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北宋滅亡,南宋可以守住半壁江山,而南明卻存在不了多久?

鬼馬歷史


1.北宋的滅亡是外敵入侵,屬於中道崩殂,它自己並沒有走到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末期,內部也穩定,民心所向,換句話說就是

氣數未盡,天命不絕。

而明朝的滅亡屬於壽終正寢,自己內部已經是不行了,走完了一個封建王朝正常的週期,土地兼併,腐敗,階級矛盾尖銳,國家機器已經運轉不了。借用李自成的話就是:“嗟而明朝,氣數已盡”,百姓已經不認同這個政權了,整個國家已經到了需要重新再洗牌的時候。

2.北宋合法正統權威的直系繼承人還在,而明朝直系正統繼承人全都毀在了崇禎自己手裡,所以明朝一亡,找不到任何直系正統皇子。這就像西漢末年,西漢正統都找不到了,一群姓劉的遠房親戚都覺得自己有繼承大統的權利,互相爭鬥。

假如崇禎送出來幾個正統皇子,也不會釀成這種結局。像南宋末年一樣,不管有幾個皇子,按長幼嫡庶一排,也更有說服力和號召力。不像南明宗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亂成一鍋粥。

3.北宋的敵人只有外部的女真人,而明朝的主要敵人卻有內部的農民起義軍和外部後金軍,兩者力量任何一個都絕不是南明搞的定的。

4.北宋的敵人女真人只是一個遊牧民族,還沒有建立穩定的國家機器,類似於半成品。而南明敵人是已經形成了穩定成熟的國家政體的後金,作戰經驗和治理國家的經驗豐富。


百勝軍節度使


題主也說了,南宋是守住了半壁江山,最起碼還有長江天險可以守。

蒙古族畢竟是草原上的馬上民族,對於水戰不是很擅長,所以一直打不過長江。

至於南明就太慘了。主力部隊盡失,只剩下幾個明朝遺老,苟延殘喘。

宋朝經歷了靖康之恥,兩個皇帝被擄走,可以說全國上下,都是團結一心,抵抗侵略的。

至於明朝,甚至連南明皇帝都不是正統的,明朝的皇帝也就是崇禎都上吊自殺啦,怎麼讓民眾反抗。

南宋的時候還出現了很多的民族英雄,抗金將領,蒙古的大汗都喪身在中國的釣魚城之下,純屬是機緣巧合。但是也因為蒙古大汗的去世,造成了蒙古內亂,給了南宋以喘息之機。漸漸組織起了有效的抵抗。

至於明朝則是出了幾個大漢奸,清朝的三藩之亂就是明朝的以吳三桂為首的三個大漢奸造成的。

說宋朝時出現的幾個造反派,像宋江都被招安了,用來抵抗方臘的起義軍,是以梁山好漢的性子,出現在抗擊少數民族的戰場上,也不足為奇。

至於明朝有才能的都被逼著造反,最後生生地被李自成將明朝給滅亡了,讓清朝撿了一個大便宜。甚至就是明朝的軍隊都被逼著造反,這樣的國家還想保留半壁江山,難啦!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這句話其實也指出了南明迅速滅亡的深層原因。

南明所面對的形勢比東晉、南宋都要好,首先,明朝在南京有一套現成的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但是南京在整個明朝一直是作為都城而存在的,明代實際上是“兩京制”,南京有六部尚書,所以,福王朱由崧一到南京,就有現成的機構可以立即投入運作。東晉的司馬睿、南宋的宋高宗要在渡過長江之後,重新建立行政機構。其次,在南宋之後,我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了,有所謂“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的說法。重建大明,急需賦稅和人才,南京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最後,明朝有強大的海軍,鄭芝龍父子率領的水師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但是,無論是明朝,還是南明均未能利用好水師,做到水陸配合。水師對於南明來說非常重要,水師可以封鎖長江,一旦控制了長江,清兵就無法渡江了。

(明代皇帝上朝時的情景)

南明內部,文官與文官不能配合,文臣與武將不能配合,官軍與農民軍不能配合,海軍與陸軍不能配合,藩王與藩王之間不能配合,尚未禦敵,已陷於瓦解,最深層的原因,仍然是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所以,“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第一:文官集團

