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教育最高的價值,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前兩天,看到一位媽媽發朋友圈說:

“如今做媽太難了,我尊重孩子,卻被老公和婆婆指責是慣著孩子。我管教孩子,他們就又說我對孩子太狠了點?到底該怎麼教育呢?”


教育,全世界家長共同的難題。


而到底怎樣的教育方式,才是好的教育?我們到底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們要如何培養一個健康,優秀的孩子?又如何讓我們的孩子不被日新月異的社會淘汰、遺忘?


這些問題,或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一下。


教育最高的價值,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 你付出全部愛孩子,對孩子真的好嗎?


在我們身邊,有一個很可怕的家庭現象就是:全家圍著孩子轉。



一個家庭中往往是“六一”兒童,六個家長管理一個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管理經驗,每個家長都覺得自己“有一套”,讓孩子承擔平衡六個大人所講的所謂的“道理”,就像一個公司,六個領導一個員工,每個領導對你的工作都想插一手,你是什麼感受呢?


而如此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成為我們所說的“巨嬰”。



今年4月份,一男子因使用假駕照被罰款5000元和拘留15天,父母卻質問交警:“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為什麼罰那麼重?”


31歲還是個孩子?還這麼理直氣壯?是有多可笑。


教育最高的價值,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毋庸置疑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最偉大的,但是很多家長卻曲解了愛的含義。他們認為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的都可以慢慢學習。


可事實上,很多孩子因為錯過了最佳的行為養成期,就像是小時候孩子比較邋遢,長大後也往往不會整潔乾淨,那些已經養成的不良習慣,長大後,想改也改不了。


有人說:“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是最無知最殘忍的。他們就像老鷹不教小鷹飛翔,卻在成年後不由分說把它推下懸崖。”


在我看來,父母把孩子被培養成巨嬰,不僅是對孩子的懲罰,更是給自己留下了一口巨大的陷阱。


凡事均有因果,你付出全部養他到大,他未必懂得感恩養你到老。


教育最高的價值,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 你對孩子的好,真的是孩子所需嗎?


做過語文老師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你可以從孩子的作文中看到很多“心聲”。


記得有一個初中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寫到這樣一段話:

有時候很好奇,為什麼大人總喜歡說“不”。

我想出去玩,不行!

我今天要穿這條褲子,不行!

我要和同學聚會,不行!……

唉,算了,在大人的世界裡,只有他們說的是對的。


禮記曰:“樂其心,不違其志。”孩子想要做什麼,總是會被各種“為了你好”的理由來搪塞、拒絕、要求。


從前有個王子,他即將過生日,父親問他“你想要什麼樣的禮物啊?”,他說“我想要一隻寵物狗”。


第二天父親又問“你想不想要一把象徵勇氣的寶劍?”王子說“不,謝謝,我只想要一隻寵物狗”,父親很失望。


第三天,父親問“你想不想要一個象徵權利的寶座?”王子還是不願意,父親很失落。


第四天,父親又問“你要不要象徵著貴族血統的皇冠?”王子依然堅定的說“不,謝謝,我還是想要一隻小狗”,父親開始有些難過。


第五天,父親再次詢問王子“想不想要一匹象徵領袖的寶馬?”王子還是拒絕,父親除了難過,還有些生氣。


第六天,父親問王子“你一定是想要一條寵物狗嗎?”,王子說“是的”,父親憤憤地說“好,我答應你”。


生日當天,王子收到一個沉甸甸的禮物盒,他開心極了。


回到房間,王子迫不及待地打開禮物,一隻純金打造的寵物狗出現在王子眼中。


在大人眼中,只有足夠大的“價值”才能彰顯自己的重視和愛。但,孩子更看重溫暖的情感和陪伴。


我們以為的“為孩子好”,在孩子眼裡不僅無法理解,還可能是一種負擔。


最終,孩子被磨滅了趣味,家長被磨滅了信心,親子關係越加緊張,再多教育也變成了徒勞。


教育最高的價值,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孩子為了什麼學習?


中央電視臺記者在採訪中與一個西北放羊娃的對話:

記者問一個放羊娃:“你在幹嘛?”

放羊娃說:“放羊。”

“放羊是為了什麼?” “賺錢!”

“賺錢又為了什麼呢?” “蓋房子!”

“蓋房子為了什麼?” “娶媳婦!”

“娶媳婦是為了什麼?” “生娃”

“那生了娃讓娃幹什麼呢?” “放羊!”


這樣的回答很多人覺得並不奇怪,甚至有點好笑,笑這個孩子的無知,笑他對人生毫無目標和規劃,甚至覺得恨鐵不成鋼!


可當我們問家長同理性的問題時,我們得到這樣的回答:

某股東問一個大學生:“你在幹嘛?”

大學生說:“學習。”

“學習是為了什麼?” “考研!”

“考研又為了什麼呢?” “考博!”

“考博為了什麼?” “找工作!”

“找工作是為了什麼?” “掙錢”

“掙錢為了什麼呢?” “買房!”

“買房是為了什麼呢?” “結婚!”

“結婚是為了什麼呢?” “生孩子!

“生了孩子讓他幹什麼?” “上學!”


看到這個我們還會笑嗎?


我們以為的將來,與放羊娃以為的並無兩樣。


教育與父母的社會層次、經濟條件的關係作用,遠遠不及父母的教育素養之關鍵。



張明舟,國際兒童讀物聯盟主席,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他是個農村走出來的孩子,一個普通甚至有點貧困的家庭,父母沒有文化,但是給他機會讓他接觸世界。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讀了一本書《小種子旅行記》,正是這次閱讀改變了他的命運。他開始的夢想是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於是他努力奮鬥,最終在外交部工作。後來,他希望通過讓更多兒童讀到好的讀物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們常常說,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是父母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不是物質條件,而是你的教育理念和行動。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名師名校、好工作,賺錢買房,不過都是一個過程。這一生貧窮與富貴影響一個人幸福程度,但不會決定一個人的幸福程度。


當我們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努力時,與其說是為了找工作、賺錢娶妻生子, 不如說奮鬥是一種過程,你應該給自己一個獨特燦爛的人生。


教育最高的價值,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 30年後,我們的孩子該如何面對這世界?


今年,馬雲在第十四屆校長聯盟大會上說:


“我們要把每個孩子培養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否則他們未來無法和機器去競爭。過去把人變成機器;未來把機器變成人;最終是人更像人,機器更像機器。”


深以為然。我們無法預測,30年後,我們的孩子會面對怎樣的世界。


就像20年前誰能想到一部手機走遍天下?誰能想到打遊戲能參加國際比賽,為國爭光?誰能想到直播行業是正當行業,而他們中的佼佼者也可以年收入上億?


“以不變應萬變”的教育已適應不了新時代的要求,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讓他們去探索世界才能承擔世界對他們的期待與責任。


愛因斯坦認為,學校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培養一個人格完整的人。


其實,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是老師還是父母,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是一致的,就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人。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最高價值。


在未來的世界中,沒有闖關攻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所以從今天起——


鼓勵孩子發現自身的力量,至少要為人正直,善良勇敢、有雄心、有動力、有夢想、有期待;


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讓他在千變萬化的世界裡從容不迫,敢於面對失敗,也有信心贏得成功;


讓孩子擁有更多的內驅力,無憂無懼,追尋自己所想,感受自己所愛,幸福從容地過好這短暫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