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的朋友圈暴露了你的層次”你管我什麼層次

01、

小莉最近心情不好,逼近年末,她的導師在師門宴上毫不留情地當面指責她:“看你朋友圈就知道你沒在學習,每天不是在玩就是在感傷。”

“再看看你師兄,每天除了做圖就是在看書,朋友圈都不怎麼發。”

小莉感到十分委屈,因為師兄也發朋友圈啊,只不過師兄把導師屏蔽了而已。

不管是做圖還是軟件模擬,師兄比她早一年讀研,肯定比她更順手老練。自己雖然只是研一,但也並非完全不上心。

她激動地控訴導師種種的不負責,不教她操作,還沒有人情味。

她說她覺得朋友圈就是純粹的分享生活,導師覺得她每天發朋友圈就是對學習不用心是一種偏見。

我問她,為什麼師兄要屏蔽導師?

她說這是一種逃避,不敢誠實展現自己。

“那,這是不是另外一種偏見呢?”

“你的朋友圈暴露了你的層次”你管我什麼層次

02、

她楞了一下點點頭,不再那麼憤怒。

不同的人在社交這件事情上有著不同的應對措施。

小莉選擇簡單化,讓所有人都看到她的生活方式;師兄提高社交成本,保持一個良好的社交形象。

就像很多人都會使用數個社交賬號,生活賬號、社交賬號、工作賬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連社交都變成一種公序良俗。

你要在他人面前保持一個什麼樣的形象、你話不要太多、不要發太多動態。

你這樣很low,別人會看不起你的。

就像一種默認的規則,每個人都在規則裡競賽。

“你多久沒發動態了?”

“一週。”

“一個月。”“半年。”

人們不想去訴說,不想在社交平臺上表達。真的嗎?

在微博、頭條、貼吧等各類公開平臺,人們對社交的態度更加開放,甚至是在大部分情況下保持著每天多發的頻率。

更有諸如soul等各類匿名公眾平臺興起。

在表達這件事情上,我們始終有著強烈的慾望。

表達,與世界連接。表達,讓“世界”看見自己。

微信作為各方面私密的領域,更加註重一對一的會話交流。

微信衍生的公眾號亦是如此,先天的封閉環境讓資訊、社交增加了極大的保密性。

良好的保密性讓人們在使用這一社交平臺時,更加放心,對其賦予了更重要的生活性。

可以這麼說,人們在使用微信時,它不單單是一個網絡媒介,更是一種融入生活,類似於電話、通訊功能的社交工具。

“你的朋友圈暴露了你的層次”你管我什麼層次

03、

微信還未推出的時候,騰訊旗下的另一個社交軟件QQ,就已經開始了這種社交轉變。

現在看來QQ更像是一個過渡時期產品,會話、動態、聯動遊戲。保密性不夠強,更不能跟微信一樣將網絡支付滲入到生活中。

當然,網絡支付是時代產品,早前人們對網絡的普遍認知是虛擬。現在我們可以在網絡上購物,甚至是用社交軟件在生活中實行金錢來往,支付寶的崛起無不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隨著微信的推出,私密社交帶來的信任度很快就取締了QQ的不夠私密。這麼多年過去,我們會發現微信核心的基礎功能幾乎沒有大改動,而QQ融入越來越多的功能,顯得越來越臃腫。

人們在討論發朋友圈很low的時候,其實就跟幾年前討論QQ空間的動態丟人是一致的。

有的人害怕被戳穿,有的人開始懷疑自己選擇從眾。

但,社交網絡有什麼區別嗎?

在更早以前,人和人的聯繫僅靠著MSN、論壇,我們將時間追溯到更早以前,call機、電話。

長久以來,社交網絡乃至社交工具的意義,都是為了與他人建立聯繫。

不管是公眾平臺還是私密平臺,動態的意義也都是為了分享、表達。

網絡,讓社交越來越便捷。偏見,卻給越來越便捷的社交上了一層枷鎖。

“你的朋友圈暴露了你的層次”你管我什麼層次

04、

生活的方式沒有高低,社交的方式也沒有高低。

一個人成為羊群效應裡的那隻羊時,他默許的不單單是鄙視鏈的成立,更是自己曾經處於鄙視鏈的下層。

沒有下里巴人的襯托,又哪來陽春白雪的優越?

“看你朋友圈就知道你沒怎麼在學習。”

“每天發朋友圈,那你生活是有多匱乏啊?”

“你的朋友圈暴露了你的層次。”......

關你什麼事?你管我生活怎麼樣?你管我什麼層次?

手機之父馬丁庫帕說:“人們並不希望和汽車、房子、辦公室說話,而是和人說話。”

一個人熱衷於分享他的生活,或許是因為他生活真的非常美滿幸福。

鄙視他人美好只能反向證明自己不那麼幸福的悲哀現實。

我們生活在一個既不快也不慢的時代,大家總說快節奏的生活讓人窒息。可實際上大多人的生活,沒有節奏。

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了,就不要在社交這件事上去設限了。

人生本來就沒有那麼多的規矩。

“你的朋友圈暴露了你的層次”你管我什麼層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