有明一代,黨爭激烈,朋黨之禍源自丞相制度被廢,明代的內閣首輔無宰相之實,權力不固定,“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而且內閣的票擬,必須得到皇帝的授意,司禮監秉筆太監往往代皇帝批答,這就使得內閣之上還有宦官。

內閣首輔“其事既輕”,也使得整個文官集團沒有了一個“帶頭大哥”,互相看不起。

(萬曆皇帝畫像)

萬曆朝的黨爭,被帶到了南明,為什麼這麼說呢?明代萬曆年間與崇禎年間,年代其實相隔不遠,因為中間的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的時間都不是很長。萬曆朝發生的“國本之爭”,後續影響被帶到了南明,弘光帝是福王朱常洵的兒子,東林黨人當年為了維護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反對朱常洵即位,與萬曆皇帝僵持了很多年,萬曆皇帝無奈,最後只好封朱常洵為福王,封地在洛陽,按照明朝的祖制,藩王受封之後必須就藩,於是,朱常洵不得不離開京城,“國本案”暫告一段落,朱常洛的皇長子地位得到了維護,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擒獲,福王朱常洵死後,其子朱由崧繼位為福王,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再加上他的三個兒子下落不明,此時,明朝皇位的繼承人,按照祖制,應當是朱常洵的長子朱由崧,可是,當年東林黨人反對過朱由崧的父親,他們十分害怕朱由崧即位以後會報復東林黨人,東林黨人天天強調要遵循《皇明祖訓》,如今卻不支持朱由崧,違背了自己的初衷。

福王朱由崧最終在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的擁立下即位,於是,就造成了文官與武將之間的矛盾。南明還未在江南立足,已爆發內訌。

第二:孫可望與秦王

南明的軍隊主要有江北四鎮,還有駐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後期面臨一個更加有利的形勢是,李自成與張獻忠的部下都有歸順明朝之意,但是,南明小朝廷內部,文臣與文臣之間、武將與武將之間尚且不能聯合,怎麼能夠招撫李自成與張獻忠的部下呢?南明的皇帝與官員反而看不起農民軍,將農民軍看作是“賊”。實際上,明朝後期,農民軍的戰鬥力已經超過官軍了。

永曆小朝廷自身已風雨飄搖,但對於封孫可望為秦王一事,猶豫不決,致使孫可望非常失望,孫可望被逼走之後,投降了清朝,清朝立刻封其為義王,孫可望到了清朝,獻上了南明在雲貴地區的防禦圖,致使南明的虛實盡被清廷所知,清軍進入雲南和貴州,可以說是勢如破竹。

第三:海軍

明朝的海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鄭成功父子率領的水師實際上是明朝和南明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崇禎皇帝在位之時,並未能夠有效利用水師,做到水陸配合。到了南明,更沒有想到要利用水師。對於南明來說,水師非常的重要,江南的地理環境,本身就利於水戰,有鄱陽湖、洞庭湖和長江。利用江南地區的有利地形,充分發揮水師的作用,就可以構建一套防禦體系,水師一旦封鎖了長江、洞庭湖和鄱陽湖,清兵就很難渡江了,南宋之所以能夠抵禦元朝騎兵很多年,就是充分發揮了水師的作用。

鄭芝龍雖然有私心,以擁立唐王之名,爭權奪利,但是,鄭成功是一心想要北伐的,然而,鄭成功的水師依然沒有與李定國的陸軍做到很好的配合。

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國與鄭成功本欲會師廣東,直抵長江,如果明軍得以會師,那麼,南明後期最重要的兩支武裝力量就能夠得到重整,復興大明,指日可待,可是,鄭成功並未按照約定會師,使得李定國大失所望。

南明文官集團內部爆發內訌,文臣與文臣不能合作,陸軍與水師不能合作,藩王與藩王之間為爭正統而互相攻訐,究其原因,就是:“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明代科舉考試的殿試)

清朝同樣沒有宰相,那為什麼清朝能夠打敗明朝呢?雖然說清承明制,但是,清朝並沒有完全複製明朝的制度,清朝沒有司禮監秉筆太監,清朝皇帝親自批答奏章,相當於皇帝擔任了宰相之職,順治年幼即位,但是有攝政王多爾袞,康熙年幼即位,有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攝政王與輔政大臣不是來自文官集團,攝政王是宗室,輔政大臣是勳貴集團。到了晚清時期,李鴻章雖然也是來自於文官集團,但是,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此時進入中樞權力機構的大員,基本上都已經掌握實權了,李鴻章甚至掌握了部分兵權。清初鑑於明亡的教訓,對明朝的制度還是有所改進的。


