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殲敵幾千還是幾十?朱棣第二次親征的理由很勉強,戰果可疑

永樂八年的春天,朱棣第一次御駕親征,帶領五十萬人馬打擊韃靼的本雅失裡,回兵時順便打擊了阿魯臺。

到了永樂十年,瓦剌的馬哈木等人殺死了本雅失裡,擁立新的可汗。阿魯臺要為故主本雅失裡報仇,轉變立場,開始嚮明朝入貢稱臣,並向朱棣求援。朱棣也給予積極的回應,永樂十一年七月封他為和寧王,雙方開始正常交往。

殲敵幾千還是幾十?朱棣第二次親征的理由很勉強,戰果可疑

馬哈木的軍隊渡過飲馬河,威脅阿魯臺。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朱棣決定第二次率軍親征,這一次打擊的對象變成了瓦剌的馬哈木等勢力。

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瓦剌。

瓦剌是蒙古部落,元朝滅亡之後,瓦剌逐漸分化成三個部分,分別由馬哈木、太平和把禿孛羅領導。永樂初期,三人嚮明朝納貢稱臣,朱棣封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永樂八年明軍打擊本雅失裡和阿魯臺之後,馬哈木趁機在永樂十年向東進攻,擊殺本雅失裡,並威脅阿魯臺,名義上是配合明軍剿寇。

馬哈木的勢力越來越強,胃口也越來越大,不停地為部將請功,請求明軍發給武器,甚至要求明朝歸還甘肅、寧夏等地的蒙古人,並扣留明朝的使者。朱棣大怒之下,決意親征。

殲敵幾千還是幾十?朱棣第二次親征的理由很勉強,戰果可疑

這一次明軍出動的規模應該和永樂八年差不多,所以需要提前準備大量的物資和糧草。永樂十二年的年初,從北京、山東、山西、河南、中都鳳陽、徐州等地的軍衛當中,分選一部分軍士,加入北征的隊伍,負責隨軍運糧。又從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徵調了十五萬百姓,向宣府運送物資,給他們的待遇是來去的口糧和路費,並免去一年的差役。

這一次出征,明軍在組織上也有了一個變化,就是分為大營和五軍兩大塊,具體的佈置是:柳升率領大營,馬旺、陳翼等四位都督為輔佐。鄭亨率領中軍,陳懋、李彬分別率領左、右哨,王通、譚青率領左、右掖,劉江、硃榮擔任前鋒。

明軍的集結地是在宣府、大同一帶,從遼東等地調來的明軍趕到這裡彙集。這一次,朱棣強調軍隊的質量,兵不貴多而貴精,不再單純追求數量,所以派王通前往宣府挑選精壯士兵。


殲敵幾千還是幾十?朱棣第二次親征的理由很勉強,戰果可疑

阿魯臺派他的兒子送來一批戰馬。朵顏三衛也按照朱棣的命令,把三千匹馬送到遼東,每匹馬得到了四匹棉布。阿魯臺和朵顏三衛的馬匹,都得到了相應的補償,對於朱棣的親征其實沒有現實的幫助,但這種交換表明他們在與瓦剌劃清界線,表示他們站在朝廷一邊。

永樂十二年三月十六日,朱棣從北京出發,這一次他把皇太孫朱瞻基帶在了身邊,沿途隨時向他傳授文韜武略。

四月,朱棣在興和舉行了一次閱兵。五月初,抵達楊林戍、禽胡山一帶。六月初前後,明軍一直在飲馬河一帶尋敵。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和答裡巴率軍前來迎戰,總兵力大約在三萬左右。

六月初七,雙方在忽蘭忽失溫交戰。朱棣先派柳升率領明軍發射銃、炮等火器,“斃賊數百人”,將其驚退。但隨後的交戰並不順利,鄭亨率軍進攻,中箭而退。陳懋、王通等人從右側進攻,敵軍不為所動。

午後,明軍再用火器轟擊敵軍,李彬等人率軍衝擊敵軍左翼,殺敵不少,都指揮滿都也在混戰中戰死。朱棣看準時機,親率精銳鐵騎掩殺過去,敵寇終於潰敗。明軍追趕到土剌河,生擒數十人。

關於這次大戰的戰果,有一種說法是:“殺其王子十餘人,斬虜首數千級”,也有一種說法是斬首隻有數十級。而《北征後錄》中的說法比較含糊:“人馬死傷無算,皆號痛而往,宵遁至土刺河”。

殲敵幾千還是幾十?朱棣第二次親征的理由很勉強,戰果可疑

從《北征後錄》的記載來看,瓦剌軍隊都是騎兵,“每人帶從馬三四匹”。戰鬥過程中,明軍並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圍,瓦剌騎兵敗逃的速度會非常快,明軍很難殲滅數千人。但是,這樣規模的一場大戰,僅僅只殺死幾十人,也不合理。

勝利之後,朱棣把忽蘭忽失溫改名為殺胡鎮,到了六月初十日,果斷下令撤軍。他吸取上次的教訓,中途沒有任何大的停留。即使這樣,從殺胡鎮撤回到宣府,朱棣也一共用了四十二天,可見這次出征的路程有多遠。

馬哈木捱打之後,釋放了扣押的明朝使者,並很謙卑地向朝廷謝罪,他自己也很快死去。那以後,朱棣封馬哈木的兒子為順寧王,太平和把禿孛羅也恢復朝貢,整個瓦剌重新臣服於明朝。

整體來看,朱棣在永樂十二年的親征,出兵的理由相當勉強,為出征而出征,戰果也有水分。

於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