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韓國電影《寄生蟲》以"黑馬"姿態成為最大贏家,到底贏在哪裡?

為什麼取名寄生蟲?

寄生蟲:是指具有致病性的低等真核生物,可作為病原體,也可作為媒介傳播疾病;

其特徵為:

在宿主或寄主體內或附著於體外以獲取維持其生存、發育或者繁殖所需的營養或者庇護的一切生物;

許多小動物以寄生的方式生存,依附在比它們更大的動物身上;

可以改變寄主的行為,以達到自身更好地繁殖生存的目的。

而由韓國著名導演奉俊昊執導的電影《寄生蟲》,正是借用"樓上樓下"這一西方人熟悉的階層隱喻,

以黑色幽默演繹了社會底層一家人"寄居"上流家庭的荒誕悲喜劇;

揭露了韓國社會貧富階層懸殊的殘酷現實。

影片對人性和社會陰暗面呈現得"真實到殘酷",而又不落窠臼。

韓國電影《寄生蟲》以

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 (2020)

最佳影片:郭信愛 / 奉俊昊;最佳導演:奉俊昊;

最佳原創劇本:韓進元 / 奉俊昊,最佳國際影片;

最佳剪輯(提名):楊勁莫,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寄生蟲》以"黑馬"姿態成為最大贏家:橫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以及最佳原創劇本四個獎項;

刷新多項紀錄,成為奧斯卡史上首部拿到最佳影片的非英語影片。

全片時而詼諧輕鬆,時而驚悚苦澀,戲劇衝突不斷,結局殘酷而震撼,引人沉思。

有影評說:

"事實上,我們對於弱者的憤怒,已超出了感知的能力;強者對弱者的漠視,遲早會被暴力反噬"。

《寄生蟲》的深刻在於此,藝術高度也在於此。

韓國電影《寄生蟲》以

一氣呵成的巧妙故事、鬼才導演的出色發揮、新老演員的精湛演技,讓這部聚焦社會小人物的電影達到了很高的完成度。

雖然講述的是韓國本土故事,臺詞全部為韓國語,但《寄生蟲》成功跨越了國界,衝破了語言壁壘。

評論家金亨錫說:"《寄生蟲》獲獎後,那些以小語種拍片的國家就有了希望;對於奧斯卡而言,這也是擁抱更豐富多彩作品的拐點。"

實際上,在強勢登頂奧斯卡之前,該片就已在歐洲大放光彩,斬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等多項桂冠。

第77屆金球獎 (2020)

電影類 最佳導演(提名):奉俊昊;

電影類 最佳編劇(提名):韓進元 / 奉俊昊

電影類 最佳外語片。

第73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2020)

電影獎 最佳影片(提名)

電影獎 最佳導演(提名):奉俊昊

電影獎 最佳原創劇本: 韓進元 / 奉俊昊;

電影獎 最佳非英語片。

韓國電影《寄生蟲》以

作為一部"韓國製造",《寄生蟲》捧回多座小金人既有意外之喜,也在情理之中;

既有主創人員的智慧結晶、公關團隊的通力協作,也與韓國電影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勉奮鬥密不可分。

更重要的是,《寄生蟲》承載了太多韓國電影人的執著與夢想;

曾經被好萊塢影片擠壓到瀕臨危機的韓國電影,正是因為有一大批勇於堅持的電影人銳意進取,以及較寬鬆的文藝創作環境,才讓韓國電影煥發出新的生機。

韓國電影《寄生蟲》以

對於奧斯卡而言,《寄生蟲》的重磅獲獎也順應了其自身的改革需求;

已有92年曆史的奧斯卡獎常因被白人演員"主宰"飽受詬病,也因評審標準過於保守遭受質疑,急需打破禁錮、革新自我。

美國電影協會本年度在獲獎作品投票中走向"多元化";

《紐約時報》說:這意味著8000多名投票人擺脫了過去對白人制作的"白人故事"與傳統電影手法的崇拜和偏向,擁抱"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