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遼寧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遼寧省

遼寧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簡稱遼。在我國東北地區南部,遼河流域。秦置遼東、遼西等郡。故歷代都用“遼”字作為政區名。至清康熙初,因遼河流域為它的發樣地,取奉天承運之意,乃改遼東將軍為奉天將軍。1928年,又取遼河永久安寧之意,改名遼寧。

瀋陽市

遼寧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位於遼寧省中部,渾河河畔。為東北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遼金置瀋州,元置瀋陽路,明置瀋陽衛,後稱盛京。1929年置瀋陽市。“瀋陽”一名源於瀋陽路。園地處小瀋水(今渾河)之北,故名。據《欽定盛京通志》:小瀋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東關觀音閣東泉眼發源,一日萬泉河,至騾子圈南入渾河。按《春秋·轂粱傳》:水北曰陽,故名瀋陽。”

新民市

位於遼寧省中部偏北,遼河中游平原地區。縣名源於新民屯。當時大批災民從關內來此墾荒,這些漢民被稱為“民人”。先來的“民人”居住地稱“民屯”,後來的故稱新民屯。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分承德(今瀋陽)西部,廣寧東部地區。設新民廳(治所在新民屯),屬奉天府。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新民廳為府。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新民府、建立新民縣。1993年,新民縣撤縣設市(縣級市)。

遼中縣

位於遼寧省中部,遼河和渾河中游地區。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置遼中縣,因地處遼河中游而得名。

法庫縣

位於遼寧省北部,遼河中游右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法庫直隸廳,1913年置法庫縣。縣名源於清初在盛京北境設置的“法庫邊門”。法庫,系滿語,意為魚粱,即捕魚的矮堰。

康平縣

位於遼寧省北部,北鄰內蒙古自治區。清光緒六年(1880年)置康平縣。“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來此墾荒,其中康姓先來,稱村為康家屯。當時遼河氾濫,盜匪橫行,民不聊生,置縣時,取康樂太平之義。

大連市

遼寧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位於遼寧省遼東半島南端,東臨黃海,西臨渤海。“大連”一名源於達連灣,此稱始於清光緒年間,因自然地理形態而得名。據《南金鄉土志》載:“大連灣為遼東半島之東岸第一大澳,……灣首分三小澳,南曰得勝澳,西曰華船澳,北曰手澳,……西向之小澳曰阿丁澳,此四澳可停泊,聚數澳於大澳,故以大連名。”1905年稱大連,1950年置旅大市。1981年改稱大連市。

瓦房店市

位於遼寧省遼東半島西部,西瀕渤海遼東灣。1913年設復縣,1948年設瓦房店市,後撤。1985年復置。瓦房店,因清代有人在此建瓦房開旅店而得名。

普蘭店市

位於遼寧半島的中南部,東南瀕黃海。1945年置新金縣,取金縣首字並附新意而得名。1959年遷治昔蘭店鎮。1991年設普蘭店市。普蘭,滿語意為“荊刺”。據《欽定盛京通志》:“國語(滿語),捕拉,棘刺也。”

莊河市

位於遼寧省遼東半島東部,南瀕黃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置莊河廳,1913年設莊河縣。因境內大莊河而得名。據民國《莊河縣誌》:莊河,“初名紅崖子,以自城北五里許天秤山南下一帶土岡赤色,旭日東昇望之如一片丹霞故名”。後“以莊河水經流其下”,故名莊河。1992年設市。

長海縣

位於遼寧東半島東南部,是黃海北部的島嶼縣。1949年設長山縣。1953改為長海縣。取長山群島首字,又因深居黃海之中而得名。

鞍山市

遼寧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位於遼寧省中南部,為我國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1937年置鞍山市。“鞍山”一名源於明代建立的鞍山驛堡。因南郊的兩座山峰東西對峙,中間相距二里許,遙望如馬鞍,故以為名。

