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八九十年代,開一個小商店,小超市,是不是比有個工作賺的多?

譖麼囬


八、九十年代,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改初期。那個時候,國家鼓勵人們經商辦企業,像開個小商店、小超市、小飯店、小旅店、小作坊等等……。統稱叫做個體工商戶,只要是守法經營,照章納稅,在哪裡都能開辦,那個時候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呲牙]!

記得1987年秋天,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漢洪山禮堂還召開了“萬元戶”表彰大會,我有個朋友叫陳文斌(襄陽市泥嘴人),省政府還獎售他一臺農用汽車。

那個時候一個政府官員,月薪不足百元,開店辦廠在不景氣,也能賺個萬而八千呀!當時已有官員辭職,丟掉“鐵飯碗”“下海經商”了。


歲月如歌61660751


這個確實。別說開商店、超市了,我一個親戚下崗了,一直待業在家。後來朋友幫忙,買了一臺冰櫃在一個路口擺冰淇淋,晴天做雨天不做,一年的收入是公務員的好幾倍。

老家有個小店,專門做月餅。每年開工兩個月,其他十個月店鋪出租,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舒心。

現在不行了,現在做小生意絕對沒有上班強。


談笑閣


八、九十年代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機遇。抓住了的飛黃騰達,失去了的扼腕長嘆!我上班的時候一個月七十多元錢。而後是九十多元一百多元,直至三百多元。那時候需求旺盛,市場非常繁榮。我家就開了個皮鞋店,面積只有三、四個平方,因店子鄰近供銷社,且價格拿得活,生意非常好,好到什麼程度呢?春節前後那些日子,吃了早歺,中午就不吃飯了,因為忙不能吃飯,一年下地居然能賺二萬多,這個數字在當時是個不菲的收入,比掙工資強多了。


幸福不會從天降123


八九十年代,開一個小商店,小超市,是不是比打工賺錢?

投資有風險,做任何生意都不可能說就一定賺錢的。不過在那個時代開商店,超市的只要不踩幾個雷的話,確實是可以賺錢的。下面讓我來和大家分析一下:

市場需求註定生意好做

八九十年代是改革開放的時候,當時市場需求量大大增加,原有的供銷社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了。供銷社是國營企業,不能隨著時代的進步改變,發展。這也是小商店,小超市出現的萌芽。

當時開這些店的人都是比較有商業頭腦的,其次當時國家在鼓勵個體戶,有很多的優惠政策支持,幫助,所以那時候做生意簡單點。再加上當時競爭小,開這種店的人還不多,不像現在走幾步就有間便利店,超市什麼的。

賺錢的渠道太多了

當時開商店,超市主要靠什麼賺錢呢?

首先是固定電話,報紙。別看這些每次可能賺很少錢,但是耐不住量大啊。當時還沒有移動電話,信息來源也不多。大家出門要聯繫人,想知道最近發生了什麼事怎麼辦呢?直接找商店排隊打電話,買報紙看新聞啊。

其次就是流行的東西。那個年代的物資流通和商品信息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和透明,賣東西不用還很多心思。只要是流行產品都是供不應求的。

天時地利人和都好才能賺錢

當時的大好環境這一天時確實是賺錢的好時代,但是地利也是很關鍵的。你位置選的不好的話也很可能是血本無歸的。

首先你開的店最起碼要在城鎮裡,不然消費人群都沒有你怎麼賺錢。

其次你位置要選好,不能開在偏僻角落。

什麼是人和呢?正所謂和氣生財,如果大家都知道那老闆是態度差,脾氣不好,或者賣東西坑蒙拐騙的話,誰會去照顧生意啊。所以老闆和客人的關係也是很重要的。

總結

所以說八九十年代開小商店,小超市的,只要你選的位置對了,再加上態度好,肯吃苦努力的話肯定是比打工更賺錢的。


歷史雜譚


那是當然了,當時正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大變革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行,抓住機會的人當時開個小超市、小商店、擺個攤,堅持到現在都發財了,當然比有工作賺的多了。

在經濟變革的時代只有敢於放開自己才能賺錢


當時的社會,由於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很多人已經習慣傳統的供銷社購物的形式,隨著時代的變化,原有的供銷社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商品的需求,這個時候小商店就開始出現,一方面小商店的出現為人民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另一方面小商店也可以根據群眾的需要購進物資。

當時很多人都不敢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所以這造成很多人錯失了這麼一個賺錢的良機。


我記得在那時我們院子裡一個工人,因為生病不能上班,就在家裡擺了一個水果攤,每天的收入都快抵上他一個月的收入,所以他自己每天都樂得像開了花似得,這也讓我一直耿耿於懷,要是我自己那時也擺個攤該有多好啊!可惜,那個隨意做點生意就能撿錢的時代咱是沒遇到。

當時工資收入確實很低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是因為當時的國有企業承擔著過重的社會負擔,所以大多數國企的經濟效益都不好,在當時很多企業職工都拿著微薄的工資,養活著全家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人們還想依靠上班來過上幸福生活難度很大,所以當時國家號召黨員、幹部帶頭下海經商,這項決定已經推行立刻就盤活了市場,使得很多國企下崗職工有了新的謀生之路。在那個年代,只要膽子大,敢想敢幹,都賺到了大錢,在當時有一句話叫做“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所以在當時,開商店、做小買賣是很多職工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


馬哥讀史


沒錯,在那個年代就是這樣!那時候剛剛改革開放,物資相對匱乏,而且上班工資確實低,我就聽老師傅說,當時也就掙幾十塊錢,獎金每個月六塊五!那個時候要是頭腦轉的快點的,確實都掙到錢了!我就記得那時候工廠分房,沒人願意要一層,夏天不敢開窗戶,因為你的窗戶旁邊就是垃圾道,下水管道經常堵!可是就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願意要一層,後來才看明白,人家把窗戶打開,砌個臺階,幹起了小賣部,生意確實不錯,現在想想,確實佩服人家的眼光![贊][贊][贊]


北京油膩大叔


對的,我家九零年用自己的兩間西屋開了一個小商店,那時是真忙,從早起六點多一直到晚上10點,不過挺掙錢的,一個月怎麼也掙一千多,那時我才上班,一個月工資還不到一百,我親戚是在政府部門也是一個月二百多的工資。當時誰能知道一個不起眼的小商店掙這麼多呢?


暖小團初心不改


八十年代大家不知道超市是什麼東西,九十年代中很多城市才陸續出現小超市。這個說明以前的人沒有今天的生意頭腦,很多新商業模式剛出現。那個年代剛開超市是很賺錢的,沒有這麼多競爭。但是一般的人開不起,以前開個摩托車都是老闆,但是你普通人買得起嗎?所以以前開小店都要有一定經濟實力,自然比普通工人收入高。以前開小店的都有電話,而很多人家裡沒電話,有人打電話過來接一個要一塊錢,BB機傳呼接聽都要錢,還有賣報紙的,以前的人都喜歡買報紙,每天買一份,趕上這幾個業務的小店很多一年能賺上十萬,在當時這真是天文數字了。


德先生908


那時候開個小超市,費用很低,信息流通慢,同時也因為顧客購買不方便,都選擇附近小超市,只有會基本經營,留住老顧客,多跑批發市場,每個月的利潤一般都比工作要多出5至10倍,因為開小超市的枯燥性,很多人經營3至5年就轉行了,就是到了現在,雖然竟爭激烈。只要合理經營,利潤也能比工作強幾倍


富元製作


那是,臨街的一個小破預製件板活動房用來開小賣店,僅4、5年光景就因違建被擴道拆遷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家是我的人際圈中最豪橫的富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