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南京說江淮官話,而蘇錫常講吳語?

為什麼南京說江淮官話,而蘇錫常講吳語?

在江蘇生活過就會發現,從北到南江蘇人原來說著不一樣的方言,比如徐州、連雲港贛榆一帶說中原官話,南京、鎮江、揚州、淮安、南通、鹽城、泰州以及連雲港等片區說江淮官話,而南方的蘇錫常的大部分地區則說吳語。


我們都知道,南京、鎮江基本上屬於江南地帶,理應也說吳語,為何江淮話佔據上風,併成為人們的日常交流語言呢?其實,這是有深刻的歷史根源的。

為什麼南京說江淮官話,而蘇錫常講吳語?

江蘇方言分佈


歷史上,南京本屬吳地。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就在南京朝天宮後山設冶城,鑄造兵器。後來屢次更迭變遷,直至公元229年,東吳孫權在此建都。這個時期的南京本土語言為初步漢化的中古吳語,人們所講的是地地道道的吳語。


但是到了晉朝,尤其是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後,一切發生了改變。

為什麼南京說江淮官話,而蘇錫常講吳語?

五胡亂華示意圖


西晉中後期,朝廷腐敗,國內發生八王之亂,加之當時連年天災,漢化匈奴人劉聰伺機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並殺太子司馬詮、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餘人,並挖掘陵墓和焚燬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後,北方五胡民族相繼建國,而原來的中原漢人尤其是西晉漢族衣冠仕族臣民紛紛南渡,晉朝統治者在南京(當時是建康)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何為衣冠?在古代衣冠就是文明的象徵,衣冠南渡意指中原文明的南遷。


這種文明不僅包括服飾,也包括語言。永嘉之亂後,中原人仕帶來了洛陽雅言,此後南京一帶吳語迅速衰微,於是結合著洛陽雅言和吳語的金陵雅音開始形成,南京也逐漸脫離了吳語。

為什麼南京說江淮官話,而蘇錫常講吳語?

隋文帝楊堅


南朝至隋時期,金陵雅音步入輝煌期,南朝宋、齊、梁、陳等政權相繼承襲了這一語言,並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極為推崇。此時的金陵雅音更接近於正統中華文化。隋朝統一中國後,隋文帝譴人編寫的官方韻書,就是融合當時洛陽、建康(南京)的讀音。唐朝至元時期,南京政治地位一降再降,影響力大不如以前,但幾經調整的金陵雅音仍為中國官方語言。


然而,金陵士音的重大改變卻發生在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先後徵譴20萬淮人定居南京,這個南京的本地語言帶來了另一股血液。後來,明政權又陸續從其他地方徵調或強制遷來大量人口,到永樂年間,居住在南京的40多萬居民中幾乎一半以上都是外地人。


為什麼南京說江淮官話,而蘇錫常講吳語?

吳語是最古老的語言之一


在這一過程中,由金陵雅音演化而來的南京話與部分江淮話逐步融合,明政權以融合之後的南京音為基礎音系確立標準國語,這就是通行中國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話。近代之後,歷經清中後期休整以及民國初年的復興,南京方言逐步形成了我們今日所聽到的南京話。


值得注意的是,語言的劃分界限是不十分明顯的,在江蘇江淮官話與吳語交界大體以長江為界,但並不完全磁依長江。不僅如此,我們說南京人都說江淮官話也不十分確切,比如南京下轄的高淳,溧水一部分地區,還是講吳語的。地方性語言本無優劣之分,語言演變的背後即是民族的融合的縮影,也是一本厚重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