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北洋水師前往長崎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北洋水師

中國與日本是東亞的兩個強國,然而在十九世紀末期,兩個國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一方面,腐朽的清王朝正在進行著洋務運動,想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以自強,而另外一邊的日本,則剛經歷過明治維新,擺脫武士統治的國家彷彿重獲新生一般,試圖脫亞入歐。

1875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奉命組建海軍,他通過海關總稅務司羅伯特·赫德的中介,在英國購買了四艘鐵甲艦,此即北洋水師的前身。接下去的1879年、1880年,李鴻章相繼又向英國、德國購買了許多巡洋艦、鐵甲艦,極大地加強了北洋水師的實力。

1886年,北洋水師奉命前往朝鮮的元山一帶演習操練,之後北洋水師又前往沙俄的海參崴進行訪問。在回程途中,定遠號、鎮遠號、濟遠號、威遠號奉命前往日本長崎的船廠進行燃料補給,同時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也需要保養。

一方面,當時清朝的北洋水師在東亞數一數二,李鴻章派遣北洋水師演習、訪問各國的目的之一就是炫耀北洋水師的武力。另一方面,清朝當時雖然購買了許多西方的戰艦,但是不可思議的是中國卻沒有足夠大的船廠能夠保養定遠號,反之日本海軍雖然還未發展壯大,卻早早地擁有了保養巨型戰艦的船廠與技術。

就在戰艦在日本保養的期間,發生了“長崎事件”。

長崎事件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長崎事件

8月13日,在定遠號保養期間,北洋水師的水手們也上岸保養,結果在妓院裡因為不排隊與妓院的打手發生了衝突。妓院的打手哪裡是職業士兵的對手,被胖揍一頓不說,連妓院也被砸了。最終,長崎縣丸山町派出所的兩名警察趕來,逮捕了大保健未遂還鬧事的兩名北洋水師的水手。

這件事在北洋水師的角度上則有另外一種說法,清朝聲稱北洋水師的水手們都是遵紀守法的好士兵,他們上岸遊玩後,被當地的警察挑釁,這才發生了衝突。不過從當時英國的駐日公使的日記來看,當時的確有發生北洋水師水手與妓院打手衝突的事件,所以日方的記載可能性比較大。

為了奪回被日本警察扣押的弟兄,從妓院逃走的水手回到船廠後,召集了數十名水手包圍了丸山町的派出所,同時還有少部分水手在前往派出所的途中在二手商店購買了日本刀等武器。清朝的水手們隨即與日本警察展開交鋒,不過此時大家都沒下狠手,最終的結果還是幾名帶頭鬧事的水手被日本警察署逮捕。

當時日本的實力還不足以與清朝抗衡,在兩年前朝鮮的“甲申政變”時,親日派的朝鮮人發動政變,被清朝鎮壓,日本在朝鮮的野心被清朝按在地上摩擦,所以在發生了北洋水師水手與日本警察的衝突之後,日本決定冷處理此事——同意引渡逮捕的北洋水師水手,但是要求北洋水師的水手不得組團上岸,即便有人要上岸辦事,也需要有水師的軍官監督。

儘管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答應了日本方面的要求,但是“副提督”(琅威理也有提督銜,是北洋水師的二把手,但是名義上北洋水師只有一個提督丁汝昌,所以在這給“副提督”加了引號)英國人琅威理卻為水手們說情,表示這麼熱的天氣,水手們窩在船上也不舒服,所以最終在8月15日下午,約有2、300名水手被許可上岸休息,但是丁汝昌不允許水手們攜帶武器。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琅威理


然而,在當晚八點多,中日兩方又發生了衝突,這一次參與鬥毆的不僅僅有長崎縣的警察,還有許多當地的日本民眾。

這次衝突的起因素有爭論,清朝認為水手們上岸前已經被限制攜帶武器,在丁汝昌的再三約束下是不會鬧事的。此次事件是日本人存心報復,警民勾結,趁著沒有攜帶武器的水手們上岸之際,在主場偷襲了他們。

日本方面則聲稱,北洋水師的水手們故意在前日的派出所門前尿尿,被留守的三名警察發覺。隨後三名日本警察被水手們圍毆,一人當場死亡,兩人重傷(其中一人在次日死亡),周圍的長崎市民見北洋水師的水手又在作惡,便與水手們打成一團,而來援的日本警察因為聽說水手們攜帶著武器,便也帶著刀劍前來應戰。

