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劉備稱漢中王時,除了關張馬黃四方將軍,武將裡面還有人比趙雲的翊軍將軍官銜高嗎?

歷史華夏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氏,本是公孫瓚的部將,後來劉備慧眼識英雄,折節下交。所以趙雲回鄉為兄長治喪之後,前去投奔劉備,隨劉備流亡十餘年,最終在益州立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奪取漢中後稱王,趙雲受封翊軍將軍。

經常有人說趙雲在劉備軍中不受重用,其實不然。趙雲隨劉備後,任主騎,也就是為劉備管理騎兵。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高級兵種、珍惜兵種,尤其劉備比較窮,很難獲得馬匹練成騎兵,讓趙雲來管理騎兵,這本身就是一種信任。也正因趙雲管理騎兵,所以當陽之戰時,趙雲才能夠保護劉禪及甘夫人從容撤退,被升為牙門將軍。

牙門將軍是劉備所創,雜號將軍的一種,所謂的牙門,即牙帳之門,是為主公守門的將軍,級別不高,但統帥的是主公的親軍,是主公親近的將領,非受信任者不能擔任此職。而此時劉備本身也只是個左將軍,趙雲有個雜號將軍已經不低了,同期的關羽是蕩寇將軍、張飛為徵虜將軍,與趙雲同級,地位或許要高一些,黃忠此時還不入雜號將軍。

劉備平定成都後,趙雲為翊軍將軍。所謂翊,大概是輔助的意思,同樣表明劉備對趙雲的信任,協助劉備治理軍隊。這也是趙雲在劉備時期的最高官職,直至劉備稱王、稱帝,也沒有改變。

那麼,劉備自稱漢中王時,除了同為“五虎將”的另外幾人外,同期還有沒有武將的地位在趙雲之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

劉封。劉封是劉備義子,是可以繼承遺產的那種,劉備收劉封為義子的時候,劉禪還沒有出生,所以後來劉封的地位十分尷尬。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攻取漢中後,劉封率軍助孟達攻取上庸,降申耽申儀,遷副軍將軍。副軍將軍也是劉備所創,從名目上來看,僅在軍隊統帥(即劉備)之下,地位應該是在趙雲的翊軍將軍之上的。

申耽。申耽原是上庸太守,被劉封逼降後,劉被封其為徵北將軍,重號將軍之一,地位自然在趙雲之上。當然,也只是名義上,他還要受劉封這個副軍將軍統領。其弟申儀也是建信將軍,地位也不會比趙雲低。

魏延。劉備奪取漢中後,以魏延為漢中太守,封鎮遠將軍,這個鎮遠將軍的封號,應該也在翊軍將軍之上,因為魏延鎮守的漢中是益州門戶,地位十分重要,如果不是高級別的將軍鎮守,無法表達劉備對漢中的重視。

李嚴。嚴格來說,李嚴不是純粹的武將,而且偏向文職,還是劉備的託孤大臣之一。劉備定漢中後,李嚴為輔漢將軍,從名號上來看,地位就在趙雲之上。

以上即是劉備稱王時除“五虎將”之外地位大概在趙雲之上的武將,文臣不包括在內。除這些人外,劉禪時期活躍的一些武將都是後起之秀,此時地位不顯。

僅代表個人觀點。


三國逐夢


劉備漢中稱王時,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四個重號將軍,而跟隨其已久的趙雲,卻只封了個翊軍將軍,看似對趙雲不公平,其實這裡是有原因的。

關羽、張飛,作為跟隨劉備最久的結義兄弟,且戰功卓著,劉備自然不會虧待其二人,四方將軍有其二,無可厚非。

黃忠作為降將,雖在漢中斬了夏侯淵,但投靠劉備時日尚短,為何也排位四方將軍呢?主要是處於政治平衡考慮。劉備善於拉攏人心,黃忠作為荊州降將翹楚,其身後還有一批荊州降將,霍峻、魏延、伊籍、向郎等人,劉備入蜀稱王,荊州系可謂對其提供了足夠多的支持,所以,如何回報這一派系的將領,自然是劉備要考慮的因素。而作為武將黃忠,斬了夏侯淵,為拿下漢中立下定鼎之功,自然要封為四方將軍。

馬超更是如此,首先,馬超為劉備拿下成都立下了不戰之功。馬超在涼州素有“天將軍”的威名,當時劉備命馬超率兵合圍成都時,成都百姓懼怕馬超威名,僅數天,城中將士心理防線崩潰,開城投降。其二,漢中戰,馬超又是憑其威名,迅速在當地為劉備籌集了當地萬於部重。劉備不論處於戰功的考慮,還是處於統治漢中的需要,都要厚待馬超,因此,封馬超為四方將軍,也是大局所需。

