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祠堂,又稱公廳,祖祠,潮汕城鄉,幾乎處處都有。祠堂既是潮人宗族結構的標誌和施行宗規族法的法地,又是族人祭祀祖先,商議本族大事,聚集活動的公眾場所,也有的祠堂有時也作為辦學育人之用,其意境深邃,韻味悠長。或追思先祖賢宗,或歌詠後昆俊彥;或頌先哲彪炳勳名,文功武緯;或祝福後起之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抑或追根溯源,描述先人由北向南遷徙的履痕;乃至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脈絡、走向。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祠堂裡的楹聯成了昭示先賢美德、思想境界以及他們在歷史上的豐功偉績,傳遞宗族思想及行為規範,鞭策後人奮進向上的最好表現手法,宗祠聯是宗祠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宗祠楹聯中,幾乎所有的宗族祠堂都有追本溯源、不忘故土祖根的尋根聯,這在強化宗族意識,增強認同感和凝聚力中作用很大。


潮汕祠堂的對聯有兩大特色:

第一個特色就是以本族的姓氏源流、發祥望郡為題材,絕大多數潮汕姓氏的族譜都有這樣一個相同的記載,本族先祖原籍,

第二個特色就是以本族先祖的功名、宦績創作出來的,追本溯源,是人類的本性;而尊祖敬宗、頌揚祖德乃是每一個子孫的傳統美德。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改朝換代,名人輩出,而每一個姓氏都有自己獨立的發展歷史和不同的文化內涵,它所湧現、發生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事件都作為一種榮耀載入他們的姓族文化,使後代子孫難以忘懷而世代頌揚。

改革開放以來,潮汕祠堂文化再一次興起,一大批名祠、古祠獲得整修重修,眾多新建祠堂爭相輝映,各地以祠堂為載體的各類祭祀、民俗、聯誼活動終年不息。但長期以來,與潮汕祠堂相關的各項建設、管理,主要由各家各族自行組織,政府部門少有介入,這不利於有效引導祠堂各類活動的方向,不利於挖掘保護提升祠堂文化。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外砂謝氏宗祠

位於汕頭市龍湖區外砂鎮的謝氏公祠,為汕頭市第文物保護單位。宗祠正門的對聯“寶樹家聲遠,烏衣世澤長”。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叢熙公祠

位於廣東潮州市潮安縣彩塘鎮的叢熙公祠,是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清代旅居馬來西亞柔佛州的華僑陳旭年營建的大型民居群落“資政第”的中心,始建於1870年(清同治九年),竣工於1884年(清光緒九年),整個工程歷時十四年,耗資二十六萬銀元。該祠以其高超石雕藝術馳名,其鑲嵌於門樓石壁之上的四幅石雕士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堪稱石雕一絕。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汕頭澄海蓮上永新村餘氏家廟

澄海區蓮上鎮永新村的“名賢餘氏家廟”,為汕頭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建於明萬曆年間,集歷史文化與古今珍品於一身。因歷史原因,餘氏家廟的山門和走廊木雕和牆體下端壁畫慘遭損壞。近幾年,餘氏族人對該祠堂進行修繕,重煥光彩。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祠堂,源遠流長,規模龐大建造精湛,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對海內外潮汕人群體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十分深遠,是全球數千萬潮人“記得住鄉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至今在潮汕地區基層社會文明治理中依然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在全球社會文化體系中,也是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潮汕林氏祠堂

潮汕林姓為商代王子比干之後,開閩林氏第十六代始祖林披的九個兒子都考中進士,且都擔任州刺史(又稱州牧)。入潮林氏除了出文狀元林大欽和武狀元林德鐮之外,還有文進士50人和武進士10人,可謂是人才濟濟,名賢輩出,潮汕林氏祠堂所貼的“本出三仁王子裔;宗承九牧大夫家。”、“九龍衍派家聲遠;十德流芳世澤長”。“唐宋元明十八狀元三宰相;詩書禮樂八百進士五封侯。”“北伐上書權貴猶驚名士筆;南歸讀易文明常系老臣心。”等就是林氏先祖的這一史實。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張氏祠堂

潮汕張氏的祠堂對聯:“古瀛州今粵地書香兩省本支榮;唐正將宋鄉賢名著異代世系遠”。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五房村下角處的世傑公廳祠堂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汕頭潮陽耀明書院

近幾年,由汕頭潮陽當地企業家斥資5000萬元新建的祠堂“耀明書院”,成為非遺項目笛套音樂的傳承基地,也是金漆木雕等潮汕工藝美術及傳統民間藝術的展示窗口。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揭陽五蔡新圍村邢氏宗祠

揭陽五蔡新圍村邢氏宗祠正門的對聯“大夫門第;宰相家風。”等等都屬於歌頌本族先賢功績的對聯。

潮汕祠堂楹聯與潮汕民俗文化

潮州潮安區沙溪鎮陳氏宗祠

這些對聯是對祖德功業的頌揚,表達了對先祖的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