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把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把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新時代、新思想、新任務,激發了務林人的思考與行動;離退休的科教工作者,利用老教協林業專業委員會平臺——《通訊》,發表己見;本人所在的森林經理群,也在探討之中。深受啟發,且引起思考,有所感悟,願假平臺在適度範圍內交流。

  一、 新時期下森林資源管理進程思考

  1、與時俱進,我國森林資源管理在不斷髮展之中

  我國森林資源管理自20世紀中誕生以來,經過幾代人的付出,逐步壯大、發展,整體上實現著不斷推進。而今,形勢發展對它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任務和要求,已有成果和經驗,奠定了全面提升的基礎。

  森林資源管理理論、方法、技術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從全國統編的“森林經理學”教材中,可以瞭解森林資源管理,特別是微觀即經營管理的發生、發展過程。2011年版本,敘述了過去,又增加了新發展內容。指導思想涉及從永續利用到可持續發展的產生、發展與轉變,方式方法上有傳統的法正林、檢查法和近期的生態系統、近自然林、可持續發展管理等。同時,原林業部、現國家林草局,不斷對我國森林資源及其管理發展現狀、運動方式,進行總結、發佈,反映了森林資源管理實踐活動。森林資源管理工作者,通過診斷、分析、研究、實踐、提煉、總結,在基礎概念、方式方法、技術應用等,推動前行。世紀之交,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經理學科,進行了部分成果總結,在“森林資源管理管理彙編”中,周昌祥等提出我國森林資源管理半個世紀歷程:建國前的起步、基礎建設時期(1949--1961)、初步開拓時期(1962-1965)、挫折時期(1966-1976)、振興和發展時期(1977-80年代末)、開拓創新時期(90年代起至今),敘述了各個時期成果與問題,以及如何在解決問題中求發展。

  20世紀80年代,無論是實踐,還是科研與教學,進行著全方位提升。應用基礎理論的大討論,系統科學思想、方法引入、數量化經理、實物量和資產化管理的深入、遙感、計算機等現代技術應用、森林資源經濟、森林資源信息管理等新增長點產生;實施著計劃經濟管理方式向市場經濟方式轉變、單項向綜合管理方式轉變,以物為中心向以信息、知識為中心轉變;各地各級各類培訓班開展,科學技術大普及,新專業的誕生。90年代,一個標誌性方向——可持續發展興起,關毓秀和他的研究生,率先引入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取得初步成果之後,引發了業內研究與實踐熱。同時,在“林業分工論”基礎上,開展了森林資源分類經營研究與討論;研究與實踐了生態系統管理、系統科學方法、社會林業;森林資源信息管理和信息化方向。21世紀以來,通過引進創新、自主創新,取得可喜成果。本人於2017到2018年在老教協林專委《通訊》上連續介紹了檢查法、空間結構控制、綜合治理和新技術應用創新等成果。2010年華南農業大學召開的“第九次南方森林經理理論與實踐座談會”,在廣泛交流基礎上,對森林資源管理概念、發展、問題、展望進行了深入討論,取得良好結果。最近幾年,中國林科院資信所森林經理團隊,引進德國近自然林、多功能經營模式,通過應用研究與實踐,正在總結、推廣,並對我國實踐中的主要模式進行了對比分析。北京林業大學精準實驗室團隊,在已有成果基礎上,繼續開拓,調查裝備正成為系列化,無人機走向多領域應用實踐。產業化正在進行。

  2、適應形勢發展,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迫在眉睫:我國森林資源在數量、質量、結構、功能上,存在許多問題,與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與林業先進國家差距更大。造成這一狀態有許多因素決定,其中森林資源管理水平差距是關鍵因素之一。新時期、新任務、新要求和新部署,實施中的大數量向高質量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和微觀結構調整,都需要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

  提高管理水平大環境形成:森林資源管理興衰與大環境息息相關。近幾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國家現狀與改革需要,不斷推出新思想、新任務、新目標、新部署,從“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到四個全面、五位一體戰略部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到共同體與一體化、協同與協調準則等。大環境十分有利於本領域的提高和發展。據此,林業系統應該從整體出發,全面統籌;系統把握,超越自我;綜合管護,融合創新;對內協同,對外協調,全面、連續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提高管理水平已有一定基礎:如本文一所述,經過近70年的探索、實踐,本領域在理論、方法、技術上積累了許多成果,與經驗、教訓,又有一支可信賴的隊伍,有基礎、有信心、有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二、以問題為導向,在解決問題中前行

  1、當前存在的基礎理念、理論問題以及改進思考

  提高管理水平,途徑與舉措很多,過去的一個經驗是: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求發展。第九次南方森林經理理論與實踐座談會上,多位與會者對森林資源管理有關概念、存在問題、改進提升等問題發言,進行專門討論。老教協林專委《通訊》,也在不斷討論。

  綜合起來,可以從認識與解決問題中再發展。下列方面值得重視:

具有中國特色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應該包括理論體系、技術體系以及相關的管理體制、機制。後者隨著機構改革,管理創新正在推進;理論與技術體系,前幾年,國家林業局資源司曾有過安排,有一些基層單位上報了總結,但是由於力度有限,執行中缺少嚴格的標準與論證、歸納,因此還沒有成型。