海城市

位於遼寧省中南部渾河,太子河下游東岸千山丘陵西側。遼置海州,清置海城縣,1985年改市。因海州得名。

臺安縣

位於遼寧省遼河下游西岸。1913年由遼中、鎮安兩縣析置臺安縣。建縣時取駐地八角臺的“臺”字和鎮安縣的“安”字,合稱臺安縣。

岫巖滿族自治縣

位於遼寧省遼東半島的北部。金置秀巖縣,清置蚰巖廳,後改岫巖州,1913年改為岫巖縣。岫巖源於秀巖,取境內雄偉秀麗的山巒岩石而得名。據金代王寂《鴨江行部志》載:“發龍巖,山前數十里,北望大山,連延不絕,數峰側立,狀如翠屏,秀色可掬,里人謂之磨石山,以出磨石故也。予惡其名不佳,欲改之曰競秀巖。”秀巖縣以此得名。後取與秀同音的岫為名。1985年改為今名。

撫順市、縣

位於遼寧省東部,東與吉林省接壤,素有“煤都”之稱。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置撫順縣,1937年置撫順市。“撫順”—名源於撫順城,取“撫綏邊疆,順導夷民(女真)”之意,反映了明朝對元殘餘勢力納哈出“撫順持重”的政策。

清原滿族自治縣

位於遼寧省東部山地丘陵地區,東鄰吉林省。1925年設清源縣,取“大地清平”之意。後因和山西省清源縣重名,遂於1925年改為清原縣。1989年改為今縣。

新賓滿族自治縣

位於遼寧省東部山地丘陵,東鄰吉林省。清初稱興京,1928年置新賓縣,縣名取自新兵堡。民國年間因此地“人事日繁,商輳有四方來賓之象”,遂名新賓堡。1985年改為今縣名。

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

遼寧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位於遼寧省東部,東與吉林省隔渾江為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5年)置本溪縣,因縣治在本溪湖附近而得名。本溪湖原名“杯溪湖”,因此湖極小,宛如一杯水,湖底下窄上寬,形如犀牛之角,故以形態命名。後設縣時取其諧音寫為“本溪”。1949年設本溪市。1989年本溪縣改為本溪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

位於遼寧省東部山區,渾江中下游,東鄰吉林省。清光緒三年(1877年)始設懷仁縣,後因與山西省懷仁縣重名,遂於1914年改稱桓仁縣。據《擬改各省重複縣名呈文並批》:“該縣地古為渤海恆州”,故名。按:漢徙烏植於遼東,桓州因烏桓為名。1989年改為今縣名。

丹東市

位於遼寧省東南部,東南隔鴨綠江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望。丹東市原名“安東市”,“安東”一名源於唐代的安東都護府。清光緒二年(1876年)置安東縣。1934年置安東市。1965年將安東改為丹東,意為紅色東方。

東港市

位於遼寧省東南部,東臨鴨綠江與朝鮮相望,南瀕黃海。清光緒二年(1876年)設安東縣,1965年因縣治附近有大東溝而改今名。據《安東縣誌》:大東溝“鴨綠江之一港。舊時東邊百貨鹹集於此,蓋安東西南水路要衝也”。1993年改為東港市。

鳳城市

位於遼寧省東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設鳳凰城巡檢司,1913年置鳳凰縣。1914年因與湖南省鳳凰縣重名,改為鳳城縣。縣因鳳凰城堡得名,堡因築在鳳凰山上而得名。1985年改為鳳城滿族自治縣。1994年改為鳳城市。

寬甸滿族自治縣

位於遼寧省東南部,鴨綠江中下游,東北與吉林省交界。清光緒二年(1876年)於六甸之中的寬甸置縣,因寬甸為名。因此地於坦廣闊,宜於耕種,故名寬甸。

錦州市

位於遼寧省西南部,地處遼西走廊,西鄰河北省。遼代置錦州,清置錦州府。“錦州”一名源於遼代,起源於小淩河,此河以其迴旋如錦而名錦川。錦川在錦州西,州以水名。據《飲定盛京通志》:“按錦川,即小淩河。此河從西北繞城西而南,復折而北,經城之東,又轉南流,迴旋如錦,故名。”1945年置錦州市。

