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文物有故事」一代中山人的斑斕回憶:中山縣工人文化宮舊樓

潛心畫棟亦雕樑,恍如隔世散古香。在中山,論歷經歲月的蹉跎卻不失驚豔的傳統建築,位於石岐區孫文西路44號的

工人文化宮舊址當之無愧。工人文化宮舊址樓高兩層,由6根紅色水磨圓柱貫穿至樓頂,敞廳式的門樓,繪著青綠彩畫的闌額,雕有花枝草蔓的雀替,裝有白玉頂燈和懸掛大紅燈籠的走廊,整體散發著中式古典美。雖已年過花甲、飽經風霜,仍傲然挺拔,矗立在這條充滿南洋氣息的文化老街上。

「文物有故事」一代中山人的斑斕回憶:中山縣工人文化宮舊樓

位於石岐孫文西路44號的工人文化宮舊址(中山市檔案館藏)

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

20世紀50年代,石岐市委、市政府為豐富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1953年決定撥款修建工人文化宮。當時除廣州外,省內其他縣市尚未有專門為工人娛樂活動而建的場館。因此興建工人文化宮成為牽動全市人心的大事。當時政府預算有限,請不起大量工人,但意想不到的是,建築工人願意只收一半的工資,其他工人則自願用業餘時間自帶工具一起幫忙,甚至有工程師主動義務參與工人文化宮的設計。大家發揚工人階級當家做主的精神,僅用一年時間,建成廣東省首個縣市級工人文化宮。

志願者精神”從最初的建設延續到後期的服務,一聲號召,八方響應,眾多志願者把工人文化宮視若工人之家,義務當起了管理者,自覺愛護裡面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在那個大幹社會主義熱情高漲的年代,工人們的志願者式奉獻精神不僅僅體現在工人文化宮建設,市內的人工湖(今逸仙湖)、長江水庫等工程,都是靠著當年工人們不求回報、苦幹實幹創造而來的。這在今天或許難以理解,在當時卻視作尋常事。像工人文化宮、人工湖這些設施,不僅是為民而生,更是由人民勞動直接創造形成,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

文體活動的汨汨源泉

據館藏資料顯示,工人文化宮經幾次擴建,佔地76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設有影劇場、展覽室、舞廳、圖書室、乒乓球室、文娛室、象棋室、電視室、籃球場、溜冰場,以及小火車等兒童遊樂場所。還有職工業餘文工團、燈謎組、乒乓球和籃球集訓隊、武術隊、醒獅隊等組織活動。每年近25萬人次參加活動,對活躍城區職工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

「文物有故事」一代中山人的斑斕回憶:中山縣工人文化宮舊樓

20世紀50年代工人文化宮花樣滾軸溜冰隊表演(中山市檔案館藏)

擁有這麼齊全和豐富的文體活動設施,在當時物質匱乏和思想不夠開放的年代實屬不易。20世紀80年代之前,工人文化宮一直是人氣最旺的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凡擁有工會會員證或家屬證的,都可免費入場。工人文化宮成了老一輩人青春時代的難忘歡欣歲月回憶。

“文化大革命”之後,迎來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新熱潮,工人文化宮的舞廳還增添了漂亮的花紋地磚、飛轉的吊扇、背靠的座椅等新式設備,一大批年輕男女每晚聚在這裡翩翩起舞,成為中山進入一個全新時代的縮影,見證中山步入20世紀80年代工業社會的進步與開明。

浴火重生,“公”益求精

工人文化宮旨在建設工人和群眾的“學校和樂園”,多年來積極開展各種豐富多彩、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活動和講座,向廣大工人群眾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於中山人來說,她更像一座精神宮殿。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電視機收音機進入尋常百姓家,文化領域市場化發展,社會文化生活日趨多元化,工人文化宮人流量漸減,入不敷支,面臨重重挑戰,內容、設備的更新換代問題十分突出。再加上後來各種文化設施陸續建成、交通不便等客觀因素,工人文化宮走向衰落。

歷經風雨滄桑,工人文化宮有過輝煌,有過追尋。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重視下,工人文化宮這顆昔日明珠,正在浴火重生。為使工人文化宮更好地適應我市職工文化事業發展需要,1990年將其升格為科級建制單位;1997年同意工人文化宮與西山公園調換用地,以妥善解決工人文化宮換地改造問題;2007年決定將興中道上原中山廣播電視臺地塊用於新建工人文化宮;2009年將新建工人文化宮列入中山市重點民生工程;2012年工人文化宮新“宮”在興中道上建成,使用面積近7000平方米,比原來擴大近兩倍。近年來,工人文化宮充分發揮聯繫群眾橋樑紐帶作用,在原有的公益性服務職能基礎上,還搭建了孫中山文化的宣傳與推廣的展示平臺,向廣大市民展示孫中山文化發展成果,擦亮孫中山文化城市品牌,讓孫中山文化走向社會,走向民間。

「文物有故事」一代中山人的斑斕回憶:中山縣工人文化宮舊樓

位於興中道的新工人文化宮(中山市檔案館藏)

工人文化宮作為中山第一“宮”,在物質文化生活相對貧瘠的年代,她曾是中山工人群眾的文化休閒主陣地,引領中山精神文化風氣之先。雖然這棟建築功能已改變,但中山市委、市政府沒有放棄對其進行保護。2007年,我市公佈的《廣東省中山市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單》中,工人文化宮在A級建築中佔有一席,2010年、2011年經過多次加固修復,恢復她一如60年前古樸精湛的模樣。她是歷史的印記,更承載了一代中山人斑斕的回憶。她對中山的意義和貢獻,中山人永遠不會忘記。


文丨黎曉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