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1.豬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搞好豬場疫病預防和控制十分重要,豬場常常因對豬病傳播渠道防範不力而引起疫病發生,給豬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能否搞好豬場防疫和杜絕豬隻疫病發生流行,往往決定著一個養豬場的成敗。從實踐看,豬病的傳播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1)豬場選址與佈局不合理 由於豬場選址不當,如臨近交通要道、村莊、集鎮、其他豬場、屠宰場等,都會大大增加豬場疫病發生的風險;豬場內功能區佈局不合理,不符合動物防疫的要求,不利於疫病的控制,容易引起傳染源在豬場內的傳播,引發疫情。

(2)人員、車輛控制不嚴 人員、車輛是將疫病從豬場外傳播到豬場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由於人員與車輛的進出控制不嚴,消毒不徹底,很容易將疫病帶到豬場,引起疫病在豬場發生和流行。

(3)豬場清潔衛生不良 清潔衛生消毒是消滅豬場內病原微生物、防止疫情發生的重要措施。許多豬場由於缺乏嚴格的衛生消毒制度,造成病原微生物得以在場內散播及反覆感染豬隻、豬群。

(4)引種檢疫不嚴或不檢疫 引進帶毒(菌)的種豬是引發豬場疫病的一個重要途徑。不少豬場引種檢疫不嚴,或者不加檢疫,從而將疫病帶入豬場,造成疫病爆發。

(5)病原微生物的傳染來源控制不好 豬通過感染動物、生物媒介、動物產品、汙染環境直接接觸而感染上病原微生物。傳染來源包括公豬精液、塵埃、土壤、昆蟲、家養動物、野生動物、齧齒動物(鼠類)、鳥、人、運輸工具、動物屍體、動物飼料以及汙染的食品等,這些都是引發和傳播豬場疫病的重要因素。若從精液中檢測到許多豬的病原體,則原因有可能是精液來自受感染的公豬,或是在收集、處理、貯存以及運輸精液過程中受到汙染。通常臨床正常的公豬可以通過精液排毒,所以可能從精液中檢測到豬瘟病毒、口蹄疫病毒、豬水泡病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病毒、豬偽狂犬病病毒、豬布魯氏菌等。從塵埃中可能檢測到豬鏈球菌、沙門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病毒以及偽狂犬病病毒,不同病原微生物在塵埃中的存活時間有所不同。蒼蠅、蜱等昆蟲也會攜帶豬的病原體,如大腸桿菌、沙門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等。一些家養動物如貓、犬,以及野生動物如野豬,都可能是一些病原微生物的貯藏宿主,豬與它們接觸後會受到感染。一些豬的病原體可以從鼠類或其糞便中分離出來,如支氣管敗血波氏菌、沙門菌、大腸桿菌、輪狀病毒、腦心肌炎病毒、弓形蟲、旋毛蟲等。從鳥類可以分離到支氣管敗血波氏菌、豬鏈球菌、沙門菌等。人體表面以及外衣上也會存在多種病原體,如大腸桿菌、口蹄疫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病毒、沙門菌以及豬水泡病病毒。運輸工具是病原引入到豬場的潛在來源,多種細菌和病毒均可因汙染的運輸工具而造成傳播和擴散。不少病原微生物如沙門菌可來源於病死豬屍體和其糞尿。受到病原微生物汙染的動物飼料和食品也是豬場病原微生物的重要傳染來源。

(6)發病豬和病死豬處置不當 發病豬和病死豬帶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經排洩物可以排毒而汙染環境,從而引起疫病在豬場內的傳播和進一步蔓延。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2.引種過程中,如何預防傳播疾病?

引種不當是豬場疫病發生的重要途徑,因引種引發豬場疫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引入了帶毒(菌)的種豬。豬場應重視避免引種造成疫病的發生。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在大範圍疫情發生和流行期間不要引種,以免將發病種豬、感染種豬或帶毒種豬引入,造成疫病發生。

(2)實施引種前,應確認引種豬場及其所在區域或地區無疫病流行和發生,並詳細瞭解對方豬群的疫病與健康狀況,同時制訂相應的切實可行的隔離與對應措施。

(3)嚴格挑選健康的種豬,並採取血清或其他樣本進行相應的重要病原檢測,通過病原或抗體檢測,確認所引種豬為陰性、不帶毒(菌),才能考慮引進。

(4)種豬引進後的3~5天內,應按與豬場原有豬群相同的免疫程序進行相應疫苗的免疫。

(5)新引進的種豬應先在隔離場至少觀察1個月,如無異常,再運進場內隔離豬舍隔離觀察1個月,如確無異常發生,再與場內其他豬群混(合)群。

(6)新引進的種豬要有一段時間的適應,如對場內的病原物以及場內的生產流程和管理,其適應過程至少要在1個月以上。在適應期內,可採取疫苗免疫、藥物添加和與原場豬群混養等措施。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3.對人流、物流傳播的疾病,應該怎麼預防?

