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拜了這麼久的佛,你知道“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嗎?別再混淆了

我國一直提倡“宗教信仰自由”,佛教在幾千年的傳播中已經進入不少人的生活中。作為一個佛教大國,很多農村都有寺廟的出現,村民們定期來這裡禮佛。

生活中遇到什麼煩心事,大家也會和“佛”對話,將自己的不快說出來。家裡遇到了什麼災難,大家也會來到寺廟祈福,希望能快點度過磨難,反思為什麼會有挫折的出現,是不是自己的原因。

拜了這麼久的佛,你知道“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嗎?別再混淆了

在每個城市裡,寺廟都是人流量非常多的地方,在外出旅遊時,大家也會去往寺廟拜訪參觀,感受其中的濃厚佛文化,即便不是信徒,大家還是願意前來,可以讓內心的煩惱排空。

我們總會不經意的將“寺廟”掛在嘴邊,其實這兩個字可是大有說頭,早在漢代佛教傳入之前,“寺”就已經出現了。

那麼,拜了這麼久的佛,你知道“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嗎?別再混淆了。

“寺”最初是國王的行政機構,到了秦代後,它又演變成了官員日常辦公的地點。比如說大家熟知的“大理寺”其實就是公務員上班的地方。

拜了這麼久的佛,你知道“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嗎?別再混淆了

到了漢朝時,“寺”是隸屬於皇帝下的行政機構,其首長被稱之為卿。如果是接待外賓、負責外交的話,那這一機構就被稱之為鴻臚寺,和今天所熟知的外交部職務相同,卿也就是今天的外交部長。

在接待印度的佛使者時,當時的卿認為佛法助人向善,可以在民眾之間傳播,提議讓使者住在寺內。

可這也不行,鴻臚寺每天都要接待異國的使者,久居其中也不是辦法,因此才增加了一個寺,也就是佛寺。首批來到中國的印度僧人居住在中國後,從此不再離開,這個寺就是大家熟知的“白馬寺”!

拜了這麼久的佛,你知道“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嗎?別再混淆了

如此一來,佛寺也變成了皇帝的直屬機構,僧人也成為公務員,他們負責傳遞佛經、引人修行。

廟的出現時間更為久遠,比寺還要長,它是緬懷先祖的地方。供奉三皇五帝的稱之為“祖廟”,皇帝追念先祖的為“太廟”,平民所祭祀的為“祠堂”,如果是供奉鬼神就直接稱為“廟”。

漢朝後,廟成為了祭拜神靈、聖賢的地方,比如說城隍廟、土地廟等。再到了後來,那些優秀的人也被人悼念,比如說“岳廟”、“關帝廟”等。

拜了這麼久的佛,你知道“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嗎?別再混淆了

其實寺和廟在很長時間都沒有必然的聯繫,它們之所以會連在一起,還在於百姓們口口相傳時的口誤,將其叫成了“寺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