騰飛說史


北宋和明都是被一個叫金的國家給滅掉的,那麼為何北宋滅亡後,保住了半壁江山,建立了南宋。而明朝滅亡後,南明確支持不了多久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我們應該這樣來看待。

北宋雖然滅亡了,皇帝和皇室成員基本上被金軍一網打盡。但是,畢竟皇室成員裡還逃出去了一個皇子,而且這個皇子還是成年人,他就是康王趙構。趙構是南宋的第一個國君。

趙構建立南宋之後,開始在長江以南,建立都城,抗拒金國。當然這時候的皇帝趙構主要是負責跑路。

真正替趙構抵擋金軍的是朝中個地方的官員,和普通的地方豪傑。

就僅僅一箇中原的河南地區,就消耗了金國的很多士兵。更何況這時候的南宋還有很多名將,岳飛、韓世忠、吳階兄弟、劉琦、王俊......。

這些人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

若是金軍想要滅掉南宋,就必須要達到長江以南,這個也是金軍明白的。

提到金國最為著名的將軍,可能就要數金兀朮了吧。

金兀朮帶領著他的部隊,確實是達到了長江邊上,但是,金兀朮因為在這裡,遇到了大將韓世忠,差點把性命給丟在了這了。

當時金兀朮帶領著十萬金軍在長江沿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這時候的韓世忠正向他靠近,還差一點抓住他。

金兀朮死裡逃生後,意識到了危險。他帶領的十萬大軍,被韓世忠的八千人趕到了黃天蕩。金兀朮龜縮在黃天蕩不敢出來。

大家是不是有個疑問,為什麼金兀朮十萬大軍,竟然打不過韓世忠的八千人呢?

要知道此刻是在長江,打的是水戰,金兀朮被堵在了長江的岸邊,他想北上,就必須要過長江,可是,長江上有善水戰的韓世忠軍隊,他們過不去。

金兀朮大軍的短板就在於他們不善水戰。讓他們騎在馬上,他們無所不能,但是,讓他們上船,他們就只會上吐下瀉。沒辦法因為頭一次坐船,暈船呀。

這時候的金兀朮嚇得要死,趕緊給韓世忠求和。只要韓世忠能放他一條生路,他就把所有的寶貝全部給韓世忠。

韓世忠當然不答應了,金兀朮本來以為這次自己要死在長江邊上了,但是,最後他還是逃脫了。因為他們出重金找了一個當地人,當地人給他們引薦了一條小路,他們就偷偷的離開了。

自此之後,金兀朮再也不敢來這裡和韓世忠,決一死戰了。

可以說這也是金兀朮最後一次的江南之行了。

因為長江邊上有韓世忠,金軍過不了長江,所以就滅不了南宋。這時候金軍想從陝西通過四川,然後順長江而下,滅掉南宋。

沒想到的是,他們連山西都過不了,這裡有名將吳階。吳階是個智勇雙全的將領,每次和金軍交戰,都是把金軍打的人仰馬翻,根本前進不了一步。

在山西這個地方,兩軍打了幾年,都是毫無進展,只好相持下來。所以,金軍滅南宋的計劃,也就成了泡影。

還有中原的岳飛,更是他們逾越不過的一條鴻溝。

總之,金軍滅不了南宋是因為南宋有名將在,還有百姓的支持。

在看明朝就不一樣了,當然明朝面對的是後金,後金相對來說,沒有當時攻打南宋的前金強悍,但是,他們後金有一個前金沒有的好處。

這個好處就是明朝的將領很多投降了他們,並且給他們引路來滅大明。

這個通敵賣國對於大明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吳三桂,耿忠明.......。

在一個對於大明來說致命的問題就是,當時國內還有很多起義軍,比如說李自成......。

明朝可以說是亡在了自己人的手裡,金國的入侵僅僅是一個外因而已。

還有那時候南明的皇帝,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陸秀夫揹著他逃到了崖山,然後跳江殉國了。至此,整個大明王朝終結了。

