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抗日神劇為什麼就沒有軍事/武器指導,在拍攝時去提供基礎軍事建議?

瘋狗的輕武


抗日神劇的製作方很清楚,神劇觀眾的水平和興趣點不包括電視劇要尊重歷史和考究道具。

網上很多觀眾經常批評抗日神劇劇情胡來,什麼抗戰還有一年就結束了,八百里一槍幹掉鬼子,把炮彈殼銼掉一部分適應小口徑火炮之類的。

還有道具搞笑,冷戰時代的雷明頓狙擊槍,轉膛機關槍,歐式皮沙發出現在抗戰時,根本沒有進口到中國的M1941式約翰遜半自動步槍,抗戰末期才少量引進的美國M3黃油衝鋒槍大量出現。

可是,你們這些批評抗日神劇的觀眾,有些人是一邊看一邊罵,看到你們批評且認為你們說得對的觀眾,弄不好會專門去看這些神劇,來看看這些電視劇到底有多傻里傻氣。

這兩種觀眾對於抗日神劇來說,屬於“添頭”。

那麼神劇的主流觀眾,你說步槍,好歹知道漢陽造,98K,哪怕把長槍身的老式步槍都認成98K,可是神劇的主流觀眾恐怕連98K都不認識。鬼子穿個土黃色軍服,拿一支長步槍,在他們眼裡就是道具合格了。

至於你說劇裡有些角色拿著狂拽炫酷的道具演著離奇的劇情,這種觀眾只怕高興地只拍大腿,興奮地只喊好好好,我們就喜歡這麼刺激的劇情,至於歷史是什麼?有這麼刺激嗎?

是的,不管中國外國,有很大一批觀眾就喜歡看刺激的影視,無非是刺激之外的設定合不合理。

有些影視為了口碑,找有關領域的優秀人士編寫了設定,比如說清楚這影視就是一個玄幻的背景,比如《權利的遊戲》。

或者是一個科幻的背景,比如《星球大戰》。

可是神劇可不花這個錢,他們就是要最小成本,最大收益。請專家的錢是很貴的,觀眾又不關心,他們才不花。更何況中國有多少這樣的專家?很多抗日曆史的細節記錄在地方誌,檔案館裡,還有一些回憶錄是很多年前出版的,哪裡去找?

還有很多老兵,沒有出版過什麼回憶材料就已經去世了。

至於道具,你知道現在劇組有多摳門嗎?遠景裡的演員,拿的道具槍就是一根實心管代替槍管,加上粗糙加工的槍身。只有近景採用還原度較高的道具。

有些道具槍是以前“改膛”的民兵槍支,也就是從原來的7.92毫米、6.5毫米口徑改成建國後批量生產的7.62毫米口徑槍管,為此彈匣的形狀都變成彎曲彈匣了。可是劇組拿過去根本不改回原狀,哪怕改回原來的彈匣這種事都不願意做。

還是那個理由,神劇的主流觀眾根本看不懂。

其實這也不能過多地怪罪觀眾,中學小學的教科書裡又不交這些細節。而這些年,很多人都不願意閱讀軍事方面的內容。

我也只能呼籲很多渾渾噩噩的人,能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要讓這些拍神劇的逆向淘汰精品影視劇的製作人員。

閱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近衛步兵師


要是請一個軍事專家來監督那就沒法看了,舉個例子,部隊在打仗時會採取戰鬥隊形,以我們最為熟悉的33制隊形來說,兩個人之間差不多要隔十米,一個排都要分散在很大一片地方,衝鋒的時候也不可能像電視裡那樣所有人擠在一堆,否則的話對手用機槍一掃就像割麥子一樣,按實際打戰來拍就沒有影視效果了,經典如《亮劍》大部分戰鬥效果都不符合實戰


趣味海賊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根本就不需要。

說白了,抗日神劇是娛樂劇,壓根和歷史沒什麼關係。

把電影放在抗日時期或者清代明代甚至未來,對導演來說沒有本質的區別。

既然就是為了賺錢,粗製劣造也就是必然。

這種情況下,只要保證武器裝備大體不離譜就可以。

其實,就算非常離譜,畢竟是娛樂,觀眾看了覺得熱鬧就行。

個人認為,把抗日戰爭過於娛樂化是非常不可取的。

因為抗戰我們是苦戰十四年才艱難勝利,死傷3000多萬人。

這麼個民族慘劇被過於娛樂,今天手撕鬼子,明天褲襠藏雷,鬼子個個比豬還蠢。

試問,這到底是侮辱日本人還是侮辱我們自己。

對這群智障一樣的日本人,我們還打成這樣,難道我們連智障都不如?


薩沙


最大的問題是,軍事迷們只是一小部分人,為取悅他們,需要增加很多的拍攝成本投入,請專業的指導人員,製作相應的模型。國外(特別是美國)本身槍支類道具就數不勝數,真傢伙都遍地,何必去專門製作模型?國內就不同,本身這些道具就屬於管制品,壞一件少一件,你做專門的模型吧,太逼真,還得備案,如果做的太假,還不如隨便找個其他的用用,除了軍迷,誰在意日本人手裡拿m3是不對的?長征時,紅軍人手一隻中正式是不符合歷史的,誰能看出來?中國的片子講究的是投資回報和洗錢,至於拍攝什麼的,就馬馬虎虎吧。

這就是為什麼精心製作的《我的團長我的團》投資回報遠遠低於那些粗製濫造的神劇的原因。

中國有廣大的電視觀眾,雖然各種抗戰神劇網上各種吐槽,但不妨礙各衛視爭先恐後的反覆播放,因為有一大批願意看的觀眾,既然我瞎拍都有人看,有人買版權,有人播放,那麼我何必找那麻煩精心製作,最後卻放不了,沒人看,沒人買呢?