任何一個豬場,都應該十分重視人流和物流傳播疾病的預防管理。在一個豬場內,對人流、物流應合理安排。

(1)重視合理的豬場選址及佈局 豬場建設地應遠離村鎮、交通要道及其他畜牧場3千米以上,遠離屠宰場、化工廠及其他汙染源。向陽避風、地勢高燥、通風良好、水電充足(萬頭豬場日用水量100~150噸)、水質好、排水方便、交通方便。最好配備有魚塘、果園或耕地。

豬場佈局應設置4區,即外部管理區、生產配套區(飼料車間、倉庫、獸醫室、更衣室等)、生產區和種豬運動區;生產區應包括繁殖區、保育區和育肥區,每區應相距50米以上;配種舍、妊娠舍、保育舍、生長舍、育肥(或育成)舍、裝豬臺建設,應按從上風向下風的方向排列。配種舍應設有運動場。

①外部管理區和生產配套區的佈局與設置。該區與社會往來密切,有經營管理、物資供應和產品輸出三大功能,包括辦公室、宿舍、倉庫、飼料工廠、車房及生產區外的其他設施,病原及其他不良因素常進入此區。豬場大門需設消毒池並配備消毒劑,對進出車輛要進行消毒;要設立人員消毒通道,對進入人員進行登記消毒;豬場周圍禁止放牧,並協助當地周圍村鎮做好免疫工作;豬場最好設有圍牆、防疫溝及防疫林。管理區應定期消毒,垃圾要在指定地點集中焚化;在各辦公處應有洗手盆、肥皂、貯存垃圾的容器等完善的衛生設備;對生活區的汙水應另設水塘貯積;管理區和生產區之間應設置屏障,實行嚴密的間隔,嚴格控制進入生產區的通道,防止無關人員由管理區進入生產區。

②內部豬群生產區的佈局與設置。凡進入本區的人員、飼料、豬種均應分別經過檢疫、消毒;豬舍內各工段和隔離舍,應嚴格做到人員、用具、豬群三固定,提供工藝中舒適的無應激因素的舍內環境;應在配種、妊娠、分娩、保育、生長、育成等各工段門口設置消毒池,內貯消毒液,供往來人員出入消毒;每一工段在清出舊豬群后,應徹底消毒,空置幾天後,方可接受新豬群;豬場生產區內應儘量減少人流和物流,或儘量為單向工作流程,沒有交叉或者回流,以保障豬群免受疫病的威脅。

(2)重視預防人媒傳播疫病的風險 人媒傳播是疫病傳播的一個重要方面。預防人員傳播疫病是個難題:一方面,人是傳播病原的重要媒介;但另一方面,假如在這方面控制的過於嚴格,又會帶來現實的後勤問題。人的衣物、皮膚、毛髮和靴子可機械性地攜帶病原,也可在體內通過呼吸系統或消化系統攜帶病原。要想控制這種傳播,就要限制人員流動。進入生產區的人員最起碼要穿著乾淨的衣物,並更換靴子和外套,最好還能進行淋浴。在豬場內要安置靴子消毒池,裡面盛放消毒劑。要求工作人員在串舍前至少要消毒靴子,並用抗菌肥皂洗手,但應儘量少串舍或不串舍。儘量避免人員在不同生產階段的豬舍間移動,必須進入時也應先進入低日齡飼養區,後進入高日齡飼養區。

