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導讀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作為導火索引爆了積聚已久的社會矛盾,此後軍閥割據也相繼而來。彼時天下大亂,三國爭雄,社會分裂,戰亂頻仍。伴隨著時局的巨大轉變,各國的政治制度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將不斷被賦予新的“兼職”,虛設職稱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這些不尋常的情況,其實都與一種新制度的產生有關——遙領制度。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三國時代的地圖

遙領制度是中國古代制度史上的一朵奇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三國時期,孫權打敗關羽佔領荊州以後,派劉璋前去管理荊州一部,卻把劉璋封為“益州州牧”。如果這只是一個兼職也不足為怪,但關鍵是,當時的益州其實是蜀漢的地盤。用別人的領土給自己的部下封官,聽起來相當奇怪。首先就劉璋自己來說,明知得到的是虛銜封賞,為什麼還會樂此不疲呢?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三國州府分佈圖

表面上來看,遙領制度就像是望梅止渴,稱之為一種意淫式制度也並不誇張。很多人認為,遙領制度的產生不過是三國爭霸情況下虛張聲勢的需要,或者是三國為了維持正統觀而而圖其虛名。但筆者認為,繁花似錦只是表面,遙領制度的實質性作用及其對分裂政權的深刻意義值得探討一番。

分裂之下產生的遙領制度

漢朝是一個不乏功績的王朝,但同時也是一個矛盾積聚的王朝。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的相互殘殺愈演愈烈,豪強劣紳的壓迫與日俱增。先是揭竿而起的農民掀動黃巾起義,雖沒有推翻王朝,卻直接撼動了這棵大樹的根本。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三國演義影視劇的何後形象

之後宦官外戚同歸於盡,大軍閥董卓進京,控制了漢獻帝,東漢名存實亡。一時間軍閥割據,社會戰亂頻仍。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立曹魏,此後蜀漢、東吳也相繼產生。至此,天下雖然仍分裂割據,但基本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外戚與宦官同歸於盡

既是三國並存,便少不了你爭我鬥,畢竟每個政權都有一統天下的渴望。在這種社會動盪的局面下,以往的制度很快就與現實不相適應了。

最明顯的一個尤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大將統領一方軍隊帶兵作戰,手中卻沒有對該地進行管轄的權力。在和平年代這很正常,皇帝為了保證自己的皇權至上,必須要對武將的權力加以控制。領有兵權的武將職能專一,只需負責好屬下的軍隊。但到了分裂戰亂的年代就不行了,單獨設立一套獨立於武將之外的行政體系不再容易,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也很不方便。地方的百姓由誰來管,地方的賦稅如何保證徵收,通通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基於這種情況,軍權與行政權統一到武將手裡成為時代大勢。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西涼錦馬超就曾在蜀漢時遙領涼州牧

賦予將領行政權力,首先就得從官職上做出改變。我們所說的某某將軍兼領州牧或刺史,其實就是讓其同時掌握了軍政大權。漢承秦制,按照以往的秦漢制度,作戰時封賞的大將軍雖然也有俸祿,但這只是一種基於作戰需要設置的官職。

我們知道,秦漢真正的官吏都有“若干石”等級,依據這種等級每年都有固定的薪水,相當於擁有鐵飯碗的國家公務員。而即使是聽起來非常高端的大將軍也並沒有這樣的等級稱號,就更不用提那些一旦戰爭結束即被取消的軍銜設置了。對於那些軍官將領們來說,倘若誓死保家衛國得到的結果是連基本收入都不保,他們哪裡還有英勇奮戰的決心?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影視劇中的曹操形象

將領們明白這個道理,統治者自然也明白。因此,首先為了激勵這些部下作戰,三國紛紛給將領加封了州牧、刺史、太守等官職。州牧等官職不同於大將軍那樣的軍銜,而是有明確的“若干石”等級,也就意味著即使作戰結束後將領的薪俸依然能穩定。

因此筆者認為,遙領制度的第一種運用非常實際,即實實在在地作為一個官職,給帶兵作戰的將領們提供心裡保障,激勵他們作戰。

遙領制度之特徵一:所封領土不為本國所有

“遙領者,不入版圖之地,而別於國內他處設刺史、郡守以轄之也。虛封者,則僅有封爵而無實土之謂也。”

遙領制度之下,所設官職與普通官職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其設置的往往是一種虛銜。把別國的領土封給自己的屬下,這種行為看似匪夷所思。想要理解這個制度,首先要通過遙領的設置來反觀當時的時代局勢。

眾所周知,雖是鼎立狀態,但受出身的影響導致三國的政治勢力並不相同。曹魏政權雖是曹丕建立的,但與曹操政權可謂一脈相承。當初曹操以丞相身份“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得國名正言順。蜀漢政權也不錯,一開始便自我標榜為“漢家正統”,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爭奪天下霸主之位。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各自標榜著正統

相比之下,東吳政權則明顯處於劣勢。其建立者孫氏在當時不過是江南眾多富家大族之一,沒什麼特別顯眼的地方。孫權的長兄孫策,甚至曾是那個以僭越而聞名的袁術的部下。無正統背景又初入江湖,東吳政權在政治勢力方面顯得尤為勢單力薄。

因此,東吳政權面臨的兩大迫切問題就是——如何增強政治影響力與如何籠絡部下。吳蜀結盟滅曹魏時,據《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記載,其中有這麼一段盟詞:

“……九州幅裂,普天無統,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而睿麼麼,尋丕兇跡,阻兵盜土,未伏厥誅。……今日滅睿,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任?”