如果說抗戰劇組會請專業的武器,軍事等方面的指導,認真去做,去討好觀眾,那麼必須得神劇沒人看,收視率低,衛視不掏錢買。


雕130396832


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拍攝的影視劇特別是抗戰劇,一方面製作的連續劇越來越多,但高質量的連續劇卻越來越少,不乏粗製濫造之作,且演員的片酬卻越來越高,但演員的演技卻越來越差。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尤其是抗戰神劇中,軍事道具的運用越來越脫離現實生活,懵一般吃瓜觀眾到無所謂了,但在真軍迷眼裡,卻如同食蒼蠅一般不舒服。

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中,守衛紫金山、中華門等地的國軍竟然用上了1941年底才裝備英軍的司登式衝鋒槍,而且還打得不亦樂乎,是《雪豹》中的場鏡,絕非本文作者杜撰。

1940年的晉西北戰場上,山本一木大佐的日軍特戰隊,用上了美軍於1943年秋季才裝備的M-3衝鋒槍,就是俗稱的“黃油槍”,也玩起了時空穿越的大劇,是《亮劍》中的鏡頭,也絕不是碼字者瞎說。

《亮劍》、《雪豹》等屬於抗戰良心劇,在民間有非常好的口碑,尚且在軍事道具的使用上出差錯,某些抗戰神劇對軍事道具的運用,真的讓國內軍迷目瞪口呆。


抗戰神劇《孤島飛鷹》中,游擊隊連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美軍特種部隊才用上的輕型越野突擊車都用裝備了,難怪鬼子抓不到他們了。

《向著炮火前進》劇中,男主角在摩托車上加裝了一挺加特林多管機關槍,簡直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把鬼子殺的是丟盔棄甲狼狽不堪,原來侵華日軍就是來找虐的。

在各種先進武器的幫助下,特別是在新四軍換裝了56式衝鋒槍之後,在劇中猛烈地射殺鬼子,難怪鬼子被打得屁滾尿流,兵敗如山倒,但真的新四軍武器裝備有那麼好,抗戰何須打十一年,早就反攻到東京去了。

國產軍事題材影視劇特別是抗戰劇中,良心劇中尚且情節硬傷多,神劇中道具失真,被軍事愛好者頻頻吐槽,雖然也有極少數作品比較嚴謹,但依然免不了被數量龐大的粗製濫造作品作淹沒。

抗戰題材被怕成神劇,和投資方急於求成等有很大關係,因此對道具特別是軍事道具的運用不夠嚴謹,實話實說,編導演包括負責道具的人員都缺乏必要的軍事知識,所以道具人員具備軍事知識,應該引起軍事題材劇組的高度重視。

其實不必高薪聘請所謂的軍事顧問,許多軍事顧問所掌握的軍事知識不一定比真軍迷多,對於槍炮坦克戰機艦艇等,國平軍史可以指點一二,提供參考意見,且全程免費。

在影視劇中,對於槍械的運用,一定要注意時代背景,不注意的話,就玩了穿越的遊戲,所以是會鬧出笑話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為德國毛瑟C-96手槍,10發彈倉供彈的駁殼槍1896年就出廠了,20發彈匣供彈的全自動盒子炮,卻是1931年才開發成功,抗戰前引進中國,不是真軍迷就不會注意到。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嚴禁侮辱娛樂片導遊!人家在製造快樂,你卻用事實來搗亂。

曾經見過神劇的過程劇照,導遊(叫導演不太合適)是很勤奮的,親自給群眾演員演示日本兵是如何衝鋒,如何恰巧掉到中國人的陷阱之中,然後才正確的死去。這和旅遊區的騙人購物,用的基本是一個套路。

根據橫店大媽揭發,在這些導演中,臺灣人的比例還不低。

也不能說全部的導演,都不看社會評價,本人就曾經看到過這些導演的一點點改進,有的導遊在拍日本憲兵隊的時候,已經把憲兵隊軍官的領章,按照當時日軍的規定,換成黑色的了。但是,這種情況還是很少見的。

畢竟,橫店導演遵守的是橫店的規矩,別人的片就這樣紅的,再爛,不也有人看嘛。

請個指導得多花錢,還影響導遊抽風和發揮,拍個神劇, 重點是要讓觀眾們看著爽,你說是不是。


圓窗觀點


片酬都給小鮮肉了,哪有錢請軍事指導?就是請了,說話算數嗎?三個月拍幾十集電視劇,只能是文化快餐。


老漁翁1625


我指導的話就不是神劇啦


未來並不太遙遠


電影電視分級制度不出臺,抗日神劇就會層出不窮。

這些所謂的抗日神劇無非是披著“政治正確”外衣的武打片、科幻片、豔情片,只要把反派換成日本,再使點錢,無論內容多麼荒誕不經多麼低俗下流,都能過審,美其名曰“打鬼子”。

最典型的就是當年迅雷自制網劇《壞蛋是怎樣煉成的》,把背景放到抗戰時期,謝文東帶領黑幫抗日去了😂


且看老天饒過誰


有但是很少,許多導演連最起碼得打仗容易髒都整不明白,還怎麼指望他們去找專業的軍事指導?另外一個就是跟預算有關係,有限的拍攝預算大多作為片酬拿去請當紅明星了,沒有多的錢用於影片的製作,這也沒辦法,國內的影視市場就是這樣,注意細節制作的軍迷只是少數,為了獲得少數人的青睞而提高製作成本,顯得並不是那麼划算,畢竟更多的人是衝著演員去的,真真會留心細節和劇情合理性的人太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