南明之所以亡,是亡在了內憂外患之中。


史學達人


北宋滅亡後,由趙構建立的南宋政權(1127年—1279年)在歷史存在了152年,而明朝滅亡後,由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1644年—1683年)僅存在了短暫的39年便宣告結束,為什麼當時的南明政權不能像南宋那樣守住這半壁江山呢?下面我來和大家說說這其中的原因。

外部因素

首先我們來看看南宋時期的地圖。

北宋當時被金國所滅,趙構逃往南方建立南宋政權,此時的金國也曾多次進攻南宋,想一舉吞併,但此時的金國卻不具備這個實力!其一,金國對剛佔領的漢地統治不穩固,民間常有抗金的武裝力量;其二,金國剛崛起,本來內部就有不同的派系,1135年金太宗去世,他的孫子完顏亶繼位(金國第三代君主),此時金國內部的派系鬥爭便更加激烈,內政不穩,當時對南宋的態度分為主和和主戰兩派,後來以和為主。也因此給了南宋喘息之機,使南宋得以偏安一隅。

反觀南明當時的情況,這裡我們先看一下南明初期的地圖


首先我們得明確一個問題,明朝不是後金(清)所滅,而是亡於農民起義軍,也就是後來建立大順政權的李自成所領導的起義軍,南明政權後來被清所滅。1645年的局面如下圖

到1645年,此時南明的主要大敵便是清,為什麼南明抵擋不住清軍的進攻呢?這裡我先說說清國的優勢,其一,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清軍軍事力量強大,先後滅了大順,大西兩個政權,其二,內部相比當年的金國來說,更加穩定,沒出現大的內部矛盾。其三,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1637年,降服李氏朝鮮。後方較為穩定。其四,清軍攻勢迅猛,沒給南明喘息之機,所以清軍一直南下進攻,最終覆滅南明。

內部因素

南明之所以迅速滅亡,與當時複雜的內部環境也是分不開的。首先南宋之所以能守住江山,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其一,趙構上位,名正言順,他是宋徽宗之子,得到當時官員,百姓的認可。其二,北宋亡於金國,當時人民同仇敵愾,一致對外。而南明則大不相同,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南明,南明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政權,內部有多個政權並立,而且都稱不上是很正統的政權。最初是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權,不到一年就被清廷消滅,後來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建立起隆武政權,但也維持了不到一年。為什麼都滅亡得如此之快呢?其一,朱由崧,朱聿鍵上位,威望不夠,得不大廣大人民的支持。其二,當時的社會綜合實力實在太差,明末人民生活本來就很窘迫,所以才引發農民起義,加之多年的戰亂,生產一直遭到破壞,得不到發展。

隆武政權之後,便出現了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並立的局面,1646年十一月初二日,朱聿鐭在廣州建立的紹武政權,半月後,朱由榔於肇慶稱帝,建立永立政權。本來就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了,還不團結,更是分成了兩個政權,外患未除,為了爭奪帝統,兩個政權竟然相互火併,兵戎相見,所以豈有不亡之理!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便乘勢攻克廣州,紹武政權覆滅。此時,南方大半江山已落入清廷之手。

到1662年1月,吳三桂殺害永曆帝,明朝皇統徹底滅亡。這時只剩下鄭成功在臺灣所建立的鄭氏政權了,史稱明鄭時期,鄭氏以大明延平王、招討大將軍的身分號召恢復明朝,但已無力迴天。到1683年降清,南明時期徹底宣告結束。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看法,肯定還有不足之處,希望大家指教補充,一起來探尋歷史的真相!


靈魂的感觸


我是小小,專業解讀不一樣的歷史。一個王朝的滅亡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內憂,第二就是外患。今天就來講講為什麼北宋滅亡後南宋宋能堅持很久,為什麼南明很快滅亡?我們先來做一個對比就可以知道原因。

滅亡原因和政權上的對比

1.北宋的是由金人滅亡的,當時的北宋末年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明朝末年外有後金,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大明王朝是由李自成農民軍推翻的。

2.北宋滅亡後,南遷的抗金派和投降派一致擁戴唯一一位逃出來的皇族康王趙構為皇帝,南宋政權初期統治集團內部較為穩定,而且趙構是真正握有實權的皇帝;反觀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後,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權內部派系爭權奪利,黨派之爭非常嚴重,而且南明先後建立的五個政權:弘光政權、魯王政權、紹武政權、 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等均是由明末非常有實力的武將扶植的,南明政權的皇帝只是名義上的君主,沒有多大的實權。



