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7省推25萬億重點項目,基建狂魔終究還是來了,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7省推25萬億重點項目,基建狂魔終究還是來了,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不能再停擺了。

為了尋求刺激經濟復甦的鑰匙,從中央,到地方,正在蓄勢。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下,各省份最近密集推出龐大投資計劃。不僅如此,推出新一輪大規模基建的呼聲也在不斷增長。


7省推出25萬億重點項目


2月23日,在雲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場新聞發佈會上,雲南省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處處長郭金華表示,2020年,雲南將推出525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5萬億元,2020年計劃完成投資4400多億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階段發佈投資計劃的省份不只雲南。自春節後各地陸續復工以來,

多個省份發佈了2020年的重點項目投資計劃。

2月20日,河南省發佈980個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3.3萬億元,2020年計劃完成投資8372億元,涵蓋了產業轉型發展、創新驅動、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生態環保、民生和社會事業六大領域。

2月25日,福建省發改委發佈了《關於印發2020年度省重點項目名單的通知》,確定2020年度福建省重點項目1567個,總投資3.84萬億元。其中在建項目1257個,總投資2.97萬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005億元;預備項目310個,投資0.87萬億元。

而在春節前,四川、重慶、陝西和河北等省份已經發布了本年度重點項目投資計劃。2020年,四川省重點項目700個,計劃總投資約4.4萬億元,年度預計投資6000億元以上;重慶市重大項目1136個,總投資2.6萬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3476億元;陝西省重點項目600個,總投資3.38萬億元,

年度投資5014億元;河北省重點項目536個,總投資1.88萬億元,年計劃投資2402億元。

從這7個省份公佈的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來看,總投資接近25萬億元,2020年度計劃完成投資也近3.5萬億元。另外,全國其他省份公佈了重點項目清單,但是沒有公佈投資總額,還有一些省份具體數據不夠詳實。

比如,浙江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為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落地落實,支撐重大標誌性工程實施,浙江未來將重點推進200多個重大項目建設,總投資超2萬億元,2020年計劃投資約3000億元。

重慶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還表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特點。各地啟動的這些投資項目並非針對疫情而來的,是在年度計劃中就有所安排的。當然,針對疫情的衝擊,各地肯定會在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更加重視。

事實上,在各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類會議上,穩投資作為重要政策工具被凸顯出來。從重點項目復工復產的進度推進到各類要素的配給,以及應對疫情的政策措施中,各地都將力穩投資。

2月28日,四川省委召開常委會會議暨省委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要求聚焦“三駕馬車”精準發力,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搶抓政策窗口努力擴大政府投資,帶動擴大社會投資。


新一輪大基建的投資盛宴,會來嗎?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沒有給出肯定答案。他說:“以雲南為例,要從長期項目的建設角度去考慮,現在有一個突出問題,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比較低,這是當前的突出矛盾。”

的確,雲南省2020年啟動的約3.6萬億元重大工程,亦不是剛剛敲定,早在2019年,投資金額和投資方向便已有思路。

上述地方發改委人說:“2019年四季度,我們已經把2020年全年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都做好並全部上報了,計劃已經板上釘釘,不可以更改。”

既然已經“板上釘釘”,地方又將如何完成通過投資推動復甦的經濟功課?

能做的,便是在已有投資框架下,加快進度,換句話說,先把缺的課補上。正如王遠鴻所言,先把工期搶出來。

王遠鴻以雲南等低風險地區為例,表示該地區現在已具備重新恢復正常投資、消費生產的條件,當然可以復工。

從短期看,為應對疫情的衝擊,復工後,項目肯定需要把前一段耽誤的時間給補回來,從這點上來說,要加快項目推進進度。

從長期看,這些項目肯定也是補當地的一些短板,既能帶動投資又有利於消費升級,王遠鴻用“一箭多雕”來形容地方政府的投資選擇。

為了推動經濟復甦,聞風而動的各個地方政府,選擇的路徑,不止於補課,不止於加快。

還有求新。

傳統基建項目的投資,不再是地方政府的單一選擇。正如投資,也不再是拉動地方經濟奔跑的唯一引擎。

這點在2月2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同樣有跡可循,當天會議上圈出的

“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將與傳統基建項目投資一道,在此輪市場復甦中扮演起至關重要的新興角色,激發出強大的成長潛力。

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最近就建議啟動新一輪基建。任澤平認為,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基建,推出“新基建”,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長期競爭力。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中國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時,都採取了大規模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來應對。


不過,任澤平認為,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比如要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

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

易小光也認為,投資是穩增長的抓手,但是投資結構決定了未來的供給結構,是結構能否優化的重要方面。當前階段的投資拉動和以前的投資勞動是有區別的,關鍵在於如何擴大有效投資。


“4萬億”會不會捲土重來?


上一輪的4萬億不會再來,根據《經濟觀察報》報道,有基建行業央企人士預判,“大水漫灌”不會出現。曾親歷2008年跌宕的張燕生,也不希望看到本是為合理應對危機的盤子,最終一路狂奔,變成業績大產。

回到2008年,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眼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4萬億投資,是一個教訓。

張燕生說:“你算一算那時房地產企業、金融企業占上市公司總市值的比重,就可以看得出來泡沫化程度。”

歷史不會再重演。地方政府、相關企業的投資選擇,正在逐日呈現出不一樣的經濟面貌。這其中,既有新興產業的新鮮加持,也有解決舊賬的挑戰應對。

有地方發改委人士所在的地區,正在解決一項“舊賬”,是一項金額過千萬的溪流改造項目。這項本應2005年就完工的項目,拖到2018年還未開工。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想用爭取來的資金,做一些別的項目。