依照傳統,人員進入健康豬場前至少要隔離2天,期間不能接觸任何豬隻。特殊情況下可結合淋浴、更換衣物等措施,也可隔離一夜或更短的時間。

(3)重視避免物流、車流傳播疫病的風險 有許多車輛會接觸各類豬隻,車輛在豬場間的串舍可能造成病原傳播。運豬車輛的傳播威脅最大,但同時,其他車輛,包括料車、服務車輛、運輸糞便和死豬的車輛,以及員工的自用車,也會構成傳播威脅。豬場應實行物品的最小限量入場,入場物品必須經紫外線照射和藥物擦拭或噴霧等雙重消毒。進入生產區物品必須經再次消毒至最小外包裝。個人物品嚴禁帶入生產區內;有條件的豬場,各階段豬隻的飼料可採用散裝的全價顆粒料,由豬場專用罐車運送;場外車輛嚴禁入場,本場生產專用車輛(包括司機座位)經嚴格消毒後入場,場內專用車輛嚴禁外出。進入生產區的本場車輛須經再次的嚴格消毒處理。

還可通過有效的場區設計,合理安排裝豬、卸豬臺,將物品發送安排在圍牆之外等,以降低物流、車流傳播疫病的風險。

(4)重視避免飲水傳播疫病的風險 飲水也會傳播病原。水源汙染、水箱不加蓋和供水系統內長出生物膜,這些都會造成感染風險。經飲水傳播的病原主要包括大腸桿菌、沙門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病毒等。預防飲水傳播的方法是採用一種經證實有效的廣譜消毒劑,在不同批次間進行徹底消毒,飼養過程中也可在飲水中添加。沙門菌常常通過食品在豬間傳播,如果給豬喂泔水,又未經適當處置,就很容易傳播沙門菌病和口蹄疫病,應該儘量避免。

(5)重視無生命物體傳播病原 無生命物體也能夠攜帶、傳播病原,如注射針頭、藥劑瓶、器材(如超聲波掃描儀)、靴子和衣物等,豬舍消毒不嚴,可將病原從上一批豬傳給下一批豬。

總之,通過人流、物流傳播豬疫病的風險很大,且疫病種類繁多,沒有一個萬能的措施能杜絕所有風險。豬場需要及時重視存在的具體風險問題,並制訂相應的控制措施。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4.如何預防環境傳播疫病的風險?

環境控制是防控疫病的重要措施。要經常保持場區環境衛生,場區內不能隨地吐痰或隨便亂丟廢棄物。在場區內,應嚴格劃分衛生責任區,責任區內的衛生由責任人維護。環境責任區應做到地面、道路乾淨衛生,豬舍周圍整潔,廢棄物堆積在指定場所。在豬舍內的衛生應做到:地面無沉積舊糞,設備、產床、圍欄無積塵,房頂無蜘蛛網,空氣流通無過量氨氣。每月應動員全場人員至少進行一次全場性的衛生大掃除、大消毒,徹底清除豬舍內外的垃圾,然後用0.3%過氧乙酸或火鹼溶液噴霧消毒。糞便必須經指定通道在指定地點堆放,並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隨意丟棄。對病死豬的死屍應投入生物熱坑焚燒或深埋。

有些病原還可能經其他活體動物傳播。例如,寵物中,貓可傳播沙門菌,鳥類可傳播流感,昆蟲類如蒼蠅可傳播豬鏈球菌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病毒,齧齒類動物如老鼠可傳播豬痢疾短螺旋體等。顯然,在舍外飼養或自然通風的情況下,這方面的挑戰會更大。控制動物傳播病原的有效方法是排除這些動物進入豬場。如通過設置圍牆可以防止其他動物進入豬場,還應採取相應的防鼠措施等。在豬舍設計過程中就要考慮到防鼠、防鳥、防蒼蠅、防蚊子等方面的需要。在實踐中,主要有以下幾個預防措施。

(1)防鼠滅鼠 豬場應定期進行滅鼠,滅鼠方法有如下幾種。

①建築防鼠。從豬場建築和衛生著手控制鼠類的繁殖和活動,把鼠類在各種場所的生存空間限制到最低限度,使其難以找到食物和藏身之處。要求豬舍及周圍的環境要保持整潔,及時清除殘留的飼料和生活垃圾。豬舍的建築,如牆基、地面、門窗等要堅固,一旦發現洞穴應立即封堵。

②器械滅鼠。利用各種工具撲殺鼠類,其中包括藥、關、夾、壓、扣、套、粘、翻(草堆)、堵(鼠洞)、挖(鼠洞)、灌(水)以及電子捕鼠等。

③化學藥物滅鼠。這種方法在規模化豬場比較實用,優點是見效快,成本低,缺點是容易引起人和豬中毒。因此,滅鼠藥要選擇對人對豬安全、低毒的藥物,並要設專人負責撒藥佈陣、撿拾鼠屍。

