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墨菲定律”:職場中混得好的人,都有這個特點——“自我暴露”

“墨菲定律”:職場中混得好的人,都有這個特點——“自我暴露”

你有秘密嗎?你是否發現自己與身邊最親密的人,共同分享著彼此的許多秘密。​而對於那些交情一般的人,你們之間幾乎任何秘密都沒有。你還可以回想一下,與最好朋友的友誼,是不是從那一次你們兩人互訴真心開始建立?

想必你對上述幾個問題的答案基本都是“是”,無需奇怪,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自我暴露定律。當然,自我暴露也要遵循其自身定律。


0 1

自我暴露定律:

適當的暴露,讓你們的關係更加親密


研究交際心理學的人士曾指出,“讓人家看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弱點,人家才會覺得你真實可信,不存虛假,從而產生親近感。反之,完全把自己藏起來就會使人感覺造作,虛偽,讓人覺得有壓力。”

小敏是工作中最擅長交際的一個,並且人也長得漂亮。但公司其它女同事,都有同自己關係好的夥伴,唯獨漂亮擅長交際的小敏是獨自一人。

為什麼?

他身邊的同事都表示,她太神秘,別人很難了解她。和他有過接觸的男同事也說,剛開始和他交往時,感覺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時間一長就發現她其實很封閉。

原來,小敏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生活上的事,每當別人問起時,她就把話題岔開,所以,接觸過的人都覺得她神秘。


孟子日:“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想與別人打成一片,就必須表露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想法,向別人講心裡話,坦率的表達,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這就是自我暴露。


當你很信任的給她看你最柔弱的一面時,她卻笑著只談論你,自己永遠處於封閉狀態。你一定不會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對方卻諱莫如深,不和你交心。


“墨菲定律”:職場中混得好的人,都有這個特點——“自我暴露”

這樣的人你不會對他產生親切感和信賴感。當一個人向你表達內心深處感受,你可以感到對方信任你,想和你進行情感的溝通,這就會一下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

身邊總有一些人,雖然看起來不是很擅長社交,但他朋友卻很多。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這樣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人真誠,渴望情感溝通,他們說的話也許不多,但都是真誠的,他們有困難的時候總會有人來幫忙,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雖然很擅長社交,甚至在交際場合中如魚得水,但是他們卻少有知心朋友,因為他們習慣於說場面話,做表面功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卻都不是很深,因為他們雖然說很多話卻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實情感。

要知道人和人在情感上總會有相通之處,如果你願意向對方適度談攏,就會發現相互的共同之處,從而和對方建立某種情感的聯繫,向可以信賴的人吐露秘密,有時會一下贏得對方的心,贏得一生的友誼。

如果希望和別人建立更親密的關係,成為好朋友,你不妨先對他們敞開自己的心扉,適當的暴露自己。俗話說,“先計劃再行動”,有計劃沒行動肯定也是不行的,執行力是向行動要有結果,沒有任何藉口。


0 2

自我暴露定律:

沒有執行力

再完美的“暴露”都是空談


先給你幾個場景

在公司茶水間,遇上領導,你有勇氣混個臉熟嗎?

在公司年會上,面對各地過來的同事,你怎麼和他們談笑風生,拉近距離?

有人會說,“我也很想跟領導無壓力聊天,我也很想和同事打成一片,可我就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甚至覺得會不好意思……”

不用覺得不好意思,

邏輯思維CEO脫不花曾說,“先搞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這就是所謂的魯莽定律,也是脫不花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

“沒有執行力,說再多都是空談”,這是脫不花第2個重要人生轉折。

她用魯莽定律告訴我們,沒有天生完美的計劃,只有一流的執行力,去讓一個計劃以完美告終。

“墨菲定律”:職場中混得好的人,都有這個特點——“自我暴露”

什麼是執行力?

簡單來說,執行力就是你的辦事能力。

它不是衝動的決定,而是強有力的行動和長久的堅持,想做什麼,就努力去做,在遇到挫折時依然不退縮的堅持,終將取得想要的成功。

馬克吐溫曾說:

你掙得了安適的睡眠,你就會睡得好;你掙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飯就會吃得很香。無論怎樣你得規規矩矩老老實實地掙一樣東西,然後才能享受它。你決不能先享受,然後才來掙得。

這句話就很好的詮釋了執行力的重要性。我們總是想要的太多,但去做的卻很少。不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能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為自己找藉口。

如果,你想結交更多的朋友;想跟陌生的客戶一見面都談笑風生;想跟領導全程無壓力交流,想鏈接更多大咖,你就要持續不斷的在他們面前“暴露”自己。

此暴露是指,有技巧的在別人面前刷“存在感”,就是要多在領導面前多曝光自己,而且這種存在感還不會使領導感覺厭煩。

很多人遇到領導,還沒到跟前,就已感覺到一種無形壓力,躲還來不及,更別說是與他輕鬆暢談?就算有的想去,最後也都敗在了執行力上,執行力不到位的一大原因就是,不懂得如何交流。

“墨菲定律”:職場中混得好的人,都有這個特點——“自我暴露”

缺乏交流,自然就減少“曝光度”,而曝光度的減少,就導致我們與朋友,同事,以及領導之間缺少更多的認識。以致於你在朋友眼中不夠真誠,在同事面前不夠合群,在領導面前不夠積極,就此失去最好好的朋友和更多的工作機會……

“自我暴露”雖然能夠迅速拉近和別人之間的關係,但凡事不能過頭,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0 3

自我暴露定律:

如何有效適度的暴露,建立好人緣


1,暴露自己要有度

人常說凡事要有度,凡事不能過度。一點沒錯,在交際中自我暴露是贏得他人好感的有效方式,但這種暴露同時要做到適度。

我們先看個小故事

剛入職不久的小魚,她就把同事雷到了。一天上班,坐在對面的她轉過身和一位同事借會議筆記,還回來時,筆記裡竟然夾了一張男生的照片,於是小魚打開了話匣子,跟後面的同事聊了起來。

說自己和新男友是在火車上認識的,正在熱戀期。她和男友在哪租了房子,昨天買了什麼菜,誰做的晚飯,還說她如何幸福,甚至連二人世界裡親密的小細節她也說。這樣的情況有很多,而且她還經常不分時間場合,就隨便跟人講自己的私事,後來同事們一見到她就躲開了。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在人際交往中,自我暴露要有"度",過度的自我暴露,將適得其反,惹人厭。

高手思維是我要暴露什麼,而不是我會暴露什麼

那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

“墨菲定律”:職場中混得好的人,都有這個特點——“自我暴露”


2,該怎樣適度暴露?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職場中,坦率的表達自己就是自我暴露,這樣的暴露不僅可以讓你收穫友誼,還可以促進與同事間的關係,不過凡事要有“度”,不能過“度”。過度的暴露只會給對方帶來一定的威脅及壓力。

怎麼才能適度暴露?原則有三:

一,自我暴露應遵循對等原則

電影《完美陌生人》講述了三對處於各個婚姻階段的伴侶和一個宅男,七人一起組織聚餐。在女主人的提議下,所有人需要公開分享每一個電話、每一條短信、郵件的內容。


當他們的秘密開始不再是秘密時,他們之間的關係也開始發生波動。在這場“坦白局”中,隨著潘多拉魔盒的打開,七人之間複雜的情感線讓所有人陷入困局,慢慢地,真相開始變得無法收拾,最終不歡而散。


“墨菲定律”:職場中混得好的人,都有這個特點——“自我暴露”

就像之前看過的一段話:

“有時候挺困惑的,和一些朋友走得近了,邊界就沒了。

比如,有的人在不熟的人面前就很nice,但把負面情緒都傳遞給你。有時候真的想說,不要把真實的一面暴露給我,讓我們相敬如賓,虛情假意得過完這一生吧。”

什麼意思?就是如果你覺得一人特好,特完美,那一定是因為你們不熟。任何人,在最熟悉自己的人心裡,都不會是完美的。如果有人在知道對方不完美后,還能接納對方,那才是“真愛”。

雖然心裡不願承認,但現實生活中的任何關係,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不都是單純美好。也許摧毀關係的可能不是手機裡的任何一條消息,而是長久積累在心裡獨屬自己的“小秘密”,又或是突如其來的背叛與失落感。

所以,當一個人的自我暴露與對方相等時,才能使對方產生好感。比方對方暴露的多則給對方以很大的威脅和壓力,對方會採取避而遠之的防衛態度。對比方暴露的少又顯得缺乏交流的誠意,交不到知心朋友。

“墨菲定律”:職場中混得好的人,都有這個特點——“自我暴露”


二,自我暴露應遵循序漸進

自我暴露必須緩慢到相當溫和的程度,緩慢到足以使對方都不感到驚訝的速度,如果過早的涉及太多的個人親密關係,反而會引起對方的憂慮和不信任感,認為你不穩重不敢託付,從而拉大了雙方的心理距離。

就如上面小敏的故事一樣,同事間的關係應該是一步步慢慢熟悉起來的。原本小敏是想暴露點生活上的私事,以此拉近與同事間的關係,結果卻把握不好交流中的度,導致自己言過關係,以致與同事間的關係南轅北轍,讓同事感覺她不穩重,又守不住秘密,是個不值得託付,交心的人,繼而令人越來越遠。

那麼改如何循序漸進呢?

分兩個階段:分別關係淺和關係深


“墨菲定律”:職場中混得好的人,都有這個特點——“自我暴露”

關係淺時,先通過聊天來決定要不要繼續聊,覺得可以的話,就可以從自己的興趣,經歷開始繼續進一步的自我暴露。幾次聊天下來,就會發現三觀是否相同,這個同事靠不靠譜,值不值得交,如果可以,那就繼續。如果不行做普通朋友。

關係深入時,則可以有更多的觀點態度等評論性暴露,不過這個也要適度,不能一股腦全盤托出,暴露不是毫無保留,就算再親近的人都有自己專屬的小秘密,不然會影響到兩人關係。

所以暴露還是要遵循適當的暴露原則,從關係淺的工作,興趣開始暴露,到關係深時的觀點,態度的適當暴露,從而使關係更加融洽和諧。


“墨菲定律”:職場中混得好的人,都有這個特點——“自我暴露”


三,明白真正的親密關係建立的很慢


真正的親密關係建立的都很慢,他的建立要靠信任與別人相處的不斷體驗,因而你的自我暴露,必須以逐步深入為基本原則,這樣才會討人喜歡,才能交到知心朋友。

比如,剛認識兩天的同事就要求你幫他完成未做完的工作,你就會覺得接受不了,即使你們通過兩天的瞭解,覺得說話很投機,也會因為這個事讓她在你心裡大大打了折扣,以後再見他你就會敬而遠之。

相反,你跟剛認識的同事很聊得來。從相邀下班一起去喝咖啡開始,慢慢的到吃飯,逛街再到最後的無話不談,每個步驟都遵循事物的發展而來。只有雙方都相處的舒服,才會有進一步的交流接觸,最後就會發展為親密關係。

心靈小說家張德芬曾說:“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允許彼此的獨特性、差異性存在,這樣的關係才能使彼此都舒服,真實親密才會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