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鬆淺談教育之道

從唐宋八大家到四書五經,從唐詩三百首到格林童話,從馮唐的“不做油膩的中年人”到現代高曉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我們不難看出

中國教育的一大侷限——學的東西太“有用”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沒用?在家長的心裡都有一個衡量的標準。“讀書就是有用,興趣就是沒用”這個觀念已經深入家長的內心。而高曉松的教育法則與大多數家長背道而馳。他認為:想要成為人人羨慕的“人生贏家”,崇尚“無用”才是精髓,“無用”才是最高級的教育。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高曉松在談到自己教育女兒方面說到:“我們總是說怎麼教育孩子,其實用一份普通的心、一份大將的愛、一份再忙也要陪陪TA的努力,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高曉松教育自己的女兒Zoe從來不會強迫,Zoe學古箏、騎馬、練瑜伽、跳舞,“無用”的事幹了一堆,高曉松一直全力支持。

高曉松說:世界上最實用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隨遇而安。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人們所認為的升學考試、畢業工作、結婚生子,孩子若是隻單單學會了這些,那麼他的人生無疑是不圓滿的。而那些看上去“無用”的教育,去遠行、去讀詩、去游泳等等,卻讓生命有更大程度的愉悅。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那些看起來沒什麼用的東西,往往是我們人生的珍寶。

蔡康永寫過一篇博客,說臺灣父母最喜歡說一句話,這句話就是:這有什麼用?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蔡康永在文章裡萬分慶幸:“我沒被爸媽問過這個問題。”

蔡康永出生於名流之家,其父蔡天鐸,不僅是上海灘的大律師,還是中國最大輪船公司——中聯輪船公司的老闆。蔡爸蔡媽平日裡也最喜歡做“無用”之事,讀閒書、聽閒曲、養閒花、觀閒景……蔡爸蔡媽問蔡康永最多的問題是:漂不漂亮啊、喜不喜歡啊、好不好吃啊?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他在文章結尾時總結說:“我的成長,讓我相信:那些看起來沒有什麼用的東西,往往才是我們人生的珍寶。”所以說家長們在教育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害怕孩子喜歡冷門的東西。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如果你是一位眼光夠長遠的父母,會讓孩子讀無用的書,做無用的事,花無用的時間,耗無用的精力。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在孩子幾歲時,帶他去旅行,去感受,去閱讀,去全身心的觸摸、聽、爬、玩、感受這個世界。

在孩子十幾歲時,讓他去感受所有跟藝術、美與價值有關的東西。給他聽一些好的音樂,讀一些經典的好書。

對孩子來說,人生最關鍵的是人格形成的前期12年

。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底色都在這段期間完成奠定。很多人的心理、人格類型在六歲時就已經形成。所以,這個時期讓孩子感受到的東西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而此時又牽扯到一個問題,在這個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家長們的陪伴非常重要!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高曉松也談過:“我一直在輔導孩子做作業,這個思路對我太重要了,孩子的學習必然是前後相關的一個系統,所以,我以後在輔導孩子作業時,要有意識的幫助他去搭建這麼一個網絡

”。

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期,父母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我們必須知道,關係先於教育、包含教育,有了穩固的親子關係,教育也會變得輕鬆、快樂、自然而然。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但是,僅僅有簡單的陪伴還不夠,更要注重孩子日常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的教育影響孩子一生。那麼怎樣才能在孩子的人格形成關鍵期給予孩子陪伴和好的教育呢?下面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給了我們答案。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本書寫給一億中國小學生家長,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書中仔細剖析孩子成長關鍵期,分三個時期讓家長了解孩子每一個階段的表現,幫助家長給予孩子最好的培養。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書中內容詼諧有趣,案例豐富,而且配有隨文插圖,讓家長在瞭解孩子教育的同時能學到更多知識且不會枯燥。

最高級的教育:教孩子“沒用”的東西,看高曉松淺談教育之道

生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成長是一個等待的過程。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成長,慢慢綻放。現在這本書只需要42.8元,少買一件衣服就能讓孩子得到一個更好的成長!動心的朋友們快快行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