(2)預防鳥害 對豬場來說,採用防鳥網是預防鳥害的最有效的方法。如果豬舍是露天的,在豬舍外安上防鳥的鐵絲網或尼龍網,網架的周邊垂下地面並用土壓實或者釘緊在豬欄上,形成一個密閉的網;如果豬舍是半封閉式的,可安裝紗門和紗窗;全封閉式的豬舍,只要在通風口處安上紗簾即可。

(3)滅蚊蠅 蚊子是豬乙腦和豬附紅細胞體的主要傳播媒介,而蒼蠅則是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傳播媒介,隨著天氣的變熱,豬場蒼蠅和蚊子日益增多,對養豬場造成潛在的威脅。以下介紹一些豬場有效消滅蒼蠅和蚊子的具體辦法。

①消滅蒼蠅的方法。消滅蒼蠅通常的辦法是在豬舍內噴灑驅蠅或者殺蠅藥物,但僅這些辦法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想完全徹底地根除蒼蠅,一定要消除蒼蠅的繁殖場所,只有多種辦法相結合聯合使用,才能有效控制蒼蠅的滋生與危害。

飼料中添加低毒滅蚊蠅藥物環丙氨嗪。環丙氨嗪是一種高效低毒殺蟲製劑,對殺滅雙翅目昆蟲幼蟲體有特效。用於控制圈舍內蠅蛆幼蟲的繁殖,殺滅糞池內蠅蛆。在蠅害期間,每噸飼料中添加環丙氨嗪50~100克,可以使蒼蠅在成蟲以前被消滅,這一辦法在很多豬場都有很好效果。

糞便是蒼蠅的主要繁殖場所,豬場應每天將產出的糞便收集到化糞池或者專用儲糞坑,定期用塑料布密封發酵,靠密封將蒼蠅蟲卵或幼蟲悶死。注意用塑料布蓋時,必須蓋嚴,如果塑料布有洞,需要用土或其他東西堵嚴,不能有漏氣的地方。

搞好豬舍內環境衛生,欄舍內豬的糞便和撒落的飼料是蒼蠅繁殖的重要場所,做好舍內的環境衛生同樣重要,必須定期檢查豬舍撒料現象,並及時徹底清理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蒼蠅的數量。

②消滅蚊子的方法。在窗戶上釘窗紗,可以有效阻擋蚊子的進入,但由於窗紗會嚴重影響舍內外通風,需注意豬舍空氣對流情況。如果在舍內裝上機械通風設施,是比較實用的。

在豬舍內外設置多個滅蚊燈具,也可把蚊子吸引過去並通過藥物殺死。一些豬場採用蚊香驅蚊也是切實可行的好辦法。

藥物滅蚊。在蚊子產卵繁殖的場所投放殺蟲藥物,也是控制蚊蟲的有效辦法。死水是蚊子產卵的主要場所,只要每週對豬場內有死水的地方,如排水溝、雨水處放置殺蟲藥,蚊子的蟲卵大部分在成蟲前就會被殺死,這樣就可以大大減少豬舍內的蚊子數量。

豬場內外環境衛生相當重要,汙物堆放場所和雜草往往是蚊子滋生最多的地方,清除豬場周邊和豬場裡面的雜草,蚊子也就沒有了藏身之處,經常性地集中處理汙物,會使蚊子無處藏身,也是減少蚊子的有效辦法。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5.如何使用疫苗防控疫病?

疫苗和藥物的使用是疫病防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定期做好免疫接種和藥物安全使用是控制規模化養豬疫病流行的關鍵,各豬場要根據本地區疫病流行、疫苗的性質、生產流程、氣候條件等來決定本地區使用的疫苗種類、接種方法和免疫程序。在實踐中要著重抓好疫苗免疫和藥物使用兩個方面。

在養豬生產中實施免疫預防和藥物保健時,目前在技術實施程序上還存在著不科學、不合理的問題,嚴重影響到豬病的防控效果。

(1)操作規範 豬場不應用千篇一律的免疫程序或照搬其他豬場的程序,要根據自己豬場的具體情況設計個性化的免疫程序。疫苗免疫效果監測十分重要,應根據免疫監測結果制訂、完善以及調整免疫程序。在組織實施中,應根據已經制訂的免疫程序,由專人按照以下標準規範地操作方法進行免疫注射。

