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汪曾祺《人間小暖》:人心溫暖,萬物復甦

在春風浮蕩的窗前,靜靜地品讀汪曾祺的文字,心底彷彿有一股泉水流淌,整個人清澈溫暖了起來。

疫情的困厄,不能出門的自由受限,隱隱的擔憂與焦慮,一顆無處安放的心,都在他的文字裡得到撫慰。他一生充滿大風大浪,卻在作品中無比樂觀豁達,他將每一天週而復始的日常生活變得“審美化”,平淡、自然、雍容閒雅、波瀾不驚,這才是生活本來該有的樣子啊。

有一套汪曾祺文集比較經典,共有四本,《人間小暖》、《人間草木》《人間有味》《人生有趣》,收錄了他最有代表性的散文和小說作品。

汪曾祺《人間小暖》:人心溫暖,萬物復甦

封面

一、無事此靜坐,萬物靜觀皆自得

你有多久沒有坐下認真地細細的喝一杯茶了?你有多久沒有認真地凝視一朵盛開的花了?你有多久沒有用心地為家人做一頓飯了?

閒適不匆忙的品味生活滋味,需要具備一個前提,那就是“靜”。

汪曾祺在一篇小散文《無事此靜坐》中寫到:他的外祖父客廳裡掛著一條橫幅“無事此靜坐”,他日常喜歡蘇東坡的這句詩,且常常拿了本閒書,坐下來一看半天。

他由此談到對於“靜”的認識,靜,是一種氣質,也是一種修養。靜是要經過鍛鍊的,古人叫作“習靜”,而習慣於安靜確實是生活於喧嚷的塵世人所不易做到的。

宋儒有一句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唯有做到“靜”,才能觀照萬物,對人間生活充滿盎然的興致。靜是順乎自然合乎人性的。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節奏,本來在外面喧囂熱鬧為生計奔波的人不得不停下來,靜靜的呆在家裡,呆在家人身邊。有的人一時難以適應,開始把“靜生活”安排起來,按時睡覺、讀讀書、喝喝茶、和孩子聊聊天,做點小手工,更多的人投身廚房,一桌一桌的美味飄香……

很久沒有靜下來品味生活了。靜下來才能體會到一朵花的美麗,一份菜根的香甜。你是不是會重新審視過往的自己?當下在物質發達的國家興起一派極簡主義,追求重點不再是物質的豐裕和過度消費,而放在了基礎的生存所需,觀念一變,慾望少了,工作少了,屬於自己的時間多了。他們認為用四十年無休止的工作換來的並不是有質量的生活。有自己的閒適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和想做的事情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汪曾祺《人間小暖》:人心溫暖,萬物復甦

汪曾祺


二、門外有花有鳥,心裡一片汪洋

心裡有花有鳥,是閒適人的生活。汪曾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因為他心裡充滿了詩意和對生活的熱愛,他的筆下才有“人間草木”。他的花花草草洋溢著活潑潑的生機。

一棵長在煤塊中的芋頭、一把從石縫裡冒出來的豆苗、被鐵蒺藜捆繞仍然旺盛生長的柳樹,在汪曾祺的眼裡,在他的筆下,這些再普通不過,常常被世人忽視的草木有了另外的溫情和含義。他對平凡草木的用心禮讚,正是內心深處擁有蓬勃生機的體現。茶花、紫薇、臘梅、槐花,螞蚱、花大姐,寄託了彼時的情感,留下了兒時的回憶。

三、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能把普普通通的吃變成文人雅事的高手,我只服兩個人,一個是汪曾祺,一個是王世襄。再古的時候,袁枚也算一個,《隨園食單》可真是文化人吃出了文化味。

相比較而言,普通人的吃那隻能叫填飽肚子而已。“吃起來講究”和“吃起來不講究”就是兩重境界。

所謂的“講究”並不是食材的貴賤。在他們筆下,恰恰是普通的食材,烹飪得讓人隔著書本垂涎欲滴。

比如,在汪曾祺散文中提到的,王二所滷的燻燒在夜幕的街道上香味四溢;幹部開會時的伙食——黃油燒餅饞的“我”反覆問父親為什麼只有幹部能吃黃油燒餅,弄的母親只得倒出缸底僅有的一點麵粉做給我吃;不遠路途艱險也要去吃一次的雲南汽鍋雞;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背景,越是在物質極度匱乏,吃不飽肚子的年代,那一頓美味越讓人回味無窮。

可以說,在如今想吃什麼都能吃得起什麼的年代,很多人反而“食之無味”了。

飲食的講究還在於時令。所謂“不時不食”,春季剛剛冒出紫紅芽的嫩香椿和韭菜,含苞待放的槐花、綠油油的薺菜,夏天的馬生菜,秋冬的蘆筍和蓮藕,在文人的筆下都能勾起讀者的食慾。

豆芽、豆腐、菠菜、白菜、大蔥是多麼普通又便宜的食材,在袁枚的《隨園食單》裡,眾多的豆腐做法分分鐘讓豆腐宴高大上起來。一根一根的把豆芽裡塞上肉絲炒出來,你能想象那種做法的繁瑣和口感嗎?到春天五月放了一個冬天的芋頭蒸出來有一種特別的清香。

王世襄最為朋友所稱道的幾個菜:炒大蔥、清炒菠菜、開水白菜。普通的食材,用心的挑選,用心的鑽研烹飪技法,端出來的就是不普通的美味。

佛在菩提樹下一朝頓悟。我在灶臺前茅塞頓開。四方食事,不過人間一碗煙火。抱有對食物的熱愛,能拿出幾個拿手菜讓周圍人嘖嘖稱奇,又怎麼不是具足圓滿的成功呢?