3.凝聚力:南宋建立初期,南宋臣民大部分都十分痛恨金人,可謂是萬眾一心;反觀當年大明王朝存亡之際,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大部分都巴不得李自成快點攻破北京,連民心都喪失了的明朝不滅亡才怪。

軍事上

南宋建立初期,金人再一次向南宋發動戰爭,但是由於遭到南宋朝廷的頑強抵抗,金人不僅沒有佔到任何便宜,反而在黃天蕩一戰中金人的十萬大軍被八千宋軍重重包圍。;反觀南明政權在數次的對清軍的戰爭中都是敗多勝少。

南宋時期有非常多的名將,例如岳飛、韓世忠、劉琦、張浚等,他們都是一心為國的,正是有他們的存在,南宋在初期才能抵抗金人的數次侵犯。反觀南明時期的武將,只有李定國是堅定反清的,其它有能力的將領大都投降滿清,李定國一人難以支撐大局。



(南明著名抗清將領李定國)

經濟上

縱觀整個宋朝,經濟發達程度是歷代王朝之最,十分富裕,而且無論是北宋還是後來的南宋,國庫存銀的數量都是數千萬兩、打起仗來根本不缺錢;反觀明朝末年,國家經濟已經崩潰,國庫僅有十七萬兩白銀,連軍餉都發不起,士兵肯買命才怪。

最後總結:綜合以上所述南明朝廷之所以不能像南宋那樣偏安一隅一百多年,主要有三點:1.政權內部派系爭鬥十分激烈,君弱臣強,政令不統一;2.失去民心的政權不能長存;3.國家經濟崩潰。


小行讀史


用現在的話來說,原因就是崇禎死後,大明沒有一個穩固的領導核心。

對於金國來說,北宋的滅亡是個意外,金國的本來目的只是滅遼,但後來金人看到遼國敗軍都能擊敗宋軍,於是南下滅北宋。

對於清朝來說,明朝的滅亡也是個意外,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自殺,與清朝打了數十年的大明突然沒了,於是隨吳三桂擊敗李自成,正式入關。

可是,北宋亡後,宋朝還有趙構這一領導核心,還有“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浚、劉光世,最終已殺岳飛為代價保住了半壁江山。

反觀大明,雖然清朝入關後還有半壁江山,但始終沒有一個領導核心,被追殺過程中政權更迭是大忌。

此外,史可法、何騰蛟等志大才疏,氣節可佳而能力不足,當大明最後的保護神晉王李定國出現時,為時已晚。

假使鄭成功不一味的自保,能與李定國聯手,中興大明保住半壁江山也並非完全不可能。

然而,公元1662年,李定國和鄭成功在同一年去世,這一年永曆帝被吳三桂殺死於昆明,大明徹底亡了。







心向青山


用《瘋狂的石頭》中一段對話開始本題的解答。

“兼併”與“合作”

首先從外部勢力上比較,滅北宋的金國和滅南明的清軍,他們在針對中原政權的方針上採用截然不同的方式——金國是“單純的掠奪”;清軍則是“野心的合作”。

金國在看待中原政權上仍舊保持一種“漁獵遊牧”的習性。他們認為中原大地就是一個能產生人口、財富、資源的沃土,他們所要做的,就是搶奪對這片土地的控制權,然後像牧民一樣對這塊土地上的資源進行獲取。因此在他們的認知裡,消滅這塊土地的“所屬人”是最終目的。只要消滅了統治核心,就能享有這塊土地的資源——這也是為何要把徽欽二帝連同皇室的宗親血脈全部打包帶走的原因。

後金(清)則完全不同。從最開始努爾哈赤建立大金政權後就開始沿襲中原大明的行政方式,學習建立中央、六部等職能機構;而在草原部落傳統方面,創造性地設立了旗制(八旗制度),這在統一鞏固女真部落、蒙古各部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到之後的皇太極上臺建立大清,則將漢族政權統治方式提升為正式系統,八旗制也開始向漢人開放。

