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在四川绵阳江油市龙凤镇鲁班村鲁班河上,有一座以中国建筑鼻祖鲁班命名的鲁班桥。如果不是桥边碑亭上记载了建桥史,很难相信这座桥居然已经有480多年历史。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桥头碑亭文字介绍,这座两墩三孔板式结构的古石桥为南北走向,桥面铺设三排石板,每排为三块,共九块砂石板架设而成。单块桥板重达数千斤,承载石板的桥墩,均用酒米、石灰、桐油混合制成的粘合剂连同条石砌成。3米多高的桥墩,数千斤重的石条,在没有机械的古时,匠人们是如何将石条弄上桥墩的呢? 当地村民说,这是匠人采取圆木纵横交错叠放的方式,用撬杠推移复位后,再拆除圆木支架,石条就上了桥墩。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鲁班桥墩上的龙头龙尾都因人为残缺不全。村民说,早年桥墩上的龙头龙尾雕刻生动,龙嘴里还有菜碗大一颗石珠,张开的龙嘴向着上游吞水镇洪。

在鲁班桥桥板上,上下两面各有两处手掌和脚掌形石印。桥板下面的手掌印不容易看到,桥板上面两处长40多码的石脚板印却清晰可见。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掌印从何而来?当地传说桥建成后,总觉得桥摇晃得厉害,但又找不到原因。一天,一个光着脚板的陌生老汉在桥上蹬了两脚,又把手伸到桥板下面端了两下。之后村民们在石桥板上发现了掌印,桥也不晃了。村民们认为,整个石头桥板重量在万斤以上,能让石桥不再摇晃并在石板上留下掌印,只有鲁班有这样的神力。鲁班桥桥名由此而来。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传说毕竟是传说,至今无人说清楚掌印从何而来?

鲁班桥小有名气,除了它古时有一桥连绵州、彰明两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石桥板上的掌印外,就是桥头那座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建造的石质桥亭了。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桥亭由亭基、碑身、亭柱和亭帽组成。四方整石柱碑呈穿榫状,嵌进整石亭基和亭帽之间。四柱下部用石质地栿,上部用雕花大额坊。亭帽为两层整石打造,呈房檐式坡顶,坡顶上除飞檐及脊兽有少许风化外,球形宝顶等造型结构还完整如初。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碑亭西面匾额“鲁班桥”两旁配以瓶花图案;东面中间为瓶花,两侧一鸟一兽外向内望;南面三幅祥花图案;北面中间为一枝五朵的祥花,两旁各为内向的林间站鹿和云上飞鹿,这些鸟兽花木图案和文字雕刻技艺精湛,非一般艺人所为。

经历文革的鲁班桥桥亭为何得以保存至今?

“桥亭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整个桥亭的结构如同一块整体巨石,估算至少重40吨,仅凭人力破坏并非易事。”村民杨大爷说,文革期间,一些破四旧的人在碑亭边来过几次,都是在思考如何下手破坏时被村民们轰走。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关于桥亭,当地还有一个传说,说桥亭基石和碑柱穿榫立起来后,重几千斤的亭帽怎么也无法抬到碑柱上去。这时,在桥板上留掌印的老头又出现了。大家请他出主意。老头说,黄泥巴都快磊到我的颈部了,能有啥办法?老头这句“黄泥巴磊到颈部”,让大家茅塞顿开,于是用泥巴在碑柱四周磊斜坡,垒到碑柱顶部时,顺着斜坡,给碑柱盖上了碑盖。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桥亭碑上的《鲁班桥记》和清同治版《直隶绵州志.津梁》上的《鲁班桥记》,记载了鲁班桥可以追溯的历史。

“鲁班桥,治北五十里,交江彰界,在高峰镇南,建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碑刻“绵州知州张鸞…….起工于癸巳(1533年)春初,讫工于甲午(1534年)春暮......勒石以垂不朽云。”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这段碑文是:鲁班桥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开工时间是嘉靖癸巳(1533年)春初,竣工时间是甲午(1534年)春暮......在桥头立石碑撰写碑记,以示后人永记。

碑亭还记载:明嘉靖十四年第一次重建鲁班桥后,历时243年。第二次重建于“乾隆丁酉(1777年)九月兴工伐石,至戊戌(1778年)三月落成”。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第二次重建至今又过了238年。但其间经历过两次维修。碑亭左边一块独立的石碑上记载,第一次维修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第二次维修是民国二十八年(1938年)。

“1938年维修鲁班桥,我父亲任道金和他两个兄弟都捐过钱、出过力,碑亭前那块1939年立的功德碑上,就有他们三兄弟的名字。”村民任秀兰说:“鲁班桥桥亭非常有名,40多年前,三台县鲁班水库建成后,他们想把桥亭买走放在鲁班水库,我们没卖。”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时光流逝,东晋时设置的彰明县,唐代先后称昌隆县、昌明县,因为是李白的故乡,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又因避讳恢复为彰明县,后一直到1958年与江油县合并为江彰县,1959年为江油县。

彰明县撤销近60年了,但老地名仍沿用至今。

(原创)追溯480多年历史——江油鲁班桥上的石脚印从何而来?

几个八旬村民告诉笔者,儿时听爷爷说,以前鲁班桥桥南有一条街,后来一场大火把街道烧了。有人在废墟上种了药材。后人就将这块地叫药铺田。直到1982年,药铺田里建了住房,才没人提了。

2013年,鲁班桥成为江油市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