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意念青鳳(散文)


意念青鳳(散文)

青鳳高速口

青鳳鄉概況:青鳳鄉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東南部,幅員面積36平方公里,轄8個村62個社,總人口11720。鄉政府駐青鳳場鎮,海拔760米,距縣城31公里。該鄉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森林資源豐富,現有耕地面積10762畝,有林用地19684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東與石埡接壤,南與達州的北山、江陵毗鄰,西與元石相連,北與板廟接界。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護寨山852米,最低點山溪口海拔272米,平均海拔600米,有小(二)型水庫2座,山平塘99口,蓄水151萬方,保灌面積2925畝。洞灘河建立裝機容量110千瓦的洞灘水電站,為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生活提供了電力保障。

第三產業做大做強,勞務輸出逐年增加。2006年全鄉勞務總收入達1200多萬元,佔全鄉經濟總收入的60%,人均純收入達1800元,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公路建設突飛猛進,個體工商戶、運輸業蓬勃發展,場鎮商貿流通活躍,從而改變了過去那種“日出而禾,日落而歸”的小農經濟意識。
——————————————————————————————————
意念青鳳


■巴山嗩吶
【一】
故鄉青鳳,一個小不點兒,蟄居在大巴山腹地,偏遠貧瘠的那副恬淡的模樣,憨實得很是讓人不敢觸摸她的滄桑。小小的青鳳,如一個掛在崇山峻嶺間那藤蔓上的瓜,不被外人所熟知的一塊鄉土。
春去秋來,那種刻骨療傷的戀戀鄉情,縷縷飄飄,爬山涉水,常常跌跌撞撞來到達城的一隅。儘管我現在還是滿身疲憊的與夜燈為伴,已經感恩從鄉土上飛來的那縷縷飲煙,為我的夢魂搭起一座霧橋,讓我的思戀來來去去,從故鄉方向飄來的風和雲朵,如一床棉絮輕輕地覆蓋在我身居他鄉的心坎上…… 與達縣北山、江陵鄉毗鄰的故鄉青鳳,距平昌縣城近70華里,抵達巴中市是270多華里,偏遠的一塊黃土地,是隔巴中城最遠的一個“兒子”。
【二】
2005年,故鄉青鳳,與毗鄰的石埡鄉劃歸板廟管轄,當我聽到這個消息,心頭一驚,陡生言之不明的沉痛和傷感,突然之間,咋回事就沒了名份呢!那夜,我在夢裡是呆呆的,正如故鄉千百年來習慣了一種平淡無爭的生活,不在乎些什麼,似乎不在乎我的思念一樣,而我對故鄉懷著更深的隱痛。去年10月,聽說青鳳又名正言順了,我想我的簡歷再不會涮掉這兩個字了。唉,故鄉溫順的個性,她一慣保持沉默的方式,終於感動了皇天。故鄉,你為何要這樣忍受著某種無奈的悲哀!?

意念青鳳(散文)

首屆巴山芍藥花節

蝸居在山巒疊嶂的故鄉——青鳳,更確切地說,生養我的(青鳳鄉紅寶村的楊家營),這方僻壤之地,千百年來習慣了一種平淡無爭的生活,而我對故鄉懷著更深的隱痛。故鄉溫順的個性,或許就是一塊泥土所蘊含的一種寬厚而高尚的品質吧。 青鳳之名,緣於對河的青龍場與鳳凰山合二為一。古往今來,幾個叫得響噹噹的地名便是支撐故鄉青鳳最強健的骨胳,一是馬家埡河,早在上個世紀就設過小場,方便周圍百姓走30多里崎嶇山路到鄉場的辛苦,鄉信用社在此設有一間門市,鄉食品站設有一個宰殺點,鄉糧管所設有兩個收購門市,形成一個四不像的小場。50年多來,這方鄉親除非有特別重要的事要到鄉政府辦理之外,一年到頭難得上幾回青鳳鄉場;二是與之相隔不到3裡遠的青龍場,也有一條羊腸般的石板小街,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痕跡,歪斜低矮的黑瓦板壁房,讓人憐愛而敬仰。這三個場可遙遙相望,山高溝深,下河爬坡上樑,來去往返需半天時間。

意念青鳳(散文)

千佛山景區

緊依著馬家埡河的一座山叫千佛山,方圓幾十裡,山間有一個自然形成的石洞,大約有200個平方。據說洞中曾有100餘尊雕塑石像,容納了歷史傳說中並有資料可查的神仙菩薩,名曰千佛洞。曾經,這洞裡的香火十分旺盛。在文革期間,洞中的古蹟文物毀於一旦,那些石刻神像成了斷臂殘肩的垃圾。
站在洞外,看那延延緩緩的層層田地撒到山底,與河流相依。擋住目光的那些小山丘,無數幢低低矮矮的土牆屋、木板房、老院子、四合院、三合院,以及新遷而散落在彎彎嶺嶺之間的單家獨戶,在這大山之間,這樣的生存環境下,已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卻有一些年輕人卻抱怨說,前輩人咋落根到這窮山惡水、偏僻閉塞的山旮旯裡,我們這些子孫早該睜起眼睛投胎呀!這毫無道理的控訴,真是數典忘祖的不肖子孫!我堅信,任何艱難環境是可以改變的。
【三】
行進在縱橫交錯的條條山道上的祖祖輩輩,到鄉場要必經一條三道小溪流匯聚的洞灘河,上世紀70年代初,全鄉群眾苦戰了五六個春秋,修建了一座小型水電站,為故鄉服務了20餘年,現在已退休下崗了。在時代前進的步伐中,被淪為廢品了。悲憐啊,如今仍是一條無橋之河,千百年來,憑著一條小小的木船運送兩岸的鄉親來來往往。