雖然在封號上對趙雲有所虧待,但劉備善於拉攏人心,又搞出了個蜀主八劍,要知道這八把劍,一把劉備自己佩戴,三把給了三個兒子,剩餘四把,分別給了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這麼一搞,趙雲哪還說得出不是。

另外,要說軍銜比趙雲高的,還有黃權的鎮北將軍,賴恭的鎮遠將軍,許靖的鎮軍將軍, 申耽的徵北將軍,揚武將軍法正,輔漢將軍李嚴等,但個人認為,這些其實就是劉備為了表功而給的虛名,真正實權來講,比趙雲高的並沒有幾個。


始終先生


除去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其餘的雜號將軍,不好說誰高誰低。

但武將官銜高於趙雲的很可能還有那麼幾個人。證據是群臣勸劉備即位的勸進表,開頭署名是這樣的:

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

這一長串名字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馬超。這位是充門面的,因為馬超是外來戶,原來又是一方獨立勢力的領袖。由他帶頭勸進,具有象徵意義。

2.許靖、龐羲、射援。這三位也是充門面的。三人都是劉璋舊部,可以猜測這表的順序是先外人後自己人。

3.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這一部分是劉備的“老部下”,顯然這三人比趙雲高。那麼這幾人的官職至少不會比翊軍將軍低。

4.鎮遠將軍、揚武將軍、興業將軍既然排在趙雲前面(趙雲就沒露面),這幾個職位應該也不低於翊軍將軍。——事實上雜號將軍之間有沒有高低都不好說。

嚴格來說,劉備稱漢中王時,還沒有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因為是劉備稱王之後,才封了關張馬黃四人為四方將軍。

就題目的補充說明而言,驃騎將軍、車騎將軍都高於翊軍將軍,因為這兩個職位高於四方將軍,自然高於翊軍將軍。

劉備稱帝之後,張飛由右將軍遷車騎將軍,馬超由左將軍遷驃騎將軍。顯然這二位沒有貶值的道理。

《後漢書》注:

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

不過在劉備稱漢中王時,劉備集團裡還沒有這兩個官職。


北門猿


趙雲的官職在蜀漢陣營中並不高,黃權就在他之上,但是他的位置很重要,屬於位不高,但是權重的職位。

自漢武帝代以來武將的官職高低一般都是,以第一為大將軍,第二為驃騎將軍,第三為車騎將軍,第四為衛將軍,再下就是前、後、左、右將軍以及雜號將軍。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冊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

當時劉備沒有冊封“大驃車衛”這四個職位的將軍,所以以前將軍關羽為首的四方將軍是當時武將最高的軍銜。而當時劉備給趙雲冊封沒有記載,但是劉備在進入成都之後,就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而在劉備去世之後,《三國志》記載“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所以在此次冊封中,趙雲極為有可能沒有冊封新的名號,依舊是翊軍將軍。

也是根據趙雲升官成為徵南將軍,可得知趙雲當時的職位應該是低於關張馬黃的前後左右將軍。並且趙雲在當時並不是四人之下第一人,以黃權為例,他在夷陵之戰之前像劉備建議自己為先鋒,試探虛實,但是劉備沒有聽,並且任命他為鎮北將軍,督領江北軍隊防禦魏國出兵。

鎮北將軍是古代重要軍事職官名稱,位次四徵將軍。而此時趙雲依舊是“翊軍將軍”,直到劉備去世才升任為徵南將軍,可見黃權在這一段時間的官職比趙雲高。不過很快由於夷陵之戰失敗,黃權被迫投降曹魏。同樣的還有賴恭的鎮遠將軍,許靖的鎮軍將軍, 申耽的徵北將軍等等,他們的官職都比趙雲高。

趙雲的翊軍將軍是一個雜牌將軍,也是劉備自創的一個名字。對於這個將軍的解釋中“翊”又通“翼”,《三國志》裡同時有“翊贊季興”和“翼贊王室”的記載,所以 “翊”又引申為“輔佐”的意思。這也反應了趙雲的工作性質,主要就是負責成都和王室的保衛工作,相當於後來的九門提督。