因此,北宋和南明儘管在表面上都是面對北方外族勢力南下入侵,但本質上卻截然不同:一個是帶有排斥性的兼併,而另個則是帶有融入性的合作。

清朝滿人同漢人最明顯的合作就是增設了“漢八旗制”。

漢八旗說直白一點,就是展示給漢人的一個“創業平臺”。

投靠清軍的漢人,只要能立下汗馬功勞,就可享有同滿清八旗、蒙古八旗幾乎同等的級別與待遇。比方說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佟國維,佟氏家族。可是“滿清八大姓之一”,佟國維的胞姐孝康章皇后就是康熙帝的生母,按輩分康熙得叫佟國維一聲舅舅,但佟家就是標準的漢人,只因祖上佟家投靠了滿清,也因家族豐盈被編入漢八旗。

清朝的政策本質上是將中原政權同中原百姓分割對待,明確自己的目標並不是中原百姓而是大明統治階級。這在明末災害頻發,朝廷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的時期,確實是一種高明的手段。還有比方說,金國南下受到了南宋在長江流域的有效阻擊,一個原因是在水網密佈的江浙湖地區不能施展大規模的騎兵進攻;但清軍就沒有遇到這麼的麻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擔任進攻的清軍其實是由漢人組成的漢八旗兵,在相當一部分的戰場上是漢人步兵在對戰。

內耗作死

說完外部的不同,再回到內部的問題。

南宋之所以能在長江以南地區站穩腳跟,也是出於自身的“簡單純粹”。

當初金國是將趙皇室幾乎所有的親系脈絡打包帶回了白山黑水,一個不留連根拔起。但宋徽宗的兒子康王趙構正好受命去了南邊犒勞軍士,很幸運地躲過一劫。回過頭來一看,只剩下康王趙構這唯一一支即正統也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因此在南京建立政權後便能迅速組織起崩散的朝廷,短期內就能將各方力量抱團握拳在長江以南能得以自保。再加上宋金兩國不僅是政權矛盾也帶有民族矛盾,因此抗金能上升到最高意志,南宋因此而能延續。

相比於南宋,南明太過“複雜糾結”:

(1)繼承人存在合法性問題

當初崇禎吊死煤山後,三個兒子下落不明,這為以後南明政權的穩固埋下了隱患。

首先是福王朱由崧(崇禎的親堂兄,朱常洵之子)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權。這時候討人厭的東林黨人又站出來,因為朱常洵是當初萬曆朝“爭國本”事件的當事人,現在朱由崧繼皇帝位,不是饒了個大圈又回來了嘛,所以東林黨極力反對福王登基。

很無奈,弘光政權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居然是閹黨和東林黨出來吵架、翻舊賬、扯皮,繼續窩裡鬥,有了這一層障礙弘光政權自然不能齊心。名將史可法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加上錯誤的“聯虜抗寇”政策,讓南下的清軍圍攻揚州之時,弘光朝一時“降兵如潮,降將如毛”,最後落得孤守揚州,城破殉國的結局。

這時突然又來了個“北來太子案”,弘光的合法性瞬間動盪。左良玉不顧清軍南下居然進攻南京要去“勤王”(背腰捅來的刀子最致命),朝廷眼見不好調集北邊的軍隊向西抵禦左良玉,但卻給清軍敞開了南下的大門,一舉便將南京打下,弘光政權覆滅。

(左良玉絕對的豬隊友)

(2)看不清時局頻頻出錯

弘光政權居然持“聯虜抗寇”的政策——把野心勃勃的滿清政權當成“驅除流寇”的“仁義之師”對待。

當初清豫親王多鐸率軍與大順軍展開潼關戰役時,弘光朝廷“坐山觀虎鬥”,江西總督袁繼鹹上疏說:“闖為虜敗,雖可喜,實可懼。虜未及謀我者闖在耳。闖滅,非江南誰事?

想聯合清軍抵禦大順農民軍,這本就是一廂情願,清軍從來沒有要聯合南明的意向,而且攻打南明絲毫不拖泥帶水,志在將大順、南明全部驅除。

弘光政權看不清滿清意圖吃了虧,而後的隆武政權改“聯虜”為“御虜”。儘管在政策上扭轉了局勢,但在東南一隅勢單力薄,一年時間內便被清軍攻陷覆亡。

再之後的永曆政權,在政策上進一步升級改“聯虜抗寇”為“聯寇抗虜”(當時張獻忠部被清軍攻陷覆亡,其最厲害的兩個養子孫可望,李定國先後歸順南明),在幾場關鍵戰役中取勝,很有能站穩腳跟的趨勢,但就在這時,又是內部出現了問題:孫可望因與李定國有矛盾而投降滿清。也因孫可望的投降,清軍掌握了南明的虛實,吳三桂協同清軍進攻雲南,永曆帝被迫逃入緬甸,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滅亡。