凌海市

位於遼寧省西南,遼西走廊東部,南瀕渤海。清設錦縣,因小淩河而得名,因該河迴旋如錦,又名錦川而得名。1993年改為凌海市,因瀕渤海,故名。

北鎮市

北鎮,因醫巫閭山為北方鎮山而得名。據《周禮》記載,東鎮青州沂山,西鎮雍州吳山,中鎮冀州霍山,南鎮楊州金稽山,北鎮醫巫閭山,合稱五座鎮山。據《廣寧縣鄉土志》記載,“舜封十二山以醫巫閭山為幽州之鎮故名北鎮”。金代開始改為廣寧,沿用至清末。民國二年 (1913年)全國統一縣名,因與湖南廣寧縣重名而改稱北鎮縣。1995年3月撤消北鎮縣,設立北寧市(縣級)。2006年,更名為北鎮市。

黑山縣

位於遼寧省中部,饒陽河下游。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置鎮安縣。1914年因與陝西縣鎮安縣同名,改稱黑山縣。縣因縣治東北隅的小黑山而得名。

義縣

位於遼寧省西郊,遼西走廊東北。遼置宜州,金改義州,1913年置義縣。義州乃唐代“太宗遷渤海義州民於此”時僑遷之地名。

營口市

位於遼寧省中南部,遼東灣東北岸,大淩河下游。清設營口海防廳、直隸廳。1913年置營口縣。1938年改稱營口市。原在遼河口左岸有一大葦塘,由於遼河洩下的大量泥沙漸淤積成陸地,清道光年間形成小漁村,初名“沒溝營”,簡稱“營子”,後因其地處遼河入海口,1830年因改營口。

大石橋市

大石橋市所在地,戰國時期為幽州屬地,秦屬遼東郡,漢屬元菟郡,唐屬安東都護府,民國初始建營口縣,1938年撤消營口縣,分屬海城、蓋縣兩縣所轄,1946年4月成立營口縣,1992年11月28日撤消營口縣設大石橋市(縣級市)。

蓋州市

位於遼寧省遼東半島西北,西瀕渤海遼東灣。漢設平郭縣,金置蓋州。清置蓋平縣,取蓋州、平郭首字得名。1965年改為蓋縣。1992年改為蓋州市。據《金史·地理志》:蓋州“本高麗蓋葛牟城,遼辰州。明昌四年罷曷蘇館,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六年,以與“陳”同音,更取蓋葛牟為名”。

阜新市

位於遼寧省西北部,北鄰內蒙古自治區。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置阜新縣。1940年改阜新市。據《爾雅》:“大陸曰阜。”李巡注:“無石曰阜。”可見“阜”是指土山。縣境多土丘,故名。

彰武縣

位於遼寧省西北部,饒陽河東部,北鄰內蒙古自治區。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縣。彰武縣得自彰武臺門。該門為清代在柳條邊柵修建的邊門。彰武,取表彰武功之意。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位於遼寧省西北部,北鄰內蒙古自治區。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置阜新縣。取“山阜日新”之意。

遼陽市、縣

位於遼寧省中部,太子河畔。為遼寧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遼置遼陽府,元置遼陽路,清置遼陽縣,1949年置遼陽市。“遼陽”始於漢代,因當時地處小遼水之北,故名。

燈塔市

位於遼寧省中部,渾河東岸,太子河北岸。燈塔縣源於遼陽市的燈塔區,燈塔區來自1954年成立的燈塔農業初級社。當時根據附近的送電高壓線鐵支架,狀若一座雄偉壯觀的塔,故名燈塔1980年撤區設縣。1996年設市。