青鳳,是千佛山、柳樹壩、大屋基、趙埡子、毅家山、楓香樹壩、龍井坪、夏家壩、楊家營等響遍百里遠的地名構成的地貌,再說流傳至今的一些歷史風俗文化,已隨時光遠去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紀的60年代,屹立在現稱之的牌坊梁山下的一蹲高大而威嚴的貞節牌坊,被那場史無前列的運動給徹底毀掉了。眼下,我如何努力構思,也難在意念中觸摸到它的容顏,怎不讓許多人為此惆悵而辛酸……

【四】
青鳳,原名鳳山場,因依伴在一座清麗的鳳凰山下。
山下一排排青磚紅瓦房延展約二公里,中間便是街道。前幾年才砌成水泥路面,整潔並不寬闊,每到當場天,散居在這山那山、這溝那坡的鄉親們擠向這條窄窄的街道,背背架的、背夾背的、背背蔸的,挨挨擠擠地在這條“場這頭摔跟頭,場那頭撿帽子”的小街上,逛來逛去,一抬頭遇到的不是親戚就是朋友,老遠便是一臉笑,互相打著招呼,見面擺的不是農事就是家常話兒,有煙散支菸,無煙握個手,不是站在街中間或就是蹲在屋簷下,親熱地嘮叨著。到了中午,熱鬧散去,街上冷冷清清,偶爾有幾個行人路過,也是勿勿忙忙。要是抬頭再看仔細一點,有幾幢像模像樣的青磚砌成的樓房如鶴立雞群,雖不協調,但證明了這是時代的變化,大山裡的昨天與今天形成的鮮明對比,這就是新街。而老街呢,有一條公路橫穿而過,連接著偏遠的幾個村子。老街兩邊殘存的10餘間木柱黑瓦房,蒼老而慈祥,寂寞而孤獨地夾在被改頭換面的現代樓房之間,似乎有種無可名狀的傷痛潛伏在我的心裡。那是因為老街舊顏的古樸與美麗,高高的木板門、舊貨鋪,那些雕簷畫梁,以及數十級石階,難覓舊痕。但見用玻璃、推拉窗或一塊塊紅磚填補的怪模怪樣的牆壁,可謂是古典與現代的揉合喲,想說的是,老街真的老了。

意念青鳳(散文)

三十二梁

然而,曾屹立在老街之側的兩棵皂桷樹,枯瘦而強勁地在四季輪迴中,沒精打采的枝椏像是在屋簷下吧嗒著旱菸袋的兩個老頭,滿腹心事,隨著縷縷煙霧在沉默中對遠方表述它的思念。我想,這古樹是在為走出茫茫疊疊的山巒之外的兒孫們祝福平安,在風中搖曳的枝葉,如祈禱的一些親切的話語……
與鳳凰山並肩的護陣山到紅寶梁,蜿蜒一道蒼芒的風景,一茬茬梯田延緩伸至河底,山高、坡陡、溝深的走勢,便是青鳳的形象與氣質。場後的鳳凰山雖不挺拔雄奇,但那神奇優美的傳說已扎進代代人的心窩裡。10年前,鄉親們投工投勞從山底修了一條文明路繞至山項,中間兩座亭閣,傷古造型,美觀大方,點綴了此山的清秀靈氣.



【五】
據老輩人講,上個世紀中後期,白蓮教的大刀、長矛、梭鏢,在青鳳這蒼涼的山嶺之間砍出了一條崎嶇坎坷的山道,但沒喚醒這塊沉睡的土地。時光進入上世紀30年代初,紅軍的槍炮與梭標在故鄉這片厚土上留下了生命的絕唱,有不少的青鳳兒女血灑山川,孕育了紅色革命中的一頁歷史,才把山外的陽光迎進山來。正如我的祖父也是在那個歲月離家去鬧革命的,現在也不知他的忠骨埋在何處 ,許多壯懷激烈的英勇故事,一年又一年地生長著茂盛著,還有許多戰火烽煙的痕跡至今清晰可見,如紅軍在千佛山上修築的戰壕工事,鳳凰山間的石牆上,護陣山的寨門上還殘存著紅軍鏨刻的標語,以及草廟梁那茂密蔥鬱的松林之間,埋有無數先烈屍骨的墳堆,石頭上還能依稀看到留下的名字……在許多老人的記憶中,他們把那一幕幕壯懷激烈的戰爭故事講給了我們。曾被鮮血浸潤的土地 ,代代鄉親們在歲月的更迭中耕耘著厚厚的黃土,過著寂寞而又平淡的生活。

