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很多有袋類的動物都聚集在澳洲,例如袋鼠,袋獾,袋熊?

遙望星海蒼穹


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這大概與澳大利亞獨特的演變歷史有關。

當4500萬年~3800萬年前,澳大利亞與其他大陸逐漸隔離開時,唯一隨之隔離的哺乳動物就是有袋類動物。

之後,這些動物經歷漫長而獨立的演化,最終成為獨特的種群。

距今1.3億年前,澳大利亞、南極大陸和南美洲等陸地彼此毗鄰,共同構成了南半球的超級大陸——岡瓦納。


在岡瓦納的邊緣有一片呈帶狀分佈的森林,

自澳大利亞東南部起,穿越整個南極大陸,一直延伸到南美洲的南部地區,形成一條“綠色通道”。

各種動物都棲息在這片森林裡,它們可以利用這條“綠色通道”離開澳大利亞進入南美洲。

距今4500萬年~3800萬年前,由於地質運動,超級大陸岡瓦納分崩離析,澳大利亞逐漸與南極大陸分離並一路向北漂移。

澳大利亞向北漂移的過程至少持續了4000萬年,其間儘管氣候在“溫室”和“冰庫”之間交替變化,

但總體上說,這塊大陸沒有發生大的地質活動,沒有冰川活動,沒有火山爆發,沒有地震,

在此期間,南極大陸一直向南漂移,經過漫長的演化後最終變成了一片冰雪天地,北美洲和歐洲大陸則遭遇了冰期的頻繁光顧

距今2300萬~1500萬年前,澳大利亞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宜人的“溫室”氣候,有袋類動物得以向多元化發展,火烈鳥、雷鳥等也大量繁衍。

距今大約1500萬年前,由於降雨量減少和氣溫降低,澳大利亞明顯變得更乾燥,

北部和中部地區的大片森林逐漸被半乾旱的草原所取代,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現在。

而在此期間,澳大利亞的野生動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有袋類動物因新陳代謝較慢,對能量的需求比個頭相當的胎生哺乳動物少一些,

因此很快在這片大陸繁衍,成為主流。

而火烈鳥、雷鳥等則因湖水乾涸,原本豐茂的植被變成草地,最終走向滅絕。

這場淘汰賽中的倖存者隨後大多變成了大塊頭,原因可能是體形大,能更多攝入營養相對缺乏的植物。

個頭相對較小的有袋類動物在澳大利亞也倖存了下來。

距今5萬年前,人類闖進了澳大利亞,這裡的動植物分佈狀況再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當今世界,人們只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才能看到單孔類哺乳動物的身影,

但胎生的哺乳動物,比如具備飛行能力的蝙蝠,會游泳的懦艮,在澳大利亞根本就看不到。



所以結論是:由於地質運動導致的


52赫茲實驗室


首先很高興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有袋動物並非都在澳洲,美洲也有少數有袋動物生存,如負鼠等

有袋目並非起源於澳洲界,而可能是在岡瓦那大陸尚未分離的時候從南美經南極到達澳洲的,但是因為在澳洲缺少有胎盤類的競爭,有袋目在澳洲界得到最大的繁盛。有袋目包括一些人們最熟悉的澳洲動物,考拉、大袋鼠等幾乎成了澳洲的象徵。有袋目在史前時期的南美洲佔據了食肉性動物和食蟲性動物的生態地位,而在澳洲則幾乎佔據了哺乳動物的各個生態位,成為澳洲的主宰,並且進化出了與其它大陸的不同真獸類相對應的不同類型,從小型的食蟲類型直到大型的草食類型

後獸下綱Metatheria,有袋目Marsupialia

後獸下綱即有袋類,以沒有真正的胎盤,出生時幼獸發育不全,需要在育兒袋內撫育後代為特徵。這種繁殖習性可能不是後獸下綱特有,而在早期的獸亞綱成員中已經產生。有袋類最早出現於白堊紀中期的北美洲,是一些類似現代的負鼠的小型食肉、食蟲動物,在白堊紀晚期已經在北美洲非常繁盛,並進入其它大陸。在新生代大部分地區的有袋類由於真獸類的競爭而滅絕,在南極洲的有袋類則由於冰蓋的形成而滅絕,只有在大洋洲和南美洲保存了下來並且非常繁盛。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十點一刻3


我不是動物專家,肯定不能完全解答這樣的問題,只能說澳洲動物很多啊。人口都集中在東海岸,其他地方又是沙漠又是啥的,沒有人類破壞,加上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才會有這些動物的存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