第一,到豬場獸醫室領取器械、藥品,並做好記錄。

第二,由專人負責疫苗稀釋、注射,疫苗嚴格按照規定劑量稀釋,並嚴防被消毒劑等汙染。

第三,注射針頭大小、長度要合適。哺乳仔豬用9號針頭,育成豬用12號針頭,成年公、母豬可用12號以上針頭,且不得短於3.5釐米。

第四,疫苗應防日曬、高溫,稀釋後2小時內用完。

第五,疫苗使用前要充分搖勻,每次吸苗前再充分搖勻。

第六,注射時要做好皮膚消毒,保證注射深度;注射位置要正確,防止疫苗流出,如有流出,立即用蘸有消毒液的棉球擦拭、消毒。

第七,嚴禁打飛針,保證每頭豬都能夠得到免疫。

第八,保證一豬一個針頭,不得重複使用。

第九,患病豬、瘦弱豬暫不免疫,但要做好記錄,待其恢復後再免疫。

(2)使用疫苗的原則 科學地使用疫苗,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免疫效果,應注意以下原則。

一是要保證所接種的疫苗是經過國家獸醫行政部門批准的產品,並在長期的防疫實踐中證實是安全有效的疫苗。在接種前應檢查疫苗的外觀質量,查看有無疫苗瓶破損、瓶蓋或瓶塞密封不嚴或鬆動,有無標籤或標籤不完整(包括疫苗名稱、批准文號、生產批號、出廠日期、有效期、生產廠家等)情況,有無超過有效期、色澤改變、發生沉澱、破乳或超過規定量的分層(超過疫苗總量的1/10),有無異物、黴變、搖不散的凝塊、異物、失真空等,同時還要看保存是否妥當。

二是免疫接種之前應詳細閱讀使用說明書,瞭解疫苗的用途、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項等。嚴格選用說明書所規定的稀釋液,不主張向疫苗稀釋液中添加抗生素等任何外來物質。

三是應保證疫苗在整個接種過程中處於低溫狀態。使用凍幹苗時,應先置於室溫(15~25℃)平衡溫度後,方可稀釋使用;油乳劑疫苗要達到25~35℃,方可使用,且使用中應不斷振搖。防止疫苗在使用過程中被空氣中的細菌等病原微生物汙染。如有沒有用完的疫苗,應廢棄。

四是接種完畢後,要做好接種記錄。記錄內容包括疫苗的種類、批號、生產廠家、劑量、稀釋液;接種的方法和途徑;接種豬的品種、日齡、數量;接種的時間、參加人員及接種反應等。

五是為了防止疫苗的散毒。在使用弱毒疫苗時,應避免外溢;對沒有使用完的弱毒疫苗應該進行高溫消毒處理。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6.如何使用藥物防控疫病?

藥物使用要貫徹“養重於防、防重於治、養防結合、飼管優先”的生產理念,科學開展藥物預防與保健及治療。

(1)根據季節進行藥物保健 一年四季中,隨著溫度、溼度等外界環境的變化,豬場一些疫病的發生和流行具有較明顯的季節性。夏季隨著外界溫度升高、溼度加大,飼料易發黴變質,豬的抵抗力減弱,豬群的疫病發生的概率就會增高,則極易引起豬瘟、豬鏈球菌病、豬乙型腦炎、豬附紅細胞體病、豬弓形體病、母豬無乳綜合徵等病的發生。而在氣候驟變的天氣以及冬春寒冷季節,則極易引起豬肺疫、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氣喘病、豬流行性感冒、仔豬副傷寒、豬衣原體病、豬傳染性胃腸炎等病的發生。因此,在夏季和冬春寒冷季節到來之前,養豬場對生豬疫病的防控重點應在運用疫苗預防的基礎上,全群可採用脈衝式聯合保健用藥的方式,防控生豬疾病的發生。其中常用的保健藥物有支原淨、氟甲碸黴素、泰樂菌素、土黴素、金黴素、阿莫西林、頭孢唑啉、紅黴素、林可黴素、喹諾酮類藥物等,各養豬場應根據本場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靈活合理使用保健藥物。

