方法。

倒是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得更詳細。他說,空,“今俗語所謂孔也。天地之間亦一孔耳。”這是莊子的思想。

段氏還講了一大段古時候的司空這個官職為何叫司空,說,其主要職責就是疏導堵塞,司空就是司孔云云。

他還說,“空”字是形聲包會意。

甲骨文中,未見“空”字,而且未見“穴”字,以及任何“穴”字頭的字。

看來,《尚書大傳》這部偽書所大禹當過司空這件事,真實性要打個問號。這是題外話。

“空”字就是這樣了。

再看“色”字。

《說文》曰:“色,顏氣也。從人卪。”卪,音節,許慎說:“卪,瑞信也”。他舉了一大堆例子,守邦國者用玉卪;守都邑者用角卪;使山邦者用虎卪;澤邦者用龍卪,等等。卪,也就是後來說的“符節”的“節”。

大概覺得許慎也是沒說清楚,段玉裁又解釋了半天。他說:“顏者,兩眉之間也。心達於氣,氣達於眉間是謂色顏。顏氣與心若合符卪,故其字從人卪。”後面,段氏又引孟子的話、詩經的詩等等,來說明“顏氣”與心之關係。

甲骨文中有“色”字。

唐蘭先生說,色,“其字本象一刀形而人跪其側,殆刀之動詞,斷絕之義也。刀增繁為召,則色邵一字,絕紹亦一字。紹訓繼,絕訓斷者,乃一字有正反二訓之例。”

徐中舒先生對唐蘭先生的釋讀豎大拇指,表贊同。他說,《說文》解色為“顏氣乃借義,從人為從刀之誤”。不過,許慎的失誤可諒解,因為他無緣見到甲骨文。

“色”字也就這樣了。

那麼,《說文》講的“空”與“色”,和佛教中的“空”“色”含義有關係嗎?

還真有點關係。

先說佛教裡的“空”。

佛教的“空”,是義譯,音譯是“舜若”。

這個“空”,是指世間一切存在的真相。也就是一切存在都沒有自體、實體及自身規定性(我)。

“空”的思想,原始佛教時期,就已經有了。但對它精細化、高度抽象化的思辨性描述,是大乘佛教,尤其是以《般若經》作基本思想材料的中觀派哲學所特有。

《大乘義章》:“空者,理之別目,絕眾相,故名為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照見五蘊皆空”。

對於如何是“空”,大致可分為人空與法空二者。

原始佛教主張人空的說法,即通過分析虛假和合的五種物理和心理成分(五蘊)構成的人我,說明並無實體的自我或靈魂。

所謂法空,是同一種理性思維邏輯的深入。這個放在後面說。

佛教的“空”,作為梵語的義譯,其實比較準確。《說文》對“空”的解釋未免過簡,但已經抓住了精髓。段玉裁的註解很好,特別是那句符合莊子思想的話——天地之間亦一孔耳。空,就是無塞滯,空靈。

再說佛教裡的“色”。

佛教的色,也是義譯。

這個“色”,具體含義接近“物質”的概念。“色”的本身,是形色示現。但它有兩種性質——會變壞且有質礙。變壞即不能久住,質礙是說其佔有空間,於是在同一空間中具有了排他性。

在佛教概念體系中,色與心往往相對。一切有形質的無知覺的東西,稱“色”;而一切有知覺無形質的東西,則稱“心”。色心二者合起來構成了世俗所見的“人我”或人身。身,又稱色身,它是四大、五塵(色聲香味觸)所構成的。

就此來說,佛教的“色”,與《說文》的解釋也蠻符合。許慎仍然解釋的簡單,依然是段玉裁說得好,“顏氣”與“心”是兩回事,二者相合,如虎符的兩半契合在一起一樣。

回到前面所說的“法空”。

所謂法空,是說世間一切事物無非色心二法。

色法及心法都不可能有自性,它們必然是相待的、依賴性的、有條件存在的,也就是變易的、無常的。

空是存在的本相或真相。空並非虛無,而是指不能不依緣而有。鳩摩羅什所譯《中論》,亦稱《中觀論》裡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佛教認為,如果無視假有,而一味執空,便會墮入斷滅空。無論空還是有,都必須緊緊聯繫到緣起性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基本命題,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說的,就是色與空的同一性,這種同一性是以緣起為基礎的,也是涅樂與世間等同一如的根據。

東晉太元八年,即384年,受後涼太祖呂光之邀來到甘肅涼州的鳩摩羅什,是把佛教全面準確引入中國的譯經大師,與玄奘、不空、真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他居首。

