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有憂憤之情嗎?

atthemystery


孟浩然有才而不能入仕,寫這首《臨洞庭上張丞相》五言律詩,主旨是入京長安請求張九齡丞相提拔他做官。呈詩這時談不上憂憤,但有懷才不遇的憂傷之情,這可以從最後兩句比喻“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委婉語氣中看出來。呈詩時成功不成功心中無數,雖有憂愁而不憤懣。倒是孟浩然隨後的一首《與諸子登峴山》流露出明顯的憂憤之情了。因入京呈詩求仕沒有成功,首句“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顯露悲傷的聽天由命的宿命論情緒。最後兩句“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則悲傷加憤恨之情溢於言表。


江上俠chenxiliang


一提起孟浩然,就會讓人記起李白那首讓人口齒生香的名詩: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輯清芬。(《贈孟浩然》)

也會讓人記起他被唐玄宗放還、與韓朝宗失約的故事。他四十歲遊京師時,偶與唐玄宗相遇:

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膚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採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借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他!”年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新唐書·文藝傳》)李白的詩和這個故事,都反映了孟浩然“終身白衣”這樣一個事實。其實,在孟浩然的心裡,仕與隱的鬥爭非常激烈,他有時甚至為了做官而請求朋友們的援引。《望洞庭》詩就是出於這個目的寫給當時身居相位的張九齡的。這首詩之所以被這首詩之所以被傳誦,是因為在藝術上有一定的特點。

在寫景方面,從大處落墨,把洞庭秋色描繪得氣勢磅礴,雄渾壯美,象一幅潑墨寫意畫。其中“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可與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媲美,有“後人不敢復題”之譽,但是從詩裡表現的內容看,並沒有憂憤之情。


楊柳145822138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孟浩然於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西遊長安時,作此詩以干謁宰相張九齡,相當於今天的自薦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所以,本人認為這首孟浩然的名詩,沒有憂憤之情。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字浩然,唐代詩人。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

張九齡(678-740)男,漢族,字子壽。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主理朝政,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代: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孟浩然寫詩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後四句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三四兩句繼續寫湖的廣闊,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雲、夢二澤。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湧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盪,也極為有力。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對方原是丞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

  此詩從景而發情,轉折非常自然,借舊典曲折道出,是一首為干謁而作的應用詩。表現出了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願為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

 


葛諸亮


孟浩然的這首詩非常有名,其中並沒有憂憤之意。他要表達的意思是當今清平盛世,我卻閒居在家,沒能為國家出一份力,感到有些羞愧。

其實這就是一封寫給張九齡的自薦信,寫的比較隱晦,通過描繪洞庭湖的景象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我孟浩然有心出仕,一展才能,苦無舟楫。而張丞相您就是我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引路人。

孟浩然才名在外,雖有志於仕途,但屢試不第,其後心灰意冷,隱居田園,過得悠哉悠哉。偶爾有那麼幾首發牢騷的詩作,也都是為賦新詞強斷腸,他根本就不是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人。

我說了不算,咱們來看看好朋友李白評價他的詩: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詩魔獨孤求踹


這首詩沒有任何憂憤之情,只是孟浩然為舉薦自己而作,充滿了期待和嚮往。

這首詩寫得很美,前面四句描繪的都是大景,如“湖”“雲”“城”等,可實際上這是孟浩然為了顯露自己的才華而刻意為之,希望得到丞相張九齡的賞識和引薦。

後面四句由描景轉而引典,提到了唐朝以前那些聖明而又有才華的人物,但又不把具體的典故寫明,而是點到即止,意在表達自己想更進一步的願望。

這個時期的孟浩然真是個聰明人,懂得才華外露,但運用了一種不讓人厭煩的表達方式,值得我們借鑑。





袁帥老師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後四句是藉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是一首述懷詩,寫得很委婉。在唐代,門閥制度是很森嚴的,一般的知識分子很難得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要想在政治上尋找出路,知識分子須向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求助,寫些詩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賞識,引薦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值張九齡出任朝廷丞相,便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希望他給予幫助。但由於詩人顧慮多、愛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說,所以只好委婉地表達自己的願望。這種苦悶的心情,是不難領會的。


竹下賢客


這首詩以“羨魚”自喻,宛轉表達了求官意願,沒有憂憤。

不過,在此之前,有一個故事:孟浩然和王維是好友,有一天,二人相聚正歡,唐玄宗突然來訪王維。王維向玄宗引薦孟浩然,玄宗讓他吟一首最近寫的詩,孟浩然吟《歲暮歸南山》,裡面“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惹得皇帝不高興,錯過了一次機會。


彭宸霖


這是孟浩然寫的一首干謁詩,沒有憂憤之情。全詩由景起興,寫景寫的磅礴大氣。然後自然而然地轉到政治抱負:“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求官求推薦寫的委婉含蓄,不卑不亢,堪稱干謁詩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