這次事件導致北洋水師死亡四人,負傷五十餘人,日本方面則是死亡兩人,負傷約三十人。

和談背後的利益關係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李鴻章

事件發生以後,李鴻章立即聘請了英國的律師前往日本調查,同時還將南洋水師的四艘巡洋艦給抽調至長崎,加上先前的四艘戰艦,此時長崎共停靠著八艘清朝的戰船。

看到清朝艦隊的日本有些慌張,不得不在談判桌上與清朝和談,但是這次和談卻因為雙方的意見分歧久久懸而未決。當時清朝的駐日大使徐承祖以及北洋水師的“副提督”琅威理都力主與日本開戰,讓八艘戰艦炮轟長崎,體驗一把歐美列強的感覺。

此時的日本根本不是清朝的對手,日本海軍當時還未成型,而北洋水師則在琅威理的訓練之下位居東亞第一,與日本拉開了非常大的差距。如果兩國開戰,日本海軍只有捱打的份,最終說不定還會以籤條約結束。然而北洋大臣李鴻章卻拒絕了二人的請求,李鴻章認為此次事件不過是小型的衝突,沒必要上升到國家的高度,中國人應該以和為貴(實際上是不想讓北洋水師打仗)。

當時的歐美列強得知此事後,以法國、俄國為主的列強想要挑撥中日開戰,趁機獲取利益。而在華的既得利益者在當時的東亞政策上主張扶持清朝,同時為了防止法、俄趁火打劫,竭力調停中日兩國。除此以外,和法國有仇的德國也站在了英國的一邊。

最終,中日兩國以和談告終,日本賠償清朝五萬兩千五百日元,,同時支付北洋水師水手在日本的醫療費兩千七百日元,清朝則賠償日本一萬五千五百日元。雖然看似清朝獲得的賠償較多,但是實際上這是因為北洋水師傷亡較重的緣故,並且在調查期間,清朝光律師費就花費了六萬日元,實際上還是虧本的一方。

事件的影響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定遠號

“長崎事件”之後,北洋水師的水手並未遭到什麼嚴重的處罰,而日本方面則逮捕了殺傷北洋水師水手的日本人,並進行審判,在國際上贏得了相當多的讚譽。

除此以外,長崎事件也讓日本人大受刺激,他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來自清朝的壓力,尤其是開到長崎的八艘清朝戰艦,讓日本自天皇以下的不少人都捏了一把冷汗。從這以後,日本開始大力發展海軍,購買了許多新式的戰艦,同時學習歐美的先進技術,日本海軍也逐步開始走上歷史舞臺。

反觀清朝呢?李鴻章沒有下功夫建造維護定遠號的船廠,讓定遠號前往長崎的做法,雖然在示威層面上達到了目的,但是也讓日本人熟悉了定遠號的構造等等,暴露了北洋水師主力艦的虛實,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悲劇。

另外,在翁同龢上書光緒帝以後,清朝中止了購買海軍軍備的計劃,而為北洋水師立下極大功勞的琅威理也被清朝氣走。當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外出公幹,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便降下了提督旗,升起了自己的總兵旗,表示在丁汝昌外出期間一切都由自己這個總兵管理,而琅威理則認為自己也有清朝冊封的提督銜,對劉步蟾的行為提出抗議。琅威理隨後向李鴻章告狀,但是李鴻章卻說北洋水師只有一個提督,暗示支持劉步蟾,導致琅威理憤而辭職。

琅威理的出走對清朝打擊十分巨大,英國認為琅威理在華受了委屈,撤走了派遣的海軍專家,並且從這以後拒絕接收來自清朝的海軍留學生。要知道在這以前,英國培養了許多清朝的海軍軍官,與清朝相比,當時日本留學生甚至不被允許進入海軍學校留學,像日後日本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前往英國留學時,也只能前往泰晤士航海訓練學院就讀。並且,琅威理離開後,北洋水師的武備日益鬆弛,戰鬥力急劇下滑。

李鴻章以為北洋水師已經初具雛形,不再需要英國人琅威理的指導,殊不知他卸磨殺驢的做法,最終將北洋水師推向了深淵。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甲午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