“空”“色”的翻譯,當出於他之手。十分精彩。


一老沈一


《說文解字》的角度解釋一下“空”和“色”呢?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為許慎。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一:色

在《說文解字》中可以看到色的解說。“色,顏氣也。”後來這個色被後人賦予了很多含義,其中佛教裡面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很多人對這段佛語耳熟能詳,卻只從狹窄一方瞭解它的意思,斷章取義,把“色”解釋成美色。

在佛語中的“色”指的是我們用我們的身體看見和感知的物質存在方式。

二:空

“空”指的是所有物質原本模樣的原本的狀態。一切我們看到的有意義的事物,原本都是一樣的,一切皆空。

正如佛語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世界構成四大元素,皆以空為根本。空性者,空間之本性、本體、本質即是,汝心亦是!

細微之色,如空如色。

心經裡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我是時小墨ZYT,為未來而寫作,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記得關注我哦!】


時小墨ZYT


"色",是我們認為的物質世界的所有事物,它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空",是指這個物質世界是變化無常的,它們都是各種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的,一旦條件變化,這個物質世界就會變化,它們的本質是空。我們只看到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的一個片段,我們就認定它是真實的,其實,它是無數偶然因素聚散而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把錢財,官位,房子的佔有為幸福。我們都會失去這些東西,不是人死後才會,而是當下即空,比如,一個人當了一個縣長,他認為他是縣長,他領導著幾十萬人,很威風,但是果真如此嗎?非也,縣長從外表上看,他領導這個縣的人民群眾,但是,他能為這些人解決什麼問題?什麼也不能,因為這些人民群眾,在他領導之前,之後還要接受幾十個人的領導,他佔這些縣長中的百分之幾?何況,有很多人民群眾根本不知道有你這麼一個縣長,因為,他們的生活改善,絕大多數功勞是他們努力的結果,而不是一個縣長給予他們的,這樣的關係還可以列出幾十條。

總之,你這個縣長,表面是有,本質上是空的。為什麼本質上是空的,還有那麼多人去爭著去做縣長呢?因為每個人都有他的因果關係,想實現夢想,獲得一種成就感。


飛飛貓說話


關於這兩個字。

《說文》上是:色,顏氣也;空,竅也。

色,可以理解成我們看到的;空,可以理解成事物的關鍵(竅作訣竅講的話)。

題主提這個問題我想是在試圖理解“色即是空”這話。

“色即是空”是佛經裡的話。這話挺難理解的,很多人並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我從自己讀佛經的心得體會說說,不一定對,供你參考。

“色”指的是我們用我們的身體看見和感知的物質存在方式。

“空”指的是所有物質原本模樣或狀態。佛教認為物質原本的狀態都是在不停變化的,所以佛教中空不是指無,不是沒有的意思,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隨時都在發生變化的意思。

色即是空是在告訴我們,不必執著於人事物,這些都是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的,既然時刻變化,又何必執著呢?


芳鄰學社


會意字。《說文》:“色,顏氣也。從人,從卩。”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色,春秋金文作(墨敢鎛),左從爪,右從卩(與上爪下卩之印字不同),會面部顏色之意。戰國文字承襲春秋金文,或卩旁加短橫為與印字區別。秦漢金文爪旁訛作形。”色字習見於戰國楚竹簡, “卩”形多有省變,或加“頁”旁以顯示顏面之義,《說文》色字古文就從這一形體訛變而來。色字最初形體從爪在卩左側,戰國楚簡色字已有訛為從“刀”形者,但秦簡中仍有從爪者,不過已在右上,失去會意意味。從秦簡開始,色字上部已大多訛為從刀形,漢隸皆如此形體,為楷書所繼承。色字形體雖然最早見於春秋金文,但《詩》常見,《大雅·烝民》:“令儀令色,小心翼翼。” 《大雅·皇矣》:“不大聲以色”。皆為西周時代文獻,可見色字出現於西周時代。


靈璧時空


《說文》:“空,竅也。”《集韻》注為:“空虛。”《說文》:“色,顏氣也。”段玉裁注:“引伸之為凡有形可見之稱。”可見,僅從《說文》理解:空即是無,色即是有。至於佛家所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可以理解為“無即是有,有即是無。”因為漢傳佛教吸收了儒道學說。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無生有,有化無”,世界往復循環。據《五燈會元》載,有僧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師曰:“礙處非牆壁,通處沒虛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來同。”這是一首禪宗偈詩,體現的就是“有與無”在佛家修養中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