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在四川綿陽江油市龍鳳鎮魯班村魯班河上,有一座以中國建築鼻祖魯班命名的魯班橋。如果不是橋邊碑亭上記載了建橋史,很難相信這座橋居然已經有480多年曆史。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橋頭碑亭文字介紹,這座兩墩三孔板式結構的古石橋為南北走向,橋面鋪設三排石板,每排為三塊,共九塊砂石板架設而成。單塊橋板重達數千斤,承載石板的橋墩,均用酒米、石灰、桐油混合製成的粘合劑連同條石砌成。3米多高的橋墩,數千斤重的石條,在沒有機械的古時,匠人們是如何將石條弄上橋墩的呢? 當地村民說,這是匠人採取圓木縱橫交錯疊放的方式,用撬槓推移復位後,再拆除圓木支架,石條就上了橋墩。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魯班橋墩上的龍頭龍尾都因人為殘缺不全。村民說,早年橋墩上的龍頭龍尾雕刻生動,龍嘴裡還有菜碗大一顆石珠,張開的龍嘴向著上游吞水鎮洪。

在魯班橋橋板上,上下兩面各有兩處手掌和腳掌形石印。橋板下面的手掌印不容易看到,橋板上面兩處長40多碼的石腳板印卻清晰可見。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掌印從何而來?當地傳說橋建成後,總覺得橋搖晃得厲害,但又找不到原因。一天,一個光著腳板的陌生老漢在橋上蹬了兩腳,又把手伸到橋板下面端了兩下。之後村民們在石橋板上發現了掌印,橋也不晃了。村民們認為,整個石頭橋板重量在萬斤以上,能讓石橋不再搖晃並在石板上留下掌印,只有魯班有這樣的神力。魯班橋橋名由此而來。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傳說畢竟是傳說,至今無人說清楚掌印從何而來?

魯班橋小有名氣,除了它古時有一橋連綿州、彰明兩縣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石橋板上的掌印外,就是橋頭那座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建造的石質橋亭了。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橋亭由亭基、碑身、亭柱和亭帽組成。四方整石柱碑呈穿榫狀,嵌進整石亭基和亭帽之間。四柱下部用石質地栿,上部用雕花大額坊。亭帽為兩層整石打造,呈房簷式坡頂,坡頂上除飛簷及脊獸有少許風化外,球形寶頂等造型結構還完整如初。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碑亭西面匾額“魯班橋”兩旁配以瓶花圖案;東面中間為瓶花,兩側一鳥一獸外向內望;南面三幅祥花圖案;北面中間為一枝五朵的祥花,兩旁各為內向的林間站鹿和雲上飛鹿,這些鳥獸花木圖案和文字雕刻技藝精湛,非一般藝人所為。

經歷文革的魯班橋橋亭為何得以保存至今?

“橋亭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整個橋亭的結構如同一塊整體巨石,估算至少重40噸,僅憑人力破壞並非易事。”村民楊大爺說,文革期間,一些破四舊的人在碑亭邊來過幾次,都是在思考如何下手破壞時被村民們轟走。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關於橋亭,當地還有一個傳說,說橋亭基石和碑柱穿榫立起來後,重幾千斤的亭帽怎麼也無法抬到碑柱上去。這時,在橋板上留掌印的老頭又出現了。大家請他出主意。老頭說,黃泥巴都快磊到我的頸部了,能有啥辦法?老頭這句“黃泥巴磊到頸部”,讓大家茅塞頓開,於是用泥巴在碑柱四周磊斜坡,壘到碑柱頂部時,順著斜坡,給碑柱蓋上了碑蓋。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橋亭碑上的《魯班橋記》和清同治版《直隸綿州志.津樑》上的《魯班橋記》,記載了魯班橋可以追溯的歷史。

“魯班橋,治北五十里,交江彰界,在高峰鎮南,建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碑刻“綿州知州張鸞…….起工於癸巳(1533年)春初,訖工於甲午(1534年)春暮......勒石以垂不朽雲。”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這段碑文是:魯班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開工時間是嘉靖癸巳(1533年)春初,竣工時間是甲午(1534年)春暮......在橋頭立石碑撰寫碑記,以示後人永記。

碑亭還記載:明嘉靖十四年第一次重建魯班橋後,歷時243年。第二次重建於“乾隆丁酉(1777年)九月興工伐石,至戊戌(1778年)三月落成”。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第二次重建至今又過了238年。但其間經歷過兩次維修。碑亭左邊一塊獨立的石碑上記載,第一次維修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第二次維修是民國二十八年(1938年)。

“1938年維修魯班橋,我父親任道金和他兩個兄弟都捐過錢、出過力,碑亭前那塊1939年立的功德碑上,就有他們三兄弟的名字。”村民任秀蘭說:“魯班橋橋亭非常有名,40多年前,三臺縣魯班水庫建成後,他們想把橋亭買走放在魯班水庫,我們沒賣。”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時光流逝,東晉時設置的彰明縣,唐代先後稱昌隆縣、昌明縣,因為是李白的故鄉,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又因避諱恢復為彰明縣,後一直到1958年與江油縣合併為江彰縣,1959年為江油縣。

彰明縣撤銷近60年了,但老地名仍沿用至今。

(原創)追溯480多年曆史——江油魯班橋上的石腳印從何而來?

幾個八旬村民告訴筆者,兒時聽爺爺說,以前魯班橋橋南有一條街,後來一場大火把街道燒了。有人在廢墟上種了藥材。後人就將這塊地叫藥鋪田。直到1982年,藥鋪田裡建了住房,才沒人提了。

2013年,魯班橋成為江油市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