從這段話裡明顯可以看出,孫權是把自己置於天下之正主的位子上來討伐曹魏的。他稱曹魏為賊,而吳蜀滅魏乃是替天行道。其背後的真正之意為:

1.孫吳政權才是天下正統。

2.雖曹魏割據一方,天下處於分裂狀態,但自己一統天下的大任不會放棄,收復舊土的決心依然堅定。這種情況下,遙領制度的設置就不難理解。東吳政權有意藉助遙領制度來表明自己的正統性,以增強其政治影響力。遙領的地區雖然目前還不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但在心理層面,這些總歸屬於自己的領土。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三國君主中存在感最弱、壽命最長的孫權

而關於籠絡部下這個問題,遙領制度也起著直接作用。前文提到過,以防大權旁落,漢家制度對皇權以外的勢力都是非常剋制的。但東吳政權依靠江南豪族建立,其對財和權的要求必然起點很高。且吳國本身政治背景薄弱,服眾能力不強,常有叛亂髮生,導致其對大將的依靠更勝於其他政權。因此,東吳政權運用遙領制度給部下加封官銜,使其在官職方面的待遇遠遠高於前朝。

顯著特徵二:國力大小與遙領設置成反比

遙領制度雖在三國都有使用,但其所設情況差別明顯。具體來說,曹魏政權所設遙領寥寥無幾,而吳蜀政權遙領的設立則不計其數。

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還要從三國的實力分析。其實,曹魏政權不僅政治背景強硬,其政權實力在三國中也是最強的。由於佔據中原地區,曹魏政權有著廣闊的領土和數量可觀的人口。相比較而言,別說背景弱的東吳政權沒有優勢,就是蜀漢也不過偏居一隅無力與之相比。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影視劇中的曹丕形象:財大氣粗

由此很明顯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國力越強的國家,所設遙領越少。而那些國力相對較弱的政權,則熱衷於設置遙領。這種類似於空城計的現象,的確也是為了虛張聲勢。畢竟,三國爭霸的情況下對付對手的手段有很多種,打仗有時並不是死拼實力。

遙領制度有什麼實質性意義

以上從遙領制度的兩個顯著特徵入手,介紹了遙領制度在理論上的意義。接下來,筆者將以遙領人員的任用分類,來講講遙領制度有什麼實際用途。具體來說,遙領制度任用人員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原屬於本國的部下,一類是別國的降將。

第一,給原屬於本國的官員加封遙領官職,主要起的是激勵和籠絡部下的作用。給本國的將兵加封敵國的領土,意味著只要你有本事打下這塊領土,你就可以真正擁有這塊領土。顯然,遙領制度作為國家給出的一種保障,讓將兵們會產生“真正為自己而戰”之感,其勇敢與賣力程度自然就不用說。先不說打贏後國家是否真的會兌現承諾,但只是這種保證性激勵就令人興奮。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影視劇中的東吳將士

以孫吳政權為例,其遙領的設立幾乎是死磕荊州和益州。為什麼孫吳政權之下,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頻次上,荊州和益州遙領的設立都如此突出呢?那還不是因為,荊州和益州作為長江上游的屏障,令孫吳政權志在必得。而為了攻下這兩個地盤,在此設置遙領,就能對將士們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第二,封予別國投降的遙領官職,更是有多重好處。三國競爭的情況下,免不了常有該國的人投奔其他政權。舉一個劉璋的例子來說明這種制度有什麼好處。蜀漢的劉璋後來投奔了孫吳政權,孫權就令他遙領益州,當時益州實為蜀漢的地盤。孫權這麼做,首先表示的是自己的誠意。敵國來降,給其封個官職,表明自己看重對方。其次,劉璋雖投奔了吳國,畢竟也在蜀漢呆過那麼久。因此,他必然有還在益州有一定的勢力,這就有利於孫吳政權攻克益州。再者,遙領官職說到底只是一個虛銜。這就像一個榮譽稱號,並沒有實際的大權授予。萬一對方是假降,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對於孫吳政權來說,這也不失為一種以防不測的好方法。

總結

三國時期之所以會產生特殊的遙領制度,是基於其特定的時代背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國家分裂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催生了遙領制度。而當公元280年司馬政權一統三國,結束了三分五裂的局面,遙領制度也隨之成為歷史陳跡。

虛封的遙領:三國時代因分裂而催生出的遙領制度,僅僅為充門面嗎

三國歸晉

用他國領土來分封自己部下的遙領制度,看似是畫餅充飢,其意義是不可小覷的。作為一種官職符號,遙領制度首先對穩定將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政治影響力上來說,它可以作為一種樹立正統、虛張聲勢的手段。就實際用途上而言,這又是一種激勵和籠絡部下、打入敵人內部、同時提防降將的方式。

正是基於這些豐富的實踐意義,使得遙領制度終不是三國時期的曇花一現。當魏晉南北朝時期到來,成熟時機出現,遙領制度又在一個新的時代大放異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