汪曾祺《人間小暖》:人心溫暖,萬物復甦

汪曾祺


四、“中國味兒”的愛情,鄉土、蔬筍氣的純貞

汪曾祺筆下的一個個愛情故事,細品起來都充滿了“中國傳統的鄉土味道”,純淨、自然、堅貞、美好。很容易讓我想起沈從文《邊城》的味道。汪曾祺是沈從文最得意的學生。

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裡,小明子長得眉清目秀、聰明手巧,有一副好嗓子,在他們當地,當和尚是一種謀生的方式,小明子常常跑去荸薺庵旁邊的佃戶英子家裡去玩,為英子的姐姐畫鞋樣,能把花畫得跟活的一樣,農忙時為英子家幫忙做活,當他去受戒的時候,英子跟去,有諸多不捨,受戒完成返回的路上,英子問他“我給你做老婆你要不要?”明子想都不想,答“要”。

雖是特殊的群體,但汪曾祺沒有一點批判的意思,只有年輕的兩個男孩和女孩,最純真的早萌的愛戀。

在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大淖記事》中,東街上的男人和女人以挑擔為生,聰慧美麗的巧雲與父親相依為命,不幸父親摔傷後不能掙錢,生活的重擔壓在巧雲一個人身上,地方保安隊劉號長趁機佔有了她,在東街上,婦女的觀念比較開放,在丈夫之外再有“情人”也很普遍。所以鎮上外地來的錫匠老大一再警告小錫匠十一子不要招惹東街上的女人。可是十一子與巧雲那麼情投意合。


“他們倆呢,只是很願意在一處談談坐坐,都到歲數了,心裡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直到巧雲主動獻身於十一子,直到十一子被劉號長打得奄奄一息,他們才最終固執的走在了一起,巧云為了照顧父親和受傷的十一子,也不得不開始挑擔謀生。

汪曾祺把愛情寫得那麼純潔美好,也許是因為自己有一段幸福的感情白頭到老。在西南聯大讀書的時候,才子汪曾祺和佳人施松卿相愛,他們結婚的時候,沒有儀式沒有酒席,他們覺得結婚只屬於兩個人,那一天,遊故宮,逛北海,吃了兩碗麵條慶祝結婚。晚上他們去沈從文家裡,告訴沈從文和師母:“我們結婚了……”

這樣看似“草率”的婚姻,夫妻恩愛,白頭陪到老。

五、天賦異稟的鄉人,溫暖人心的力量

汪曾祺《人間小暖》:人心溫暖,萬物復甦

寫作中的汪老


除了愛情中的男女,汪曾祺筆下還寫了很多鄉土人物。他們或者經歷了生活的艱辛,有些奇特的人生經歷,或者有些特殊的稟賦,在鎮上成為被人惦記的話題。無論是哪樣的人物,他寫起來都充滿了悲憫、同情、愛護,時時閃露出人性的光輝。

會孵小雞不差分秒,孵得又大又漂亮的餘老五,同行都想挖走他,餘老五開玩笑說,“對不起,老闆連墳地都給我看好了!”陸長庚能與鴨子對話,新手卻對成群的趕鴨子束手無策。還有能把一座小庵經營的香火旺盛的仁慧也是有經營才能的人。

這些有故事卻非常溫情的人,在王增祺的眼裡都有可欣賞可說道之處。他的這份仁慈之心也許與自己的經歷和世界觀有關。

他在《自述》文章中寫到:“二伯母從小喜歡我”;“祖母很喜歡我”;“父親很喜歡我”;“繼母很喜歡我”……

看吧,這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他眼裡只有周圍人對他的好,而沒有怨。他覺得每個人都喜歡他。相比較而言,世間很多人都生活在“假想迫害症”之中,同事要害他,領導要害他,朋友要坑他……

你心中有什麼,你就會看到什麼。

疫情發生以來,我常常被一些普通人的大愛所感動,那個在樓下蹲著吃婆婆餃子的小護士讓人淚流;一名女子帶兩個孩子在芬蘭發病,求助無門,走投無路,一位華人不斷鼓勵她,幫助她就醫,她終於健康出院;上海一棟樓宇內專門安了個無人小櫃檯,擺了很多小吃,寫明專門給快遞小哥可以免費領取,捐東西的白領溫暖著辛苦的快遞小哥。

人心溫暖,萬物復甦。春天一定會來。

六、讓恬淡與雍容迴歸散文,我寧作我。

汪曾祺的成名作大多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不喜歡無病呻吟或有意拔高的虛假、矯飾、空泛、做作的文風。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他的文字讀起來平淡質樸,自然清新,如話家常。絢爛至極歸於平淡,平淡真情才是生活的真滋味。

他在那個年代,經歷了很多運動很多坎坷,他卻豁達以對,平靜樂觀,他博學多才,興趣廣泛,他讓恬淡與雍容迴歸散文,創造了自我的面貌。

他說: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就如他描寫的梔子花。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管得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