  理論體系應該反映森林資源及其管理的本質、運動規律,明確的概念、內涵與外延、原理與原則、結構與功能、基本職能與模式、方法論等,用以指導實踐;技術體系,以指導活動的具體方法與技術的集合,支持管理活動。聯合各級各層理論與實踐工作者,像多次統編教材那樣,發揚眾多單位、廣大林人的智慧,統一領導、規範、標準、格式、進度、審閱、定稿,試用、優化等,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切莫由少數單位、少數專家承包實施。

  認識與解決問題中習慣性偏差。在歷史實踐中,曾經長期執行中還原論為指導,以局部認識與控制運行,有了分工但忘了協調與整體。科技發展早就走上高度分解基礎上的高度綜合、耦合、融合道路,實行整-分-合,協同與協調保證1+1>2,業內依然普遍採取分解方法並運行,極少有執行前後,定量化的相互協同、整體效果報告。

  森林資源及其管理是複雜系統甚至複雜巨系統,學習普及一點系統科學知識,對於提高本身從事的業務十分有益。一個系統,果然需要結構保證系統穩定、優化,但是重要的相互協同,森林資源管理對外協調、內部協同,不僅可以有整體效益,而且可以實現1+1>2。

  基本概念認識不一致。對於森林資源及其管理基本概念認識,初期差異不可避免,在實施中,逐步統一,應該是必然。現實問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缺少討論形成共識,20世紀80、90年代討論、爭論很多,後來在一次座談會上有人提議對森林經理、森林資源管理統一認識,當場被制止,又在一次森林經理分會年會上,糾正“概念來概念去”現象,沒有深入討論與共識,造成至今一些概念不清。經營與管理,森林與森林資源,森林經營、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森林資源管理,森林資源分類管理與分類經營(管理)等等是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或者比較一致的共識,不僅難於交流,而且不利於操作。熱議中的分類經營,張會儒認為森林經營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用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定義、狹義用了林業部編寫的 《森林法講座》中的界定。仔細閱讀,兩者是不同學科和領域的概念。前者屬於社會科學的解釋,而後者屬自然科學理解,不能等同。從20世紀90年代提出到現在,是分類管理還是分類經營管理,是新創還是繼承、發展,有不同認識。世界各國多有分類管理與經營管理,在早期“林業分類經營理論”討論會上,李榮玲對包括我國在內14個國家的分類經營進行的綜述,各國多有2或3或多個分類系統。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著五大林種的分類,形成了一個管理和經營系統,從國家的森林法到地方與行業的法規、標準,從宏觀分析、決策、分類施策,到中觀的區劃、控制,直至微觀的林分、立地類型、經營類型等,基本成型。如果改為2或者3類劃分,不僅其本身需要嚴密定義而且要深化、細化,成系統,而且有一個新老系統如何銜接、過度的問題,任重道遠。

  概念帶領著整體發展,新概念促進新的進步。統一本領域概念勢在必行,首先在科學技術領域、學術著作論文、教材、法規、標準等做起,逐步完善普及統一。

  多元化管理模式的評價、選擇應用中的欠缺。任何模式只適應特定的類型與環境,執行中和結果與否有效,決定於選擇是否準確,主要不是模式問題。現在問題是對總或者主流可持續發展模式重視不夠,偏向於子模式的討論與實踐;各個模式重技術,輕背景、指導思想與適應性敘述;重一個模式應用,較少根據當地當時實際,提供適合的模式群;重引進消化創新,輕現實自主的創新。熱議和推廣中的近自然林模式,來自原創地學者介紹,它從思想形成到實踐應用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它是為了解決人工林單結構、個體管理、成本問題,主要是面向培育大徑級用材的經營管理方式、方法。而非一些地方和經營管理者,一度誤解它可以用於所有人工林,甚至天然林,或者就是目標樹的選擇或可以完全依靠自然力促進林分生長。

模式是對解決一類問題、且通過同類實施證明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由於森林資源及其管理上的差異性,必有多元化模式相適應。一個時期有一個統領全部的總指導思想及其相應模式,例如現在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模式。長期的實踐,各地有許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還在引進應用創新。自有的總結和外來的改進創新,同等重要,不能失衡。

  知識與技術創新中研究、應用的片面性。創新是實施中的一大舉措,它不僅在“新”,更在於科學、有效,知識可以轉化為技術,技術可以轉化為生產力。不能轉化或者有潛在能力可轉化,單有“新”,也不是創新。而且對於同一事物,知識引領技術,技術保障知識轉化。在現實森林資源管理中,技術重於知識,引進高於自主,包括已有的檢查法、近自然林、多功能模式都應該屬於引進創新項目,而真正的自主擁有的幾百年杉木管理模式、幾十年的綜合治理模式關注不夠。對於“融合”、“協調”、“協同”的思想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實行。在一個區域內設施,多個模式,本身應該“融合”、“協調”、“協同”,現在多是單個模式的實施,而不考慮其他模式,其實一個模式的實施,也可以部分“融合”其他模式的方法,例如“採伐木、目標木”的決定,是否可以用空間結構分析方法。自20世紀90年代起,業內有許多新理念的引入,例如差異與差異化管理、變化與適應性管理、衝突與協調或善治管理、精確與精細化管理等,這些理念雖然沒有一套具體實施方式方法,但是在管理中隨時可以運用。關鍵在“融合”,遺憾的是許多工作者,並不瞭解,更沒靈活應用。

