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舌診第二篇——望舌苔

舌苔,是附著於舌面上一層苔狀物,由胃氣所化生。所謂“胃氣”是指脾健運化,胃主受納(即認為是人體消化機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則舌上可現一層薄潤的舌苔。機體在疾病病理變化過程中,陰陽的盛衰,氣血的調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變化中,察舌苔的變化,即可知臟腑盛衰(內臟器官病變)、病邪兇吉進退(疾病嚴重程度)。

望苔色:

即觀察舌苔的顏色。一般舌苔有 白黃灰黑 四種顏色變化。

1.白苔:主表證寒證

苔薄白而潤,多屬風寒表證;

苔薄白而舌質偏紅,是風熱表證;

苔白膩,多為痰濁內停或食積。

苔白如積粉,為暑溼穢濁之邪內蘊。

舌診第二篇——望舌苔

2:黃苔:主裡證、熱證。

淡黃熱輕,深黃熱重,焦黃為熱結。

外感病,苔由白轉黃,為表邪入裡化熱的徵象。

苔薄淡黃,也常見於外感風熱表證或風寒化熱。

若舌淡胖嫩,苔黃滑潤者,多是陽虛水溼不化。

舌診第二篇——望舌苔

3:灰苔:灰即淺黑色。主裡熱證,寒溼證

灰苔可由白苔轉化而來,也可與黃苔同時並見

苔灰而幹,多屬熱病傷津

苔灰而潤,見於痰飲內停,或為寒溼內阻。

4:黑苔:

黑苔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黃苔發展而來,常見於疾病嚴重階段。

主裡證,或為熱極,或為寒盛。

若苔黑而燥裂,甚則生芒刺,多為熱極津枯。

若苔黑而滑潤,多屬寒盛陽衰。

舌診第二篇——望舌苔

望苔質

主要觀察舌苔的厚薄,潤燥,腐膩,剝脫等變化。

厚薄:

苔質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即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體的為“薄苔”,不能見到舌體則為“厚苔”。厚薄可測邪氣之深淺。

舌苔由薄變厚 為病情加重

舌苔由厚變薄 為病情減輕

但舌若無苔 而逐漸有苔 為胃氣恢復

若舌有苔,而突然無苔,為胃氣大傷。

潤燥:

舌苔潤燥是人體津液的盈虧和輸布功能的反應。

舌面潤澤,是乾溼適中的正常舌象。

若水分過多,捫之溼而滑利,甚者伸舌涎流欲滴,此為“滑苔”。

舌苔潤澤說明津液未傷

滑苔多為 陽虛溼盛

望之乾枯,捫之無津,此為“燥苔”。

燥苔多為熱盛傷津

舌苔由潤轉燥,表示熱勢加重,病情進展

舌苔由燥轉潤,表示熱邪漸退,津液漸復,病情好轉。

舌診第二篇——望舌苔

腐膩:

舌苔腐膩反應中焦溼濁及胃氣的盛衰情況

苔質顆粒疏鬆,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揩之可去,稱為“腐苔”

腐苔多因陽熱有餘,蒸騰胃中腐濁邪氣上升而成,多見於食積痰濁為患,也見於內癰和溼熱口糜。

苔質顆粒細膩緻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脫,上面罩一層油膩狀粘液,稱為“膩苔”。膩苔屬陽氣被遏,多見於痰溼或食積。

舌診第二篇——望舌苔

剝脫苔:

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潔如鏡,稱為“光剝舌”,即前述之光滑舌,又叫鏡面舌。

若舌苔剝落不全,剝脫處光滑無苔,餘處斑斑駁駁地殘存舌苔,界限明顯,稱為“花剝苔”。( 若不規則地大片脫落,邊緣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圖,又稱“地圖舌”)---------多見於胃之氣陰兩傷

另外小兒食積,消化不良或缺鋅也可顯示花剝苔

附:望舌下絡脈

將舌尖翹起,舌底脈絡隱約可見;舌繫帶兩側,當金津、玉液穴處,隱隱可見兩條較粗的青紫色脈絡。正常情況下,脈絡不粗,也無分枝和瘀點。

若舌下有許多青紫或紫黑色小皰,多屬肝鬱失疏,瘀血阻絡;

若舌下絡脈青紫且粗張,其意義與青紫舌相似,或為痰熱內阻,或為寒凝血瘀。

總之,舌底絡脈青紫曲張是氣滯血瘀所致。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