(2)階段性保健用藥方案 在生豬生產上,根據生豬的生長髮育特點,可以將生豬劃分為哺乳仔豬、斷乳仔豬、生長育肥豬以及種公豬和種母豬等多個階段,而種母豬又可分為後備(空懷)母豬、妊娠母豬、泌乳母豬3個階段。在生豬不同的生理階段(或年齡階段),一些豬病的發生也有其不同的特點。如仔豬紅痢主要發生在仔豬出生後3日以內;仔豬黃痢常發生於仔豬出生後1周以內;仔豬白痢常見於仔豬出生後10~30日內。球蟲病,一般7~21日齡的仔豬易感染。藍耳病,仔豬1月齡易感染;而由圓環病毒2型引起的仔豬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徵和仔豬水腫病,則常見於斷奶後2~3周的仔豬。因此,在養豬生產中,可以根據生豬的不同生理階段(或年齡階段)的特點,可有針對性地選擇保健藥物來預防生豬的一些疾病。如仔豬出生後2~3天內,每頭仔豬肌內注射補鐵劑100~150毫克(如生血素),在缺硒地區還應同時注射0.1%亞硒酸鈉與維生素E合劑,每頭1毫升,10日齡仔豬每頭再加量注射1毫升。仔豬在3日、7日、21日齡分別注射3次速解靈(頭孢噻呋500毫克/毫升,每次0.2毫升),仔豬斷奶前一週至斷奶後半個月,用支原淨(50毫克/千克)、金黴素(150毫克/千克)拌料飼餵,同時用阿莫西林(500毫克/升)飲水,可有效地預防仔豬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徵和仔豬水腫病的發生。

(3)應激性保健用藥方案 應激是指豬群在受到各種內、外環境因素同時刺激時(如仔豬斷奶、免疫注射、去勢、驅蟲等),所出現的非特異性的全身性反應。豬群發生應激往往容易引起生豬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的改變,導致豬群的生長髮育遲緩,繁殖性能下降,產品產量及質量下降,飼料利用率降低,免疫力下降,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等。在規模養豬場,豬群應激反應的大小常常與生豬的品種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外來品種生豬的應激反應強於培育品種,其中皮特蘭、比利時長白、臺系杜洛克高於其他品種,培育品種生豬的應激反應高於本地品種。而引起生豬應激反應的因素則較多,如天氣過熱或過冷、生豬飼養密度過大、豬舍潮溼、仔豬斷奶、豬群混群或換圈、仔豬去勢、豬群運輸、防疫注射、疾病治療、飼料及飼餵方式突變等,均有可能引起生豬發生應激反應。因此,規模養豬場在生豬的飼養管理上,除了應儘可能減少引起生豬發生應激反應的因素外,也可以在飼料中適當添加一些抗應激類的保健藥物,如維生素E、維生素C、維生素B2、電解質、鎮靜劑或中藥製劑。如在飼料中適當添加刺五加、黨參、延胡索,並結合維生素C、維生素E的使用,可使豬群適應氣溫驟變的能力加強。適當降低飼料中的抗原物質,在飼料中添加微生態製劑、低聚糖、酶製劑、酸製劑、防腐劑、糖萜素、中草藥添加劑以及抗菌促生長劑等,同時加大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添加量,均可有效地降低斷奶仔豬應激疾病的發生。

(4)驅蟲性保健用藥方案 規模養豬場常見的生豬寄生蟲病主要有豬蛔蟲病、豬鞭蟲病、豬結節線蟲病、豬疥癬病和豬弓形體病等。生豬寄生蟲的感染狀況可以通過外表觀察、糞便定期檢查和屠宰時剖檢進行監測,通過檢查監測,可以發現一個養豬場甚至同一頭生豬,混合感染多種寄生蟲病的現象是相當普通的。因此,規模養豬場要有效地防治生豬寄生蟲病的危害,對豬群的驅蟲最好採取統一行動,其中預防性保健用藥驅蟲是防治規模養豬場寄生蟲病的主要技術措施。養豬場在具體對豬群採取的預防性保健用藥驅蟲工作中,至少把握四點:一是養豬場驅蟲必須要對全場所有豬群統一進行,以防止驅蟲豬群和未驅蟲豬群間的寄生蟲疾病的交互感染;二是空懷母豬、懷孕母豬、哺乳母豬和種公豬在統一藥物驅蟲後,應間隔3個月再驅蟲一次;三是仔豬應在保育階段後期或生長階段各驅蟲一次;四是對引進的種豬應在並群前10天給予驅蟲一次。

