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中国气象局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人将惊蛰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我国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春种时节。

惊蛰是一个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变暖的天气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动物,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

惊蛰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自小寒至谷雨的八个节气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人们还利用这一物候特点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中国气象局

惊蛰前后,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北京初雷日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这一时节,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此时气温回升很快,但波动大。南方地区当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时,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时节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这一时节的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旱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

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一时段的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提高树苗成活率。

惊蛰的主要习俗有祭白虎、驱虫、炒豆、吃梨等。

祭白虎主要在广东一带。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既可怕又可敬的动物。蛰伏的动物被春雷惊醒后开始觅食,白虎会从山中出来,为了保一年平安,就要在惊蛰这天祭白虎。

驱虫。春雷惊醒了害虫,每到惊蛰,农户就要拿着扫帚到田间举行扫虫仪式;同时还要手持清香、艾草,熏家里的每个角落,希望能够驱走蛇、虫、蚊、鼠等。

金豆开花。春节过后农村很快就进入春耕春种季节,要对种子发芽率进行鉴定。把上一年留作种子的玉米、大豆弄一点放到锅里炒。遭虫蛀或者受潮变质的种子不会炸裂,农民以此来判定种子发芽率,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炒熟的玉米豆子就做零食。

惊蛰还有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梨子的吃法很多,可以生吃、可以蒸、可以榨汁,如果咳嗽厉害,还可以用冰糖蒸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