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鳴沙、月牙、壁畫、絲綢之路上的世界遺產:重溫敦煌之美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西端,西臨西域。絲綢之路開通後,自“西海”(地中海、裡海)東行經西域門戶伊吾、高昌、鄯善三道,總湊敦煌。作為漢王朝的西部邊陲,敦煌所具有的控扼東西交通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漢王朝經略西域的橋頭堡,奠定了敦煌文化的舞臺。

為拯救、保護敦煌文物、藝術奔走呼號,很多人傾其大半生精力守護和研究。這些守護者在搶救保存敦煌文書、壁畫歷史上,留下重重一筆。

截至2017年,敦煌市境內各類文物景點265處,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莫高窟、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是莫高窟、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敦煌境內長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7處。

鳴沙、月牙、壁畫、絲綢之路上的世界遺產:重溫敦煌之美

有點俠氣感的鳴沙山:鳴沙又叫響沙、哨沙或音樂沙,它是一種奇特的卻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現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於各種氣候和地理因素的影響,造成以石英為主的細沙粒,因風吹震動,沙滑落或相互運動,眾多沙粒在氣流中旋轉,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應發生嗡嗡響聲的地方稱為鳴沙地。

鳴沙、月牙、壁畫、絲綢之路上的世界遺產:重溫敦煌之美

月牙泉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佼佼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月牙泉、莫高窟九層樓和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嚮往的旅遊勝地。

鳴沙山月牙泉景區位於敦煌市城南5公里,規劃面積212.86平方公里,風景名勝區面積76.82平方公里,核心區域面積12.79平方公里。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鳴沙、月牙、壁畫、絲綢之路上的世界遺產:重溫敦煌之美

盛名在外的敦煌本質上仍然只是一小片被沙漠戈壁包圍的綠洲,沒有絲毫向外拓展的縱深。這裡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但蒸發量卻超過2500毫米,是中國最為乾旱的地帶之一。正是在這樣的地方,敦煌,依託著徑流量並不大的黨河,走過了數千年薪火不滅的歲月,還一度成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匯流中心。

鳴沙、月牙、壁畫、絲綢之路上的世界遺產:重溫敦煌之美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 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雄偉瑰麗。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鳴沙、月牙、壁畫、絲綢之路上的世界遺產:重溫敦煌之美

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