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論文評價”國際通行、百年檢驗,仍有不足

近年來,高校論文成為了眾多人議論的焦點,而一度出現的論文造假風波,更是將高校科研評價制度推向了風口浪尖。

有人說要廢除論文評價,甚至說中國是論文大國,但是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卻不夠多。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針對科研評級體系,“惟論文是舉”的問題,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曾經說過的一番話,非常中肯。

“首先,我必須強調“論文評價”是國際通行的、經過百多年曆史檢驗的基礎學術研究的評價,它的合理內核就是“同行評價”。為什麼重視優秀刊物的論文?因為藉助其較高水平的同行評價。為什麼看引用率?也是看同行評價。論文評價受到批評,是因為它被“唯一化”了,被簡單地計量化了,還被用到了不適用的地方。”

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論文評價”國際通行、百年檢驗,仍有不足

可見論文也有自身的價值,而這番話正是2018年從南開大學離開的原校長龔克所說。

在1994年,年僅39歲的龔克晉升教授,2001年當選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歷任宇航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副校長,信息學院院長,清華信息科學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天津大學校長以及南開大學校長。從閱歷上看,龔克可謂豐富,也難怪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科研問題所在。

面對“惟論文是舉”的問題,當初還是南開大學校長的龔克採取了很多措施,為了抑制簡單地量化評價,南開大學採用“代表作”評審制,簡單地來說,就是申報副教授需要提交三個代表作。

最初,代表作主要還是論文,後來南開做了進一步改革,將代表作範圍擴大到了包括論文在內,還可以是教學成果、專利及其實施結果等等。然而,在最後區別水平高低的時候,論文又成為了焦點,因為論文有著很高的區分度。

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論文評價”國際通行、百年檢驗,仍有不足

可見,科研評價的改革並不容易,或許這也是為什麼科研評價制度演變為了“惟論文是舉”,陷入到了這種怪圈。儘管龔克所做的努力效果有限,但是卻意義非凡;然而,要破解科研上的這個“怪圈”,也許需要更大的智慧,也許2018年,這位思索中國高校未來出路的校長龔克離開了南開,有人為之惋惜,但是這或許也是一次契機。

2019年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全體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榮譽委員、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教授正式就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任期2年,成為了該組織成立50年以來首次由中國科學家擔任的主席。

南開大學原校長龔克:“論文評價”國際通行、百年檢驗,仍有不足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在國際工程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該聯合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類國際組織,成員覆蓋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涉及11個相關領域的國際工程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由國家會員和國際會員組成的國際組織,而中國在1981年正式加入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成為其國家會員。

無疑,龔克在該組織上任,不僅彰顯了中國在國際工程領域影響力,未來也將提高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但是我們更相信,在國際舞臺上,或許龔克教授能夠找到中國科研領域存在的“惟論文是舉”問題的破解方法。

這樣的科學家,可能人在遠行,心卻在自己的祖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