故而趙雲的官職屬於位不高,但是權重。他對劉備忠心耿耿,所以深得劉備的信任,才會擔任包圍宮廷和成都安全的要職。


帝國烽火


從名頭上來說,上將軍,驃騎將軍就別說了沒有,除了四方將軍,和諸葛亮的這種謀臣軍師將軍外,還有四徵鎮安平(黃權的鎮北將軍,賴恭的鎮遠將軍,許靖的鎮軍將軍, 申耽的徵北將軍,糜竺的安漢將軍,鄧方的安遠將軍。這裡面好像基本都是出於慰勞大家的稱謂,裡面還有文官)這裡面太水,但是趙雲之後才升任中護軍、徵南將軍後升任,遷為鎮東將軍,趙雲到死也在整個圈裡打轉。

除了以上,還有一些也都是雜號將軍,在當時這裡面應該就魏延(牙門將軍時期肯定是不如趙雲位置高,後魏延升任鎮北將軍)和法正的護軍將軍是和他差不多,但是高於他就不好說。

從趙雲的種種行徑來看屬於那種非常耿直,幫裡不幫親的那種性格,作為一個將軍是非常突出的勇將戰將,但是又不是鎮守和治理一方的上將。為官之道很弱又在朝內沒人幫襯的那種,也沒有很大野心,劉備什麼人,要嘛喜歡那種能幹事但是能捧他的,要嘛喜歡和自己親的哥們弟兄。自然趙雲屬於劉備又愛又恨的。不提拔他感覺對不起,提拔了感覺這兄弟不熱乎。所以劉備一朝在趙雲始終屬於卡在半截的,給你的名頭屬於若即若離的感覺。

從當時的軍制,雖然劉備封了前後左右。除了關張馬他們各有自己的部隊。中軍一直是由趙雲統轄,這支部隊大部分也都是荊州兵。漢水之戰,黃忠在去執行任務時需要趙雲授予兵馬。很難說這個雜號將軍的位置在哪。

大概是用你的時候你權利就大,不用你的時候就不好說了,但名頭劉備真心沒給趙雲太高的,一幫不知道從哪冒出來,後來都沒了的人都比趙雲名頭大。


漫遊影響


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大封功臣,尤其是分封了著名的四大將軍,即: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後將軍黃忠。而趙雲其實在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官職並沒有變遷,還是翊軍將軍。

一、關、馬、張、黃四方將軍的地位

三國時期的軍制大都是秉承漢制而來,而漢制的軍制比較穩定,按從高到低的排序基本上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左右後四方將軍,這些都是重號將軍。

劉備此時尚未稱帝,是不能分封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所以前左右後四方將軍是劉備這個漢中王能給予武將的最高武職。

四方將軍名義上同級,但是實際上是按前、左、右、後來排序的,所以前將軍關羽、左將軍馬超、右將軍張飛,後將軍黃忠這個順序就是四人的排位。

關羽鎮守荊州一方大員當然排第一;馬超雖然加入劉備集團晚但是一則帶著自己大量部曲加入二則馬超名氣很大西涼很有名望劉備處於拉攏讓其地位很高;張飛第三都委屈了;黃忠戰功赫赫,劉備的愛將,這次屬於破格提拔。

可以看出,劉備漢中王時代正是蜀漢集團最強大的時期,而關羽、馬超、張飛、黃忠是當時劉備集團地位最重要的四位大將,其他武將都無法與之相比。

二、趙雲的地位官職變遷

趙雲在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官職沒有變化,還是級別不高的雜號將軍翊軍將軍,而此時魏延的卻得到了大力提拔,魏延雖然不是四方將軍,但是被劉備提拔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這個時候魏延無論是漢中太守之職還是鎮遠將軍這個封號都比趙雲地位要高。

劉備漢中王大封功臣,對趙雲來說卻是個分水嶺,漢中大戰前黃忠、魏延地位都在趙雲之下,漢水之戰的時候黃忠還歸趙雲節制,結果漢中王之後,黃忠直接破格成了四大將軍、重號將軍,而魏延漢中太守、鎮遠將軍地位僅次於四大將軍。

黃忠、魏延是劉備入川后很是倚重的大將,兩人不負眾望戰功赫赫,也得到劉備的不斷提拔。

趙雲的官職長期止步於翊軍將軍,有人說漢中王時代諸葛亮也沒有升官啊,首先諸葛亮已經是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了,劉備漢中大戰後方全部交給諸葛亮打理,這和當年劉邦對蕭何的信任一樣,況且丞相這個職務得稱帝才有。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任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司隸校尉、假節。

