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手持農具,口哼民歌,聆聽那些永不褪色的聲音

非遺|手持農具,口哼民歌,聆聽那些永不褪色的聲音


微風不燥,時光正好

百里民歌,山音竹韻

將我們的靈魂從鬧市中帶向遠方

民歌,是人民之歌、勞動之歌,是生活之歌,更是抒情之歌。它簡單淳樸,最具民土風情而又最貼近人們生活,細緻描繪著柴米油鹽的日常,傾訴著對萬物生機的感悟……


當塗民歌 以歌為樂,以歌為興


非遺|手持農具,口哼民歌,聆聽那些永不褪色的聲音


當塗,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地處安徽東部、長江下游東岸,古為“吳頭楚尾”之地。


說起當塗這個地方,小編就不得不跟您說說當地盛行的“當塗民歌”。

都說“水鄉姑娘愛唱歌,一唱就是一稻籮。”


非遺|手持農具,口哼民歌,聆聽那些永不褪色的聲音


盛行於安徽省東部、長江兩岸的各類民歌統稱為當塗民歌。長期以來,當塗人民以歌為樂,以歌為興,幹什麼活就唱什麼歌,口頭創作,口頭演唱,口耳相傳。


當塗民歌曲調優美空靈,旋律悠揚輕快,彰顯別具一格的江南水鄉民歌風格。


當塗民歌內容涉及較廣,天上仙女,地上花鳥蟲魚,愛情友情親情,相思別離……


舉個栗子。


當年北宋詞人李之儀來到當塗,黃昏時分,站在姑溪河畔的釣魚臺,寫下了飽含千古情、相思意的“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李之儀《卜算子·相思》這首詞,頗具當塗民歌風味,一字一句中飽含深情與愛戀,傳達出他對愛情的嚮往與對情人的思念。


辛勤的勞作,豐收的喜悅,美好的生活,鍥而不捨的理想追求,還有那美麗動人的愛戀故事等等都可以在一曲曲民歌中領略到。


貴池民歌 見景生情,出口成歌


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墩上街道羅城村,坐落著一座古老村落,這就是貴池民歌之鄉——渚湖姜。


非遺|手持農具,口哼民歌,聆聽那些永不褪色的聲音

渚湖姜村


此地風光綺麗,山清水秀,林竹茂盛,物產豐饒,小橋流水人家,人人能歌善舞,“見景生情,出口成歌”。


小編查閱資料發現,早在明清時期,風景秀美的池州就流傳著貴池民歌。所以把它稱為跨越百年而傳唱不息的佼佼者,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非遺|手持農具,口哼民歌,聆聽那些永不褪色的聲音

李陳續攝


貴池民歌有三大類,山歌、號子和小調,“秧歌”“慢趕牛”是特別的形式。它堅持歌舞說唱,聚焦山、水、茶等民間勞動、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描繪了一幅幅風格濃郁的江南鄉土風情圖景。


一曲曲貴池民歌,帶著昂揚的朝氣,從鄉間小路、阡陌縱橫唱到了電視屏幕、國家舞臺,享譽海內外。


五河民歌 源於生活 剛柔兼濟


非遺|手持農具,口哼民歌,聆聽那些永不褪色的聲音


依山傍水的人們充滿智慧和靈氣。行走在五河的青山綠水之間,水天連成一片映入眼簾,清新明快的小調徐徐傳入耳中,猶如天籟之音。


“民歌之鄉”五河,隸屬安徽省蚌埠市,河湖眾多,交錯縱橫,素有“澤國”的稱號。


小編翻開《五河縣誌·古蹟》,上面寫著五河八景,“……南浦漁歌北原牧唱……東溝魚唱西壩農歌”。


非遺|手持農具,口哼民歌,聆聽那些永不褪色的聲音


五河處於淮北、淮南、蘇北交界之處,民歌受到三地的文化影響,其風格、旋律既有侉腔侉調、粗獷豪邁的淮北元素,又有節奏舒緩的、頗具抒情性的旋律線條。


如今,以五河、蚌埠為核心,五河民歌聞名遐邇,歌聲傳於皖蘇兩省廣大地區,《摘石榴》《打菜薹》《洗白衣》等經典作品伴著優美明快的旋律隨風飄蕩,不絕於耳。


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去五河聽一曲民歌,在歌聲飄揚中感受當地人民的淳樸與熱情。


閒暇時,不妨前往當塗、貴池或五河,聽幾首民歌,拂去你心中的煩悶與焦躁。這些民歌,是人們對生活百味最直接的感慨,跟從內心,唱成曲調,是最直白、最動人的抒情。它們暗含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傳遞著樂觀的詩意情懷。


部分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