該地方發改委人士表示,地方政府要做自己該做的投資項目,承擔該承擔的責任,一些新興的投資項目,可以關注,可以引導,例如引導更多的民營資本參與到健康多元的新興投資項目中來。

面對多地現有的投資選擇,管清友則認為,為了短期拉動經濟,投資肯定是必要的,因為還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儘管消費現在占主導地位,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從政府角度來講,只能採取此辦法,雖然此方法確實可能會帶來一定的資產泡沫,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他給出一組數據,2003年非典時期投資佔GDP比重60%以上,現在消費佔GDP的60%以上。

面對兩次經濟背景的不同,管清友建議,在啟動投資的同時也要儘快穩住或者啟動居民的消費,並且政府的投資還要強調它的引導性,要通過投資引導民間的資本轉向教育、醫療,健康等等這些領域,比如說醫療,能否通過加強監管、加強引導投資,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轉向醫療醫藥的投資,這樣民營經濟、民營企業才有機會參與。


錢從哪來


啟動投資,推動復甦,恢復循環,每一個節點,都需要錢。

根據《經濟觀察報》報道,張燕生提出疑問:“地方出再多的項目,核心的問題就是錢從哪來、打算怎麼還?需求可能是無限的,但支付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

上述地方發改委人士還沒有找到解決路徑:“政府哪有錢?地方現有財政,只夠維持行政事業單位,政府機關運轉和人員工資。另外,政府必須投資的是衛生和教育,至於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或者新興產業方面的投資,政府拿不出錢。”

張燕生介紹,為應對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從1998年到2002年,中國曾通過發行特種國債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內需。

四年多時間,財政支出8000億,撬動3.2萬億。但是這期間包含結構性調整的政策,亦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

他說:“比如說1998年我們到某省去做項目稽查的時候,就發現資金來源上,中央財政、地方財政、政策性銀行全部到位,但該省的商業銀行一分錢沒到。當時商業銀行的行長跟我說了,應對危機是政府的事情,商業銀行要遵循商業的規則和市場的規則,商業銀行有風險的管理和盈利的要求。我們回到北京向有關方面彙報的時候,北京方面充分肯定了當地商業銀行的表態。”

在張燕生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可以看到,中國不僅應對了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的衝擊,而且完成了中國經濟體制上的一個轉型。

很快,從2003年開始,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黃金增長期。

張燕生認為,2008年凡是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槓桿比較高的國家,2008年底,中國的宏觀經濟槓桿率只有142%,是處於非常健康的水平。但當時中國資本市場的反應很瘋狂——2009年上半年的股市,充斥著泡沫和狂熱。中國的宏觀經濟槓桿率也加到了現在的250%。那時的部分地方債到現在都還以新債的形式或各銀行的不良債負擔著。

因此,此次投資不管方向是什麼,首先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在精準戰疫有序復工的同時,需要合理加大投資力度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張燕生為現階段經濟復甦開出的藥方。

大嶽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接下來,實際上政府能獲得資金手段基本就三塊——土地出讓收入(對應基金預算)、債券(特別是專項債券)、PPP。”

此前財政部曾表示,專項債要增加額度。但在金永祥看來,靠專項債來解決問題的空間有限,並且發債項目仍需進一步規範。

而PPP相對於基金預算和專項債,彈性空間更大。在專項債對民營經濟形成的擠出效應背景下,民營經濟的發展,依舊需要PPP。

上述地方發改委人士亦認為,靠現有社會資本來投資、來建設,再靠項目本身的經濟效應償還建設項目的投資,是一條可行路徑。

不過,歷經2017年之前的高速發展、近兩年的打壓以及速凍之後,2019年底,PPP推出的項目量只有2017年底的百分之二十多。

當地方政府尋求投資資金之時,管清友提出一條新思路:“除政府投資之外,我覺得消費券是可以嘗試的。”

他以一個省為例,表示每個居民可以把投資額度摺合成錢,再以融資的規模,給每個人發錢。

管清友對此心存期待:“我覺得咱們從來沒有嘗試過,我是特別希望咱們某個省,哪怕是規模小一點的省份,能夠嘗試一下這種方式。”

2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就“復工復產、恢復和穩定就業”等專項問題發聲,為此輪經濟發展提供指導意見。

讓萬物復甦,讓市場流動。

從投資,到消費,這場存在於特殊疫情大勢中的經濟重啟大考,才剛剛開始。


基建板塊上演漲停潮


呼聲才剛剛開始,A股已經嗅到味道。


今日,三大指數高開高走,深證成指一度漲超4%,尾盤漲幅稍微回落。

截至收盤:滬指漲3.15%,報2970.93點;深證成指漲3.65%,報11381.76點;創業板指數漲3.08%,報2135.41點。


水泥板塊、工程建設全線漲停。


7省推25萬億重點項目,基建狂魔終究還是來了,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7省推25萬億重點項目,基建狂魔終究還是來了,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而新基建板塊中,工業互聯網漲幅居前。國金證券研報認為,工業互聯網是科技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5G落地及政策不斷加持,工業互聯網有望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在業內人士看來,外圍市場已經在較大程度上對新冠疫情進行了負面定價,外圍市場的風險釋放反而讓A股未來的走勢少了些顧慮,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會呈現A股獨立於全球市場走強的態勢。

國盛證券策略團隊認為,過去幾年,新興市場經濟基本面整體跑輸發達市場,而這一趨勢未來幾年有望逐步扭轉。中國經濟將在年初“挖坑”後逐步迎來修復,並有望繼續引領新興市場先於發達市場企穩。A股、港股等優質資產性價比更加凸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