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孩子不配合媽媽,總說“不”怎麼辦?不打不罵靠這8招降服他

「寶寶,我們出去玩好嗎?」

「不好。」

「寶寶,該吃飯啦~」

「不要。」

「寶寶,現在可以睡覺咯~」

「不睡。」


愛說「不」的「魔頭」你家是否也有?


原本乖巧的寶寶為何頻頻說不?


有可能是以下的原因:


寶寶自我意識萌芽


觀察細心的父母可以發現,寶寶大概是在18 個月左右開始頻繁說「不」,在這個年齡階段寶寶可以走路了,也進入了語言爆發期,自我意識開始萌發。


我們常常能聽到「the terrible two」,英語中將這個階段形容為可怕的2歲。


心理學上認為,隨著2-3歲孩子動作和認知能力的顯著發展,他們初步認識到自我的慾望。


這是心理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被稱為「第一反抗期」。這是一種適齡的表現,很多寶寶都會出現類似的狀況。


孩子不配合媽媽,總說“不”怎麼辦?不打不罵靠這8招降服他


寶寶覺得「一切都得聽自己」


寶寶們初次嘗試到了自己可以掌控一些事物的感覺,可以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開始「勇敢」起來了,開始會運用這股力量去挑戰別人的權威和測試自己的能力邊界。


這一階段,孩子希望自我肯定和自我控制的需求被滿足,相比 12 到 18 個月時更難順從。簡單來說,寶寶認為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一切得聽自己的。


第一反抗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正常成長階段,不必將孩子的哭鬧視如洪水猛獸,保持冷靜、平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面對這個特殊的「叛逆」時期,父母如何應對?


  • 理解加上保持冷靜


理解這個階段孩子表現出的行為,這是他必經的階段,心態放穩,時刻告訴自己這確實是親生的孩子。


孩子不配合媽媽,總說“不”怎麼辦?不打不罵靠這8招降服他


很多時候,我們確實是聽到了孩子說的話,但很多時候,我們也很可能並沒有聽懂他的話。


簡簡單單的一個「不」字,背後的內涵可能很豐富。在說不的背後,孩子可能有自己的小計劃,也可能是不知道如何表達,還有可能是遇到難題,需要幫助……


只有冷靜下來思考這些「不」後面的原因,才能真正幫助孩子。


  • 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該做什麼

「把衣服穿上,好不好」,「把玩具收起來吧,好不好」,「把飯吃完吧,好不好」等等之類的表述其實等於給孩子不斷說「不」的機會。


轉變表達方式,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孩子該做什麼:「玩具玩完需要收拾整齊」,「吃飯應該把飯吃乾淨」,「鞋子要穿好才不會摔跤」等等,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和理解基礎的行為規則。


孩子不配合媽媽,總說“不”怎麼辦?不打不罵靠這8招降服他


正面積極的表達更有效,當然也要注意表達的態度,比起「不許把玩具亂扔」,「請把鞋子放到鞋櫃裡。」明顯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 給出適當的選擇

通常父母和孩子交流會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孩子就會像條件反射一般地說不。


我們既不希望自己變成毫無原則的父母,又不希望強迫孩子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面對這樣兩難的境地,可以嘗試在溝通中給孩子一個合理的選擇範圍,一個有限的選擇。


孩子不配合媽媽,總說“不”怎麼辦?不打不罵靠這8招降服他


比如穿鞋子的問題,如果你問:「寶寶,現在我們來穿鞋好不好?」孩子極有可能會說不穿,改變一下方式,給孩子兩個選擇。


比如:「你想穿白色的鞋還是藍色的鞋?」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做出選擇:「我要穿白色或者藍色的鞋。」


這樣就是有限的選擇,既滿足了孩子自己做主的要求,又達到了穿鞋子的目的,兩全其美。


  • 適時的示弱,表達被需要

其實這個階段,孩子就是想要展示他的能力,如果強大的父母也有需要他幫助的時候,那就再好不過了。


孩子特別喜歡大人請求幫助的時刻,如果你的語氣變成請求,孩子就會特別樂意配合。 適時的示弱,反而能化解僵局,取得更好的作用。


孩子不配合媽媽,總說“不”怎麼辦?不打不罵靠這8招降服他


孩子玩完玩具,地上亂糟糟地,我們想讓孩子收拾整齊,你跟孩子說「快把玩具收起來!」孩子很可能不配合,說「我就不!」


但是你請求他的幫助「寶寶,你快來教教媽媽這些玩具原來是放在哪裡的?你能幫媽媽把玩具放到這個盒子裡嗎?」


孩子就很樂意給出「指導」,他們會覺得更被需要,更有存在感。


  • 家長少說「不」

有時候,我們自己也不知道一天到底說了多少不,而這些被我們忽視的「不」很有可能深深植入在孩子的內心。


孩子小時候的模仿能力極強,當他每天收到的信息裡大量的都是「不」這樣的否定詞彙,那自然他也首先學會了說「不」。


父母和孩子說話少用「不」,告訴他們一些正面的語言,孩子才不會再繼續模仿這種說話方式。


用行動代替說不。還是穿鞋子的問題,把孩子的鞋拿出來放在旁邊,然後自己坐下來開始穿鞋,自言自語:「我要出去玩了,我先把鞋穿好,這樣才能出門。寶寶,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出去玩啊?我們一起穿鞋。」


這時候,寶寶可能會自己跑過來,跟著一起完成穿鞋的動作。


  • 拓展孩子的表達方式

孩子經常說「不」可能是因為除了說「不」,其他的還不會表達。


當爸爸媽媽教會孩子更多的詞彙,引導孩子多說「要」、「可以」、「好的」,經常說「不」的情況,應該會逐漸減少。


孩子在很多時候說「不要」,不一定是真的不要,很有可能只是一種說不的習慣。幫助孩子擴大語言表達方式,有助於讓孩子逐漸擺脫總說不的慣性。


  • 支持孩子的獨立行為

如果孩子希望自己一個人做某件事,父母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孩子的要求。


比如:在公園的草坪上,孩子不想要父母攙扶,想自己獨立行走,父母完全可以放手,不近不遠地跟著孩子,注意他的安全即可。


如果孩子的獨立行為有違既定的規則,請守住底線,不要妥協。


孩子不配合媽媽,總說“不”怎麼辦?不打不罵靠這8招降服他


  • 利用遊戲化解矛盾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較真動氣,不然就會演變成一場親子間的鬥爭,讓大家都筋疲力盡。

這個時候不如選擇用輕鬆的遊戲方式化解,能夠更好解決問題。


比如已經到了要回家的時候,孩子還是不想回家,大聲說「不!」,這時,如果媽媽強行把孩子抱起來回家,孩子肯定會哭鬧。


媽媽可以說:「我們來比賽吧,看誰到達家門口的速度更快?」


然後,媽媽跟孩子一起跑,讓孩子追趕自己,這樣就成功避免了「不」,還達到了運動的目的。

我是蒙多奇,提倡科學精緻育兒。背靠權威專家團隊,分享營養、運動、心理相關育兒知識。歡迎點贊、評論、轉發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