總結

南明政權之所以堅持不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仍舊延續了明晚期的朝廷腐敗、黨爭內耗;在這樣的朝局氛圍下很難做出客觀理智正確的判斷,導致在聯衡農民軍建立抗清統一戰線的問題上猶豫不決,頻頻出錯;也因內耗爭鬥導致了將相不和,戰不同心,兵敗如山倒。

本質上講:

宋朝敗在了敵人的刀口下;

明朝敗在了自己人的相互捅刀。


少荃經史屋


與南宋極為相似的南明政權,建立之初,何嘗不想中興,不想延續統治?但是它天折了,為什麼?弘光帝在南京即位,一開始也向滿清求和,也表示願刻地(割關外地),歲幣(歲幣10萬)。這樣做的結果和南宋初一樣,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前提下,敵方是不可能同意的。

此時,南宋有另外幾手為中興而努力的措施,南明就沒有了。當時兩大支農民起義軍中,張獻忠部實力頗強,李自成軍雖已被清軍打垮,但餘部還有一定實力,南明對之不作區別對待,一概視作仇敵,甚至對可以聯合的明將左良玉部,也不能妥善處理,反而發生內戰。

直到後來在西南一角永曆政權建立,才考慮聯合義軍,為時已經太晚了。南明朝廷初建時,有四總兵支持,實力要比南宋初略強。但對手更強,滿清早就懂得拉攏漢族官員,利用吳三桂這支精兵,帶它打天下,不過,他們之間是既有互相利用、又有互相矛盾的一面,按說可以做一些分化瓦解工作的,但是沒有人去做。

南宋五大屯駐大軍互相間雖有矛盾,但朝廷還能控制,沒有發生內戰多少還能作一些配合。而南明無力掌控武臣,四總兵之中頗具實力的總兵高傑被另一總兵殺死。


南宋朝廷內部雖時有各種不同意見,但總的說來,國家機器還在正常運轉,北宋晚期那種貪汙腐敗之風有所遏止,甚至能以減少官員俸祿的辦法,保證軍隊的供應。


而南明朝廷馬士英、阮大鋮等人只忙於爭權奪利,醉心於腐敗享樂,不考慮如何去中興,一群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在朝廷,軍隊不能及時得到糧餉。


宋高宗在最艱難時刻,尚有人出主意,下海避難,躲過一劫。弘光帝連這一點甜頭都沒有嚐到,南京淪陷後,既然往蕪湖逃跑,一下子就被清軍抓住,成了階下囚。

從上面簡單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南宋政權的多項中興舉措,在南明政權身上找不見,南明政權只存在一年就天折,而南宋政權存在了一百幾十年之久,甚至還能看到對手(金)亡在自己之前。對比之下,南宋朝廷不比南明朝廷高明得多嗎?


鄜延路節度使李


因為北宋的滅亡是軍事上的實力不敵!

徽欽二帝被金國俘虜 標誌著北宋滅亡!但都城雖失 皇帝被俘 ,可大宋的 各地軍隊 朝廷官員 普通百姓還是依然擁護趙家皇帝! 最要緊的是 天下讀書人仍然奉大宋為正朔!

而且當時滅亡北宋的金國 屬於北方少數民族 ,北人善騎馬,南人善使舟!能騎善射的金國勇士 遇到大江大河卻是無能為力!

所以 北宋打不過金朝 但有長江天險的南宋卻可以偏安一隅!

而 南明跟南宋相比差距要大的多!!

第一

明朝在被滿清所滅之前 已經被農民起義折騰的千瘡百孔 民不聊生 所以當時南明並不得民心

第二 軍心渙散

南明小朝廷眾多 卻都是兵微將寡 幾無立身之地 ,便是如此 都不懂聯合各自為政,甚至還想互相吞併! !康熙皇帝曾寫過一首詩讚揚鄭成功,其中對南明的滅亡卻是有一個側面而又準確的描寫!

四鎮多異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第三

大清滅亡明朝 用的大多卻是明朝的軍隊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而正因為如此

南宋用來抵擋金國的無上利器 長江天險!

南明用來抵抗同樣是女真人的大清 卻是毫無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