規模養豬場給予豬群預防性保健用藥驅蟲,選用藥物應以安全、高效、廣譜、低毒以及減少豬群應激為原則,如選用伊維菌素阿苯達唑複方驅蟲劑,不僅能驅除生豬體內的線蟲類和蟎類早、晚期幼蟲和成蟲以及原蟲,而且用藥的安全性能好,養豬場可以放心地用於包括懷孕母豬,甚至重胎臨產母豬在內的各階段豬的驅蟲。

(5)緊急性保健用藥方案 如某一地區一旦發生生豬傳染病流行,必須迅速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根據生豬疫病的種類和實際情況迅速劃定疫區,進行封鎖,保護易感動物,如屬於生豬的急性烈性傳染病,必須採取果斷措施,立即撲滅、銷燬、深埋,並對病死生豬屍體作無害化處理。對一般的病豬及可疑豬應立即隔離觀察和治療;對尚未發病的豬及其受威脅的養豬場,應在加強觀察、注意疫情動態的基礎上,可以根據疫病的種類和性質採取相應的血清或疫苗進行緊急性預防注射,以提高豬群的免疫力,防止疫病的發生和傳播。如發生豬瘟流行時,對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的所有豬(除哺乳仔豬外),每頭一律用豬瘟弱毒疫苗6~8頭份的劑量進行緊急性預防注射,一週後豬群可得到有效的保護。對無疫苗可使用或使用疫苗免疫尚未產生免疫力的受威脅豬群,可以在飼料或飲水中進行緊急性預防保健投藥,養豬場對緊急性預防保健藥物的選擇,應針對當時、當地疫病流行的類型,並結合當地實際的藥物使用效果或通過藥敏試驗,選擇高敏的緊急性預防保健藥物。如發現養豬場發生生豬鏈球菌病流行時,可在全群的生豬飼料中按200~400克/噸加入磺胺-5-甲氧嘧啶,並配合等量的碳酸氫鈉粉,連續應用2~3周進行緊急性預防保健用藥,可有效地防範生豬鏈球菌病在養豬場的流行。

(6)豬場藥物保健注意事項 要根據當地與本場豬病發生流行的規律、特點及季節性,有針對性地選擇高效、安全性好,抗病毒與抗菌譜廣的藥物用於藥物保健,才能收到良好的保健效果。並要定期更換用藥,不要長期使用一個方案,以免細菌對藥物產生耐藥性,影響藥物保健的效果。使用細胞因子產品和某些中藥製劑不會產生耐藥性和藥物殘留及毒副作用。

要按藥物規定的有效劑量添加藥物,嚴禁盲目隨意加大用藥劑量。用藥劑量過大,造成藥物浪費,增加成本支出,而且會引起毒副作用,引發豬隻意外死亡;用藥劑量不夠,而誘發細菌對藥物產生耐藥性,降低藥物的保健作用。

要科學地聯合用藥,注意藥物配伍。藥物配伍既有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用藥之前,要根據藥品的理化性質及配伍禁忌,科學合理地搭配,這樣不僅能增強藥物的預防效果,擴大抗菌譜,又可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如青黴素類藥物不要與磺胺類和四環素類藥物合用;酸性藥物不要與鹼性藥物合用等。

要認真鑑別真假獸藥。購買獸用藥品時一定要認真查看批准文號、產品質量標準、生產許可證、生產日期、保存期及其藥品包裝物和說明書等。嚴禁購買無批准文號、無生產許可證、無產品質量標準的“三無”產品,以免貽誤藥物對疫病的預防。

要按國家規定的獸用藥品休藥期停止用藥。目前國家對獸用藥品都規定了休藥期,如用於豬的青黴素休藥期為6~15天;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為7~40天;四環素類為28天;氯黴素類為30天;大環丙酯類為7~14天;林可胺類為7天;多肽類為7天;喹諾酮類為14~28天;抗寄生蟲藥物為14~28天。一般豬場可於豬隻出欄上市前一個月停止實施藥物保健,以免影響公共衛生的安全。

實施藥物保健時要避開給豬進行弱毒活疫苗的免疫接種,最好二者間隔4~5天的時間,否則影響弱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使用滅活疫苗免疫時不會受其影響。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7.如何通過清群與部分清群防控疫病?