劉備稱帝后可以冊封的官職就大多了,畢竟是皇帝了,所以丞相就給自己的股肱之臣諸葛亮了,而之前的四方將軍就可以升級成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這種最高的重號將軍了。但是此時四方將軍中,關羽敗亡,黃忠也在劉備稱帝前一年去世,所以僅存的馬超進位為驃騎將軍、張飛進位為車騎將軍。

但是很奇怪,按理說能冊封的官職多了額,但是直到劉備去世,趙雲的官職一直沒有變遷,在蜀漢集團的地位不斷下降。

三、劉禪時代趙雲終於升官了

劉備去世,後主劉禪繼位,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趙雲終於是重號將軍了,但對比同時期魏延,魏延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趙雲和魏延的差距越來越大了。

公元229年,趙雲去世。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劉禪下詔說:“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衝,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諡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諡。”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趙雲很奇怪,劉備的老臣但是官職一直升的很慢,劉備都稱帝了,趙雲卻一直止步於雜號將軍,趙雲去世都三十多年了,事後諸葛亮的劉禪才下詔表彰趙雲。

我總有個感覺,趙雲這個人,劉備不是很喜歡。


我家的貓叫皮蛋


謝謝。

題主的意思是從史實談這個問題。

巜三國演義》的趙雲形象為千古傳誦,在劉備被曹操的追趕下,拋妻別子,倉皇遁去,在關鍵時刻是趙子龍單槍匹馬,在千軍萬馬中殺進殺出,懷抱幼主,力護二位夫人平安衝出敵營,及至血染白袍。

趙雲忠心護主的壯舉至今為人稱道,不僅中國民間中享有盛名,在韓國、日本、東南亞都視為偶像崇拜。

回到正題,趙雲獲得"翊軍將軍"稱號是劉備從漢中回到成都後,劉備仼命趙雲為"翊軍將軍",而不是在漢中。

趙雲在漢中沒有賞封,此時比翊軍將軍階位


高的將領比較多,如:左將軍長史兼任鎮軍將軍許靖,鎮遠將軍賴恭,揚武將軍法正,興業將軍李嚴,

最後再說魏延,他和趙雲在取得漢中前都是牙門將軍,劉備提撥魏延代替自己守護漢中,封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


良人執戟2


都沒有法正招劉備喜歡😍


牛牛2019佳明


【考據篇】從將軍級別看趙雲地位變遷

原創: 楚山鳴鷹 胡說三國 3月10日

凡是看三國的好像沒有不喜歡趙雲的。對於趙雲,有人說是蜀漢最埋沒的人才,也有人說是劉備嫡系中的嫡系。對此,我不作評論。我只是覺得咱能動手就別瞎吵吵,埋沒也好,嫡系也好,統統把依據拿出來,別隻紅口白牙的。由於蜀漢官僚體系名目繁多,本文只從將軍級別的角度(也就是明面上的官階)分析一下其地位變遷,至於“位卑權重”、“權力中樞”之類隱形因素就不予考慮了。

在此之前,大致介紹一下蜀漢將軍的等級。由於三國亂世,將軍多如牛毛,級別也大相徑庭,所以只能大概的區分。大致而言,蜀漢將軍可分為這麼幾等:

(1) 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及雜號大將軍;

(2) 前左右後將軍;

(3) 四鎮、四安、四平將軍;

(4) 四徵將軍(這是最重要的判斷指標,請牢記。蜀漢與曹魏不同,曹魏排序為徵鎮安平,蜀漢為鎮安平徵,從趙雲由徵南升鎮東、張翼由徵西大將軍升鎮南大將軍能推斷出來。);

(5) 四徵之下的雜號將軍(趙雲的翊軍將軍就在此列);

(6) 墊底的牙門將、偏將軍、裨將軍。

這是大致的體系。對於符合這個體系的,我們可以直接判定地位高低,對於個別地位較高的雜號將軍,我們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趙雲的簡歷可分為三個階段:劉備荊州時期、劉備益州時期和諸葛亮時期。我們分別來說。

一、劉備荊州時期

在荊州時,趙雲在當陽長阪救了劉禪後,因功封為牙門將軍,後來在平定荊南四郡後,又升為偏將軍、桂陽太守。不管是牙門將軍,還是偏將軍,都是屬於第六等的將軍。

這時候的將軍很少,只有三個:蕩寇將軍關羽、徵虜將軍張飛、偏將軍趙雲。此時,諸葛亮只是中郎將,投降過來的黃忠還只頂著曹操封的裨將軍,魏延還沒有稱號。

按劉備稱漢中王時的上表排名可見:“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說明蕩寇>徵虜>徵西。趙雲後期是從翊軍將軍晉升的徵南將軍,與徵西相當,比蕩寇和徵虜低,更別說此時的偏將軍了。

