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湘西矮寨湘川公路的前世今生

抗日戰爭的爆發,隨著中國大後方向西南的轉移,讓曾經是西南驛道咽喉的湘西重要性又一次凸顯了出來。湘西成為內地通往滇川的一塊重要的跳板。而說起這塊跳板,就不得不說說湘川公路 (現為福建廈門至四川成都的319國道西段,全程1256公里)。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隨著其侵華步伐的加快,東南沿海尤其是南京面臨嚴重威脅。國民政府以四川為抗日根據地的思想牢固確立下來。1936年制定“民國二十五年國防計劃大綱草案”,正式建立以四川為總根據地的西南大後方。
為此,國民政府在西南地區陸續修建了川湘、川陝、川鄂、川滇、川黔、湘黔、黔桂等幹線公路,而湘川公路是湖南通四川重慶的唯一通道,因此無論是其選線勘探還是工程施工都受到了南京國民政府的高度重視。
1935年7月,時任湖南公路局總工程師的周鳳九帶領工作組親自選線,踏勘。同年10月,川湘公路測量隊成立,負責測設三角坪至茶洞線段。1936年,湘川線始得確定,即自沅陵、辰溪間之三角坪起,經瀘溪、所裡、永綏以達川邊之茶洞,過鐵山河順沅水而下至瀘溪縣城折向西行,溯武水約100公里,至矮寨後迂迴於崇山峻嶺間,以鐵山、能灘、矮寨、下寨河等處最為險峻。


湘西矮寨湘川公路的前世今生

湘川公路沅水路段線路圖


線路確定後,據《湖南公路史》記載“全省黨政軍備機關職員一律借薪一個月,分5個月扣借;全省田賦校正額加倍三成,就民國21年(1932年)完糧時一併徵收;全省殷實商戶派借30萬元;省政府籌款洋120萬元”。此款以作湘川公路及湘黔公路築路材料、工程管理、徵上補償等用。”
測量隊近半年的跋山涉水,終使湘川公路線路於1936年初得到確定。4月22日,被國民政府列為“抗日重點工程”的湘川公路“三花段”(南起沅陵的三角坪,西北至花垣的茶洞,全長188公里,其中在吉首境內58公里)開始動工。全線開鑿石山修成的路基地段佔80%以上。勞力來源於乾城、瀘溪、保靖、永順、永綏、古丈、鳳凰等縣及外地區的民工。除路基上方工程外,其餘石方、橋涵、水管等工程多采取發包修築,上路勞力多時達3萬餘人。
其中矮寨盤山路位於矮寨鎮北坡的大山上,是“湘川公路”最為險要的爬坡路段。天險矮寨,群峰林立,從坡腳至坡頂垂直高度440米,而水平距離不足1000米,由15道回頭彎道和一座立交天橋連結,平均坡度7.3%。這樣特定的空間,迫使公路多次轉折,形成13道銳角急彎,26截幾乎平行、上下重疊的路面。


湘西矮寨湘川公路的前世今生


1937年竣工時的湘川公路矮寨天險立交橋 


湘西矮寨湘川公路的前世今生

湘川公路矮寨路段歷史舊圖


湘西矮寨湘川公路的前世今生

現在的湘川公路矮寨路段


湘川公路吉首矮寨盤山路段,修築這段僅六公里的公路,當年2000多人次民工櫛風沐雨整整奮戰了七個月。


很難想象,當時在完全沒有機械(即便有也用不上)參與的條件下,築路員工在懸崖峭壁上,用極原始的工具完成這樣的工程,將付出怎樣艱苦卓絕地勞動。據當地參加修築矮寨公路的開石工趙老漢回憶:他是專門掄錘掌釺打炮眼的,因山壁太陡,掄錘掌釺站不住腳,就在高頭打個栓牢,用一根帶個大竹筐的粗繩子,人站在竹筐裡吊下去懸空打釺。一整天不上來,帶著乾糧和水,餓了渴了就吃喝,屎尿也屙在筐裡。下班吊上來,兩條腿都腫了,一身尿臊屎臭……
當年2000多民工櫛風沐雨,整整奮戰6個月,因氣候不適,加之風餐露宿,工作條件差,醫療保健力量薄弱,以致染病員工眾多,死於工地者248人,小傷小殘的不計其數。病員、傷員多達20000人。竣工後,特於乾城矮寨坡上鑄“開路先鋒”銅像和紀念碑,以資對死難員工的紀念。1936年9月,湘川公路的路基、橋樑、涵洞全部完成,並完成了一部分路面鋪裝。9月9日,舉行上路試車。至1937年2月,完成全部路面;3月,全線建成通車,撤消川湘公路工程處,另設能灘吊橋工程處和善後工程處。15日,通車典禮降重舉行。


湘西矮寨湘川公路的前世今生


坐落在矮寨的湘川公路死難員工紀念塔。


湘川公路誕生於南京國民政府的交通備戰,其建成後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它在湘境接長沅、湘黔兩線,在川境接成渝、川黔兩線,是由湘入川、聯結湖南與國民黨中央政府陪都重慶的唯一陸上通道,具有非凡的戰略意義,時有“戰時生命線”之稱。


湘西矮寨湘川公路的前世今生


湘川公路瀘溪段潭溪公路吊橋


全面抗戰後,湘川公路成為連接抗日前線和大後方的重要交通線之一的作用得到顯現,為贏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湘西矮寨湘川公路的前世今生

2012年3月31日,主纜孔跨佈置為242+1176+116米,主樑全長1000.5米矮寨懸索大橋正式通車,矮寨盤山公路也由交通線變成觀光公路,但湘川公路的歷史價值永存,那些抗戰期間為了打通抗戰生命線而犧牲的湘西民眾永垂不朽。

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