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鲁迅笔下孔子的三个面孔,“滑稽”的“摩登”的“敲门砖”的圣人

​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陕北公学举行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发表的《论鲁迅》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鲁迅笔下孔子的三个面孔,“滑稽”的“摩登”的“敲门砖”的圣人

孔子是古代圣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鲁迅则是"民族魂",是现代的文化巨人,他们对于中国都有不可枯量的价值和影响。鲁迅称赞孔子,"孔丘先生是伟大的,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肯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以柔进取精神,"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

鲁迅笔下孔子的三个面孔,“滑稽”的“摩登”的“敲门砖”的圣人

鲁迅是新文化革命的主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社会的旧文化道德旧礼教,一向主张"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毫不妥协地坚持反对尊孔、崇儒、读经、复古的思想行为。鲁迅十岁开始读《论语》,"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我几乎读过十三经"。正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鲁迅才开始用新的文化新的思想讨伐一切"吃人"的文化礼教。

鲁迅笔下孔子的三个面孔,“滑稽”的“摩登”的“敲门砖”的圣人

孔子作为旧思想的代表人物,鲁迅自然也就那么不客气了。"孔孟的书我读的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因为鲁迅是从旧阵营中来所以看得更加分明,反戈一击格外致命。鲁迅肯定孔子的伟大,更讨厌历史所塑造的圣人的形象,于是我们看到了鲁迅笔下孔子的喜剧化的形象,勾勒出孔子的三副面孔,"滑稽"的圣人"摩登"的圣人"敲门砖"的圣人。

鲁迅笔下孔子的三个面孔,“滑稽”的“摩登”的“敲门砖”的圣人

鲁迅笔下的孔子形象,就印象而言,首先是一位"滑稽之感"道貌岸然的圣人。《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中,鲁迅说用戏谑之笔描述孔子画像: "说起从这些图画上所得到的孔夫子的模样的印象来,则这位先生是一位很瘦的老头子,身穿大袖口的长袍子,腰带上插一把剑,或者腋下挟着一枝杖,然而从来不笑,非常威风凛凛的。"然后揶揄口气写道: "假使在他的旁边侍坐,那就一定得把腰骨挺的笔直,经过两三点钟,就骨节酸痛,倘是平常人,大约总不免急于逃走的了。"至此,鲁迅一转笔,由自身的经历联想到孔子的周游列国,喜剧意味又加深了: "后来我曾到山东旅行,在为道路的不平所苦的时候,忽然想到了我们的孔夫子。一想起那具有俨然道貌的圣人,先前便是坐着简陋的车子,颠颠簸簸,在这些地方奔忙的事,颇有滑稽之感。"

鲁迅笔下孔子的三个面孔,“滑稽”的“摩登”的“敲门砖”的圣人

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也",鲁迅偏偏说孔子是"摩登"圣人,也就是时尚的圣人。鲁迅说:"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为权 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孔夫子到死了以后,我以为可以说是 运气比较的好了一点,因为他不会噜囌了。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 度"。孔子活着的时候是受难者的形象,周游各国困于陈蔡,"累累若丧家之狗",死了以后才被人重视,逐步累加塑造为圣人的。到了民国,孔子也很时尚,无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溥仪当伪满洲皇帝,蒋介石建立蒋家王朝,都无一不举行"尊孔祀圣"的大典。

鲁迅笔下孔子的三个面孔,“滑稽”的“摩登”的“敲门砖”的圣人

在鲁迅的眼中,孔子不仅是"摩登"圣人,更是一块被人利用的"敲门砖"的圣人。三十年代中叶,日帝为了侵略目的也在东京等地修建孔庙,鼓吹用"孔子之教"建立"东亚新秩序",湖南军阀何键赠送了一幅珍藏的孔子画像。一个是侵略者一个是军阀,都拿孔子做文章,由此引发鲁迅写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鲁迅在文中说"在三四十年以前, 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 就是希望做官的人, 都是读'四书'和'五经', 做'八股', 别一些人就将这些书籍和文章, 统名之为'敲门砖'。这就是说, 文官考试一及第, 这些东西也就同时被忘却, 恰如敲门时所用的砖头一样, 门一开, 这砖头也就被抛掉了。孔子这人, 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 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笔下孔子的三个面孔,“滑稽”的“摩登”的“敲门砖”的圣人

鲁迅悲愤地说:"中国的一般的民众, 尤其是所谓愚民, 虽称孔子为圣人, 却不觉得他是圣人;对于他, 是恭谨的, 却不亲密。但我想, 能像中国的愚民那样, 懂得孔夫子的, 恐怕世界上是再也没有的了。不错, 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 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 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 为民众本身的, 却一点也没有。这就是'礼不下庶人'。成为权势者们的圣人, 终于变了'敲门砖', 实在也叫不得冤枉"。

鲁迅描绘出孔子的三个形象,"滑稽"的"摩登"的"敲门砖"的圣人,是从大众的立场对孔子重新解构,还原孔子的历史真面目,并没有对孔子妖魔化和彻底否定,鲁迅反对的不是孔子本人而是把孔子当作"敲门砖"的旧礼教旧势力。就如同时期的胡适在文章中所写:"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