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提起孩子的壞情緒,不少家長腦中都已經浮現了孩子“小霸王”的場景。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鬧矛盾,回家對著爸媽發脾氣,遇到點不順心的事情就破口大罵,和父母頂嘴,甚至打架。尤其是在孩子6,7歲時,經常能從孩子嘴裡聽到“我要打死你”這種狠話,越是哄孩子的人,孩子越是對他發脾氣。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面對孩子的這些壞情緒,家長說教過很多次卻無可奈何。

其實教育孩子,一味講大道理並不是個好方法,家長們不妨試試“踢貓效應”。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什麼是“踢貓效應?”

一位父親在公司無緣無故受到了老闆的批評,這位父親回到家,看見孩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把孩子臭罵了一頓。無辜的孩子心裡窩火、憋屈,就向身邊正在打滾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貓咪逃到了街上,剛好有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為了避讓,卻把站在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當人的情緒受到外界影響變壞時,就會潛意識像身邊的“弱者”發洩情緒,受到情緒攻擊的人又會尋找下一個“受氣者”,負面情緒就會不斷地延續下去,最終流落到無法還手的“貓”身上。

在孩子眼中,家長的哄就是把家長放在“弱者”這一角色中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踢貓效應”的導火索是父親的壞情緒,很多家長沒有注意到回家時,將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帶到了家裡,孩子稍微不聽話便非打即罵。孩子有樣學樣的模仿家長的行為,很容易養成亂髮脾氣的壞習慣。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如何利用踢貓效應教育孩子?

1、尋找孩子壞情緒的“源頭”

當孩子表現出壞情緒時,家長們急於管教孩子,實在不聽話就打罵,不給孩子溝通的機會。

不管什麼情緒都是有源頭的,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先耐心詢問“為什麼會有壞情緒?”,找到孩子產生壞情緒的源頭,引導孩子正確發洩自己的情緒。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2、讓孩子認識到踢貓效應的危害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壞情緒會給其他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當孩子對父母發脾氣時,家長先平靜下來,對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比如“媽媽不知道你為什麼這麼生氣,但你這樣對我發脾氣,讓媽媽感覺很難過。”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多數孩子聽到這話,會冷靜一點,家長這時就可以讓孩子學著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感受,認識到自己的壞情緒會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從而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3、父母以身作則,避免踢貓效應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身上就能看出來家長是什麼樣子。當孩子的壞情緒頻繁出現時,家長首先要思考是不是自己身上出現了什麼問題。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只有家長先做好情緒管理,避免踢貓效應的發生,才能讓孩子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通過讓孩子對“踢貓效應”有一定的瞭解,讓孩子認識到壞情緒的錯誤性和給別人帶來的傷害,要比說教更管用。

推薦家長們2本關於孩子情緒行為管理的書

《爸媽不是我的用人》:適合6歲以上

這套正能量讀本通過貼近孩子生活的一個個小故事,引導孩子思考生活中產生的問題。比如《再見壞情緒》這一冊,以孩子容易產生的壞情緒為主題,分成鮮明的小故事,讓孩子體會到壞情緒產生的影響,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書中精美的圖片和拼音標註,輔助孩子閱讀書中的故事,孩子可以自主閱讀。色彩鮮豔的手繪插圖能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書後面還附有讀後感,幫助孩子理解故事,得到成長啟示。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幼兒情商啟蒙繪本》8冊:適合3-6歲孩子

孩子的情緒控制要從小培養,這套繪本分別從“遇到委屈怎麼辦?”、“如何看待輸贏?”、“遇到困難怎麼辦?”等8個角度培養孩子強大的內心,讓孩子在身邊人的壞情緒時,學會調節自己的內心、表達自己的想法。

針對孩子的壞情緒,家長不妨試試“踢貓效應“,比你說教更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