  森林資源管理是人規範人的活動,人是活動的組織者,處理內外各種因素:人與人、人與社會、經濟、自然等環境、內部各個因素、過去現在和將來等各種關係,學習科學處理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素養,是當前學位與在職教育的重要任務,高層決策和科技人員,不僅要關注業務,還應該有點哲學知識,以適應社會發展。徐國禎在“對森林經理學科建設的管見”中,把經營管理為組織與綜合,在下列階段進行著創新:(1)經營對象的研究;(2)森林資源與經營環境的分析;(3)經營目標的論證;(4)經營原則的確定;(5)經營單位的組織;(6)經營週期的經營;(7)森林利用制度的建立;(8)森林經營方案的制定;(9)經營方案的檢查評定;(10)經營方案的調整。如何改進與創新,是業內應該考慮與解決的問題。

  2、森林資源管理方法、技術創新的起點思考

  與理論、理念創新一樣,技術創新也應該從認識與理念開始。每項技術創新,都有歷史、現實與未來、應用基礎理論新技術引進與融合應用、目標過程與結果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在立項、運行中準確把握,關係到創新成敗。林業現代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無不涉及上述問題,只確定目標、追求未來的一個狀態,不在“化”即過程中把握科學有效運行,肯定影響效果效率。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智能方式方法等,已成普遍關注的技術創新領域,它們無不與上述問題有關,例如應用大數據技術,必須從林出發,瞭解過去豐富的手工資料,明白各種需求,還必須預估今後發展,否則僅僅是提出了一個項目,一般性的跟進,建設一批大數據庫,如果沒有相應的模型庫、方法庫、知識庫,就不能進行科學、有效的數據加工:分析、評估、決策、調控發展,將永遠落後於世界水平。

  力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辯證統一,實現連續發展;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統籌,實現均衡發展;目標、過程和成效的一體化,實現整體發展;多元理念、職能、功能、技術系統集成,為林而用,實現融合創新發展;科學、先進、適應、實用相結合,結果、成果、商品、產業相連接,才能推動全面發展。

  三、 也議森林資源管理基本概念與一般原理

  處於重要變革時期,對基本概念、原理重啟討論,本文也提出一些看法,不求普遍認知認可,僅表示一種參與,簡述如下:

  基本定義:概要定義它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一些人協調一些人的活動。擴大之:是在人與自然、社會共同體中,人對於主客各個要素,科學、有效、一體化的統籌計劃、組識、實施、協調、調控,實現整體可持續發展過程。它的基本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出發點與歸宿是人-地共同體全面發展;基本任務是人規範人的活動;過程是計劃、組識、實施、調控;手段是科學、有效、一體化的方式方法應用。

  基本活動:圍繞人對森林資源有生產與管理兩大活動,各自有各個環節組成活動鏈。造林、更新-幼林撫育-成林管育-成熟利用等組成生產鏈;目標-決策計劃-組織實施-監督協調-效益收穫-反饋控制等組成管理鏈。管理鏈又可以分解為:反映物質流動的物流鏈、反映資金流動的資金鍊、反映信息流的信息鏈,各個鏈、鏈中的各個節點息息相關,組成一個整體活動。只有每一節點正常運行,才能保證整體平穩運行,實現整體發展。

  基礎知識:在新階段和新時期,一個跨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更新、更高、更綜合的知識結構正在形成和發展。除了繼續從生物學、林學角度深入認識管理對象外,還融合了哲學、系統科學、管理科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環境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生命科學和森林生態系統、信息學、信息管理、信息技術科學。關鍵在因地、因時制宜,恰當的選擇與融合,產生符合實際的理論、技術體系。

  基本原理:即基本規律,包括:自然-人-社會共同體原理;複雜系統原理;時空差異原理;人天地綜合原理;能級決策原理:動態調控原理等。

  主要原則:管理活動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主要有:綜合管護與治理、人地協調、協同發展原則;整體效益原則;整體優化和公平、滿意原則;適應性原則;整分合管理原則等。

  管理特點:與其它管理系統,特別是林業內比較,所具有的特別的性質。主要有:複雜性、多元化、綜合繼承性、區域性、模糊性、不確定性等。

  基本模式:模式是管理活動的方式、方法,具有層次、實用、多樣、時序、程序化的特點。就我國地域廣、差異大、變化快的實際,應該是在可持續發展總體模式指導下,多元化模式的協同實施,實施中的協調管理,以便整體實現可持續發展。

  森林資源及其管理是有社會、經濟、自然、資源組織的複雜系統,森林資源及其管理主體與運動方式,是各個組成要素在特定環境下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據形勢發展,不斷認識、超越自我,才能不斷前行!


作者簡介:陳謀詢,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來源:中國老教授協會林業專業委員會;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林業分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