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很多人都知道在上海的新華路有個哥倫比亞圈,那裡有個哥倫比亞公園,哥倫比亞公園是現在的網紅公園,裡面的建築隨手拍拍都可以出大片的效果,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歡迎。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哥倫比亞公園的建築都留下了歷史的年輪,其中有一棟建築,特別引人注目。就是是國父孫中山的長子曾經居住過的別墅,孫科別墅。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孫科別墅位於番禺路60號(舊時的哥倫比亞路22號),它的對面便是鄔達克的住宅。這棟房子據說原為鄔達克自己所擁有,後來鄔達克遭遇經濟危機,事業陷入泥潭,在這個時候,孫科對鄔達克施以援手,在金錢上幫助鄔達克順利渡過這場危機。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出於感激,鄔達克便以很優惠的價格,幾乎等同於贈送般的轉賣給孫科,從此這棟別墅為孫科所擁有。1932年~1948年間,孫科在南京工作的16年期間,一回上海時便居住於此。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孫科別墅宛如古堡,局部使用的是古典主義的對稱手法,整體則是現代主義的非對稱佈局,磚木結構,1051平方米,西班牙式花園住宅建築兼具巴洛克風格。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別墅共3層,立面風格是混合式的,一樓採用三個門洞的設計,先是有尖券門洞三個透過這三個尖券門洞,又能目睹裡面的圓拱門洞,也以三個數量呈現著。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視線向上移後。看到的到二樓是更為豐富的立面,兩個落地窗設計了陽臺,屋頂採用紅色筒瓦鋪設,窗框形式多變有平拱、弧拱、圓拱,採用巴洛克弧線。有一個帶著鑄鐵圍欄的陽臺,呈現在二樓中央;陽臺後是四扇落地大窗,左右兩邊一一地展開,落地窗的上部都是圓拱;有三根陶立克柱子被鄔達克頗為精到地放在了四扇窗子之間,它們再次豐富了二樓的整個正立面。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三樓則聳立著兩個假三層天窗,隨後是數不勝數的紅色筒瓦,典型的西班牙風格。在庭園中有一個水波盈盈的水池。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左邊,底樓有拱門兩扇,圓拱上有一起一伏的裝飾。二樓,有豎窗三扇,豎窗與露臺之間,呈現著做工相當精細的簷口;右邊,凸出著與左邊完全不同的結構,它的上下三層均為不同幾何形體,而在退縮的三層圓頂一邊,則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煙囪。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繞過後門,抬眼所見的是一扇古樸的大門,門楣逐漸地收進,產生了一種美學上的透視效果。推門而入,最為惹眼的是一地的黑白相拼馬賽克,真是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氣息。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一樓是當時孫科先生會客所用,設計又是別具一格,先是整個地坪不一般高低,一個明顯的落差將空間一分為二。外空間,牆邊,有精雕細刻的壁爐,屋頂,有厚重沉穩的橫樑、木托架,那一個個牛腿尤其做得地道。內外兩個空間,被屋內的三個尖券門洞所區分。淡黃的燈光下,兩根科林斯矮柱從兩側托起一個大大的尖拱,成為整個空間中最讓人凝神屏息的焦點。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進入大尖拱後的空間,可見左邊牆上安有一扇不起眼的落地尖拱門,那裡其實安放著一個巨大的落地保險櫃,據孫科之女後來回憶,這裡其實也是孫科當年的一個小金庫。

走出孫科辦公室,由樓梯拾級而上,感覺似乎更加的豐富:樓梯間的鑄鐵欄杆,上面奇妙的花紋,會讓你不住的尋思,在那時候盛行巴洛克風格的年代,建築大師當年在這建築的細節上花了多少心思。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過道上的尖券裝飾尤為引人注目,那裡除了三個尖券門洞之外,還有兩個科林斯小柱用作點綴,它們除了起到支撐作用,一下子又將時光拉回到了偉大的古希臘、古羅馬時代。

二樓,也有好幾個大房間。當年,這裡原本是鄔達克設計用來作為生活空間,後來轉給孫科後,孫科的想法與鄔達克如出一轍。也是做了同樣的安排,二樓西南邊的大臥室,孫科給孫治平、孫治強兩個兒子居住;二樓西北較小的那個臥室,則給孫穗英、孫穗華兩個女兒居住,稍後,大兒子孫治平又搬到三樓客房居住。孫科與夫人的那個臥室,足有60多平方米。它又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臥室,另一部分為起居室。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1930年後的那些日子裡,孫科每每起床,穿著睡袍在起居室中稍作鍛鍊,起居室中的180度觀景窗讓他將園內景緻看得心曠神怡。二樓客廳向南,對著大花園有一個巴洛克風格的陽臺,落地鋼窗上的把手在陽光照射下泛著光芒,客廳裡面,是鑲嵌銅線的大面積磨石子地坪,墨綠色調加小黑方塊的構成,感覺分外高貴,西南臥室中的百葉窗簾,亦是一絕,它的裝置開關猶如今天汽車上的安全帶,用手一拉帶子,窗簾便自動提升,只要一放手,百葉窗簾就瞬時被自動固定,非常的方便。


孫中山之子,在這座古堡住了16年,曾做生物研究所,現是重點文物

曾經,這棟在陽光下金光燦爛的古堡被用做生物研究所的老別墅是不對外開放的,現在已被上海萬科拿下20年的使用權,作為上海創意新地標“哥倫比亞公園”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修繕後以創意園區的新身份重返大眾視線。如果你去哥倫比亞公園打卡,別忘了去看看這座具有西班牙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融合的經典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