所以說,在荊州時,趙雲的地位可以排在第三位,僅次於關羽和張飛。

二、劉備益州時期

劉備平定成都後,趙雲晉升為翊軍將軍,這是屬於第五等的將軍。趙雲擔任此職一共十年,從建安十九年到章武三年,直到劉備去世。期間歷經劉備稱王和稱帝兩大盛事而未能晉升,結果導致眾多新兵蛋子後來居上。那麼,到底有多少人凌駕在趙雲之上呢?掰著指頭數數:

(1)馬超:驃騎將軍。馬超作為跳槽來的高管,先為平西將軍(第三等),後為左將軍(第二等),最後為驃騎將軍(第一等),趙雲妥妥比不了。

(2)張飛:車騎將軍。其徵虜將軍原本就介於第三、四等之間,比趙雲後來的徵南將軍還高,隨後又相繼為右將軍(第二等)、車騎將軍(第一等),甩趙雲一條街。

(3)關羽:前將軍。和張飛相似,由蕩寇將軍(介於三四等之間)升前將軍,為第二等將軍之首,可惜沒有活到劉備稱帝,否則大將軍這個第一等之首的職位非其莫數。

(4)黃忠:後將軍。平定益州後,他的討虜將軍和趙雲的翊軍將軍基本平級,但架不住提拔的次數多。斬殺夏侯淵後先為徵西將軍(第四等),又為後將軍(第二等),和張飛、馬超同列。如果黃忠不是去世的早,劉備稱帝后,第一等的衛將軍估計就是他的了。

(5)諸葛亮:軍師將軍。從上文上劉備為漢中王的表中可以看出,軍師將軍排在蕩寇將軍之上,那肯定在趙雲之上。

(7)劉琰:鎮東將軍。第三等,不說了。(6)糜竺:安漢將軍。《三國志》記載:“拜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之右。”比諸葛亮都高,就不說了。

(8)魏延:鎮北將軍。與趙雲相比,魏延是十足的小弟輩。平定益州後,魏延只是個牙門將軍,趙雲曾經在長坂坡時的職務。結果後來一躍為鎮遠將軍(和翊軍將軍的高低下文分析),劉備稱帝后為鎮北將軍,第三等,明顯比趙雲高了。

(9)黃權:鎮北將軍。劉璋原來的主簿,後來在夷陵之戰投降曹操。官位和上面的魏延一樣。

(10)李嚴:輔漢將軍。蜀漢後期姜維由徵西將軍晉升為輔漢將軍,說明這至少是個介於三四等之間將軍。而且李嚴由輔漢將軍歷經光祿勳(九卿之一,地位介於第二三等之間)而升前將軍,說明這還可能是個第三等將軍。但不管怎麼說,肯定比翊軍將軍高。

(11)法正:護軍將軍。法正為護軍將軍時實職為尚書令,李嚴為輔漢將軍時實職也是尚書令,說明二者基本相等,也是第三等將軍。

(12)賴恭:鎮遠將軍。賴恭這個人基本沒聽過,但他級別確實不低。上劉備為漢中王時,他排在徵西將軍黃忠和揚武將軍法正之間,而趙雲的翊軍將軍則沒上榜。在劉備稱帝時,他的實職為太常(九卿之一),與前面李嚴的光祿勳平級,鐵定比趙雲高。

(13)許靖:鎮軍將軍。第三等將軍,介於四鎮將軍和四安將軍之間,趙雲後來箕谷失利後就是貶為這個將軍,所以遠非此時的趙雲可比。況且,許靖實職為司徒,三公之一,足以與第一等將軍媲美。

(14)申耽:徵北將軍。第四等將軍,原來曹魏的上庸太守,投降劉備後封為徵北將軍。

(15)劉封:副軍將軍。這個稱號只有劉封擔任過,不好通過晉升來判定。但是,劉封以副軍將軍的職位當上庸地區的老大,即孟達所說的“徵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號”,管理徵北將軍申耽等人,說明至少也是第四等的將軍。

(16)吳懿:討逆將軍。這個稱號也判斷不了高低,但是吳懿下一步直接從討逆將軍升為左將軍(第二等),趙雲則是從第五等的翊軍將軍升第四等的徵南將軍,再升第三等的鎮東將軍。所以,即便吳懿是破格提拔,討逆將軍也不至於在翊軍將軍之後,不然的話從第五等直接升第二等,說不過去。