在豬病的防控中,實施清群或部分清群是控制疫病的有效措施。豬場應開展重要豬病如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豬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定期監測,對攜帶某些病原體的豬群(只)實行清群或部分清群。豬場發生重大傳染病如豬瘟、口蹄疫時,應對發病豬群進行全部清群。對於普通病連續治療2個療程而不能康復的種豬,應進行淘汰處理;後備母豬超過8月齡以上不發情的,斷奶母豬2個情期(42天)以上或2個月不發情的,應淘汰;公豬連續2個月精液檢查(有問題的每週精液檢查1次)不合格的應淘汰;後備種豬有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的應淘汰。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8.怎麼合理進行豬場的選址和佈局?

科學合理的豬場選址和佈局是構建豬場生物安全的基本保障。豬場選址應該選在人口稀少,周圍沒有養豬戶的地方,要遠離大公路、鐵路,最好有一條專門的豬場公路,而且少有其他人員過往。水源要方便安全,豬場最好建在乾燥、向陽、通風的矮山坡上,應先向氣象部門諮詢當地全年的主風向,最好畫出一年四季的風向圖,找出主風向,按配種—妊娠—產子哺乳—保育—育肥—隔離—廢棄物處理區域的順序,從上風口往下風口分佈,最好採用配種、妊娠、哺乳一點,保育一點,育肥一點的三點式分佈,拉開足夠的距離,這樣少傳播疾病,即使有的豬舍發病了,也很難傳播到其他豬舍。豬舍最好東西走向,坐南向北,南北設窗戶,便於採光和通風。豬舍之間要拉開距離,最好有10米以上的距離,舍與舍間種植香樟、桂花、楨楠樹等能淨化臭氣,吸塵降噪的樹種。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9.怎樣做好豬場的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通過消滅散佈於外界環境中的病原體,從而切斷其傳播途徑,阻止病原體繼續蔓延。豬場應該制訂消毒制度,嚴格按照制度執行,及時準確做好記錄。豬場的大門口、生產區入口和豬舍入口設置人行和車行消毒池,大門口的消毒池要有足夠的長度和深度,長度要有進出最大車輪周長的兩週以上為好,消毒液定期輪換,如圖6-1所示。生產區入口要安裝紫外線燈,設置洗手池、淋浴室等。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圖1-1 豬場門口消毒池

人員進入生產區前,先在紫外線消毒燈下照射10分鐘左右,用消毒液洗手,再經過淋浴後換上場內專用服裝、鞋等,腳踏消毒池等,才可以進入生產區。

帶豬消毒時,應選擇高效低毒、刺激性小的消毒藥,噴頭要斜向45°左右向空中噴灑,直到地面溼透為止,不能直接對著豬隻噴灑。夏季3~5天、冬季7~10天一次,周圍有疫情時應增加消毒次數,

豬群轉出後空舍消毒時,應及時清除空圈舍所有垃圾、料槽等;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高壓清洗;根據本場疾病情況,選擇有效消毒劑,用最佳濃度消毒;乾燥後,至少空置7天后,再轉進新豬。

車輛在進入豬場時必須用高壓消毒機進行噴霧消毒。場內的轉豬車、料車都需嚴格消毒。轉豬車每次使用後應及時清洗、消毒,料車之間不能各棟豬舍串用。運輸飼料原料的車輛必須經消毒後才能進入場內。所有進入生活區的車輛都要經過消毒。

平時應定期對圈舍、飼餵通道、場內道路、運動場等進行清掃消毒。豬場飲水槽、飲水器、料槽以及各種其他的用具等都應該定時做消毒處理,避免病原的交叉傳播的機會。

10.糞汙和廢棄物如何處理?

養豬場每天要排出大量的糞便,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糞便不能直接施入農田。一般應採用糞尿分離處理,固態糞便至隔離區的貯糞場堆肥發酵,液體部分流入蓄糞池,沉澱發酵後排入農田或魚塘,如圖6-2所示。規模化豬場建沼氣池,進行高效厭氧發酵,實現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確保環境不被汙染。

豬場生物安全與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

圖1-2 豬場糞尿的分離處理

對病豬的糞、墊料要做深埋或焚燒處理。因感染傳染病而死的豬的屍體含有大量的病原體,必須及時通過深埋、焚燒、化屍池等的方法進行無害化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