意念青鳳(散文)

遊玩的遊客

【六】
八十年代初,一大路青壯年勞力甩下土地,帶著希望和夢想,走向山外的各個大都市,賣勁地揮灑著汗水。也就在那時,鄉親們終於把埋在黃土地上的頭抬起來了,去外省或沿海一帶打工掙錢的全新觀念,有了極大地轉變。 於是,有留下孩子,雙雙走了的;有拖家帶口把門一鎖走了的;有年過半百的叔伯也跟在年青人後面走了!從90年代初到末期的十年間,許許多多才十五六歲的姑娘,哭著鬧著也走了!此後,木板房裡、土牆房裡的老爹老孃和年老體邁的長輩們毫無怨言,承受著繁重的勞動,到了農閒時,像我的父親母親常常站在自家屋後那根田坎上,念念不忘遠在山外的兒女們。年年雖然盼來了除夕,一家人小住幾天,這短暫的團園聚會,幸福地吃上幾頓飯,又忙碌碌地坐上汽車走了。同我年齡一樣大的兄弟,難道他們離別親人登上南下的火車或汽車,不得不積極地面對現實的殘酷,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前些年,鄉政府關心他們種白脅煙、藥材、葡萄、甘蔗等經濟作物發家致富,年年變個樣地種呀栽呀,年年變個樣地加大經濟投入,眼看有了收成,卻拉不出山,進入不了城市,更見不到渴望已久的票子。

意念青鳳(散文)

用草編制的“牛”

青鳳,為啥你在最近幾年才有新的起色呢?山外的勁風吹進了深山,山上山下,山北山南,這溝那坎,以及山腰間,雖然冒出一座座磚混結構的小洋房,點綴在山村那陳舊而破敗的黑瓦屋之間,而許多房子裡卻住著空巢老人,有的年過七十,不得不承擔耕田犁地的農活、繁重家務並帶孫子的義務,還要守護著兒女們用汗水創造的這份家業!
故鄉,你是否抱怨過?從今天看來,我堅信地認為你依然昂首挺胸。雖有抱怨,從你的心中流淌而出的寄予,盛開著一朵朵對於子孫的前途和命運越來越美好的祝福之花!


【七】
那是一個搶種忙收的時節,我因事回了一趟故鄉,那漫山遍野的綠,茬茬田地間的翠,入畫入詩,但寥落的幾個人影,幾乎都是年邁體弱的鄉親們躬腰在各自的責任田地裡忙碌著。想起孩童時代,飄蕩在山村上空的那脆生生的山歌,粗獷渾厚的謠曲,以及青年男女們嬉笑的種種情景,再也覓不到了。 10多年前,生養我的那塊弱小而健壯的土地——楊家營。相傳是一支楊姓先祖來自“湖廣填川”,在此落地生根許有幾百年了。滄桑更替,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同姓父老鄉親,黎明即起,戴月迴歸,在四季風霜中伺候桌莊稼和糧食,繁衍著子子孫孫。曾經相鄰而居,同階共井的26戶楊姓族裔,約110位父老兄弟姐妹,在改革春風的牽引下,在開放雨露的滋養下,因外出掙了錢把全家遷走了的就有7戶,由此也應證了一句古話:好男兒志在四方。因此,殘存的一些房屋沒煙霧的繚繞,快要倒塌了……曾經養育了我,為我遮風擋雨的瓦片屋簷,在山坳裡孤零零的望著遠方,雖是蒼白無力,的確也是無可奈何呀!難道這就是我的故鄉,難道是我回不了的村莊嗎?

意念青鳳(散文)

扶貧產業園

家並非是幾間木料搭成遮風擋雨的巢穴,她才是你我真正的心靈家園。在這個物化的時代,我們為什麼也要背叛我的父母遠走他鄉?為何不能在他們身邊竭盡孝道?我們錯了嗎?不!我們都沒有錯!但我們有愧疚,也為愧疚而自豪!但我的情結永遠朝著故鄉的方向飛翔,也許在懺悔中陳述我堅定而苦澀的理由:天涯有芳草,天下有家園。
憂思之中,一聲問候,一個夜夢,也就回到了心靈的家園。我現在回不去的家喲!在千溝萬壑的深山裡那片故土啊,你別無選擇地經受歲月的風雨洗滌,你的沃田芳池,滴翠山水,是我血脈中最本真的養分,母性一樣的甜蜜和偉大。此時,我也只能在州和岸邊的一幢樓房裡為你祈禱,為你深深地祝福,吉祥安康!
祈願中的喜悅呀,雖有點點熱淚,已經沒有苦澀的元素了。
時光更替,滄海桑田。2009年的一個夏天,故鄉青鳳終於迎來石破天驚的喜訊,達巴高速公路就要縱貫青鳳。三年多的期盼和等待,2013年底,這條橫貫青鳳山水的交通大動脈——達巴高速公路,為偏僻的故鄉插上了千百來的翅膀,美麗的夢想就要飛向山外,飛向更加蔚藍的遠方,與美麗的時代一起歌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