(17)鄧方:安遠將軍。這個也不好判斷,但是他的實職是庲降都督,管理益州的益州郡(即後來的雲南郡、建寧郡)、越嶲郡、牂牁郡、永昌郡等四郡。想必低不了。

以上這些差不過夠了,剩下的再繼續數就有點牽強了。如果這樣看的話,單從將軍序列裡,趙雲可以排到第十八吧。

三、諸葛亮時期

諸葛亮很喜歡趙雲。在《三國志·董和傳》裡記載了諸葛亮這樣一句原話:“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說明諸葛亮很喜歡別人提意見,而趙雲正是這樣的人,很對諸葛亮脾氣。

因此,諸葛亮主政後,趙雲“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從字面上看,好像是一年裡連提兩級。但不管怎麼說,趙雲終於步入第三等將軍的行列了。

趙雲逝世於建興七年,那我們就理理這七年裡都有誰位居趙雲之上:

(1)李嚴:前將軍。建興4年李嚴由輔漢將軍晉升為了前將軍,第二等,接替曾經的關羽。

(2)輔匡:右將軍。輔匡這個人我幾乎沒聽過,《三國志·楊戲傳》也只是順便提了一下他:“輔元弼名匡,襄陽人也。隨先主入蜀。益州既定,為巴郡太守。建興中,徙鎮南,為右將軍,封中鄉侯。”建興年號一共15年,“建興中”估計就是建興7年左右。根據《三國志·李嚴傳》,在建興9年廢李嚴的上書中有一個“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這個高翔應當在輔匡之後,因為高翔經常與魏延搭檔,魏延是建興8年由鎮北將軍升任的徵西大將軍,如果高翔在輔匡之前就成了右將軍,就比魏延高了,不合常理。同時,《三國志·楊戲傳》介紹費觀時,也說“護軍輔匡等年位與嚴相次”,那麼輔匡極有可能是和李嚴一樣,在建興4年晉升的右將軍,第二等,比趙雲高。

(3)劉琰:後將軍。《三國志·劉琰傳》:“後主立,封都鄉侯,班位每亞李嚴,為衛尉中軍師後將軍。”這裡沒說時間,但既然“班位每亞李嚴”,那極有可能是李嚴晉升前將軍時他晉升的後將軍,也符合我國成批提拔幹部的慣例。

(4)不詳:左將軍。從上文來看,建興4年諸葛亮批量提拔了一些人:李嚴為前將軍、輔匡為右將軍、劉琰為後將軍,唯獨缺左將軍的記載。再根據廢李嚴表的排名和其他傳記來看,建興8年也是一個批量提拔年。至少包括:前將軍李嚴晉升驃騎將軍,由袁琳接任前將軍;後將軍劉琰晉升車騎將軍,由吳班接任後將軍;右將軍輔匡沒見晉升的記錄,應當是去世了,由高翔接任右將軍;同時討逆將軍吳懿晉升左將軍。因此,可以推定,在吳懿之前,應當還有一位左將軍的人選。

(5)李恢:安漢將軍。前文已說,安漢將軍>軍師將軍,而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的時候,魏延為鎮北將軍,因此,軍師將軍應當高於鎮北將軍。根據《三國志·王平傳》記載,王平由安漢將軍直接晉升鎮北大將軍(第一等),說明安漢將軍應當不會低於第三等。而李恢的實職是庲降都督,接的鄧方的班。

因此,這麼來看,諸葛亮主政時,趙雲應當能排到第六(至少並列),以鎮東將軍的身份和鎮北將軍魏延平級,至於有沒有鎮西將軍和鎮南將軍,就不得而知了。

1709194035.jpg


三國不求甚解


除了關羽等四人,比趙雲地位高的至少幾十個,比如,揚武將軍法正,輔漢將軍李嚴,鎮遠將軍魏延,安漢將軍糜竺,副軍將軍劉封,徵北將軍申耽,建威將軍申儀,秉忠將軍孫乾,昭德將軍簡雍,昭文將軍伊籍,宜都太守孟達等等,趙雲的栩軍將軍還是一個保鏢頭,安漢將軍糜竺的級別甚至高於諸葛亮(班在軍師將軍之右)秉忠將軍孫乾“見禮僅次於安漢將軍,與簡雍同”,說明孫乾簡雍不僅高於趙雲,甚至不在諸葛亮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