盤錦市

位於遼寧省中南部,遼河下游,西瀕渤海。清光緒年間置盤山廳,1913年改置盤山縣,1986年設盤錦市。“盤錦”一名取盤山縣和錦州市的首字而得名。

大窪縣

位於遼寧省遼河下游三角洲,西南瀕臨渤海。1970年設錦州市大窪區。1975年改縣。因大窪鎮而得名。鎮因地勢低窪而得名。

盤山縣

位於遼寧省中南部,雙臺子河兩岸,遼河下游,西瀕渤海。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設盤山廳,1913年改縣。縣因盤山驛站得名。驛站因附近有十八盤山而得名。

鐵嶺市、縣

位於遼寧省北部,北鄰內蒙古自治區。明置鐵嶺衛,清置鐵嶺縣,新中國成立後曾設置鐵嶺專區、地區等,1979年設市。市因山產鐵礦,故名。

開原市

位於遼寧省北部,遼河中游。元置開元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路治所移入鹹平府(今開原老城),因避太祖宗朱元璋諱,改開元為開原。據《元史·地理志》:“金末,其將蒲鮮萬奴據遼東。元初癸巳歲,出師伐之,生禽萬奴,師至開元、恤品,東土悉平。開元之名,始見於此。”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開原縣。1988年設市。

昌圖縣

位於遼寧省北端,遼河東側,鄰接內蒙古自治區和吉林省。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設昌圖廳,1945年改昌圖縣。昌圖源於蒙古語“常突額爾克”前二字音。“常突”意為綠色草原。

西豐縣

“西豐”其名,是因方位和物產而得。西豐與吉林省東豐縣交界處有一分水嶺,東流水為東豐縣,西流水為西豐縣。“豐”即物產豐盛之意。如《西豐縣志》中詩曰:“歲出豆糧千萬石,縣名不愧曰“西豐”。

朝陽市、縣

位於遼寧省西北部,大淩河畔,鄰接內蒙古自治區。清乾隆年間置朝陽縣。1959年設市。因境內鳳凰山上的朝陽洞得名。一說取鳳鳴朝陽之義,定名朝陽。鳳鳴朝陽源於《詩經·大雅》“風皇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凌源市

位於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上游。1914年置凌源縣。因地處大淩河上源而得名。1991年設市。

建平市

位於遼寧省西北部,東北鄰內蒙古自治區。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置建平縣,因此地舊屬建昌和平泉兩縣轄境,取二縣首字得名。

北票市

位於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游,鄰接內蒙古自治區。1946年置北票縣。清光緒年間發現境內有四處地方地下藏煤,官府發下龍票(即窯照),許可開採。因這四處皆在朝陽北,故名北四票,簡稱北票。1985年設市。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位於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上游。金置喀喇沁左翼旗,1940年設喀喇沁左翼旗。1958年改今名。“喀喇沁”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保衛”、“看守”。

葫蘆島市

遼寧各縣市名字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位於遼寧省遼西走廊中部,南瀕渤海遼東灣。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錦西撫民廳,因地處錦縣西部而得名。1913年置錦西縣。1956年曾析錦西縣設葫蘆島市,1997年撤。1994年改為葫蘆島市,因境內葫蘆島為名。葫蘆島因島狀如葫蘆,故名。

興城市

位於遼寧省遼西走廊中部,東南瀕渤海。遼設興城縣,清設寧遠州,因與甘肅、新疆,湖南、山西省寧遠縣同名,1914年複用舊稱,改為興城縣,1986年改市。

建昌縣

位於遼寧省西南部,大淩河下游,西鄰河北省。1937年置建昌縣,因北魏時縣境曾為建德、昌黎二郡所轄,故取二郡首字為名。

綏中縣

位於遼寧省西南部,遼西走廊南端,西鄰河北省山海關。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綏中縣。“綏’字意為安定,“中”取境內中後所首字並取中後所永久安定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