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張冬雲:周定王就藩開封歸葬禹州

禹州市北部15公里無樑鎮,有周定王陵。它位於老官山東麓緩坡上,坐西向東,建於山腹內,為磚石結構築拱券而成的一組地下宮殿式建築群。

定王陵左邊是青龍嶺,右邊是臥虎嶺,背倚老官山險峻主峰,對陵墓形成擁抱之勢。陵區周圍,遠遠近近,也有多座山峰圍護。

周定王陵地宮墓道原為封土,現改成陡峭的多級臺階,下臺階來到半圓形墓門口,眼前的地宮主體,分前殿和正殿兩部分。前殿左右兩側,各有兩個橫洞耳室。自前殿向西走,向上越七級臺階,來到正殿,周定王棺床停放於正中位置。正殿後壁,並排有四條磚石券就的洞殿。正殿地面曾為漢白玉鋪就,地宮宮牆為特製磨面大青磚砌成。地宮所有耳室洞殿均設雙扇石門,由滾珠封閉,一旦合上,萬難打開。地宮規模宏闊,氣宇森嚴,但沒棺槨沒陪葬沒碑碣沒任何實物留存,連正殿地面的漢白玉都被揭得一乾二淨,堪稱“洗劫”。

“周定王陵,形制同明十三陵相似,其地宮規模接近定陵,進深則深於定陵。因此有‘明十三陵的縮影’之稱。”90歲的教之忠說,他是禹州文物界元老。

定王陵東北約140公里的開封,是周定王建藩之地,他和子孫們建起龐大的周藩系統,有明一朝,權傾中原。明代開封繁榮衰敗,都與他(及子孫)息息相關。

周定王建藩開封,葬於禹州。兩地有諸多遺存,流傳多種傳說。周定王的河南“雙城記”,充滿傳奇。

周定王是何等人物?地宮規格為何這麼高?他在開封和中原,曾留下何等作為?明初政壇,波譎雲詭,他一生起落,裹挾其內。這,又是為什麼呢?

"妃子墓"留下謎團

周定王名叫朱橚,為明太祖朱元璋嫡生第五子。生於1361年,死於1425年,活了65歲(古人計年齡用虛歲,虛歲會比周歲大一歲,文中年齡均為虛歲)。初封吳王,1378年封周王,1381年就藩於開封。明朝時,禹州歸開封府管,因開封水位太淺,不宜安葬,風水先生找到了禹州老官山,周定王逝後歸葬禹州。

從第一代周定王朱橚開始,在開封共傳十一世十三王,周定王的第五代孫周恭王、第九代孫周端王都葬在禹州。別的周王葬在滎陽一帶。

周定王陵墓,除地宮外,地面應有龐大的禮制建築,現已無存。它的地宮,又為何空空如也?

清代被盜過不止一次,民國又盜了一次,“老百姓犁地,牛腿陷在地窟窿裡,往下掏,越掏越深,掏到底就是墓門處了。這回發現地宮後,附近幾個村的百姓,都從墓裡挖出漢白玉自用。”教之忠說。

在地宮裡,我發現墓棺正上方有一塊青磚“補丁”,顏色淺於周圍老磚,“上世紀50年代末期,地宮裡很黑,當地政府為採光,將墓棺最上方老盜洞擴大,想把光引入,結果發現不行,只能再封起來。”教之忠說。

周王在禹州留存的後裔,多聚居在無樑鎮的大井李村和小井李村,每年他們還會聯合起來祭祖。因為周定王地宮碑碣流失,前殿內橫洞耳室葬的是誰?不得而知。正殿後壁陪葬洞裡葬的又是誰?“可能是四個沒生孩子的次妃,中間兩條洞殿安葬地位較高的次妃。”教之忠猜想。

周定王陵地宮內,能盜的都被盜走了,只餘下石頭和青磚了。而殘剩細節,猶可玩味。比如墓門門額呈半圓形,門額上方鑲嵌仿木結構的屋簷裝置,用深黃色、淺綠色琉璃瓦裝飾成殿堂屋簷式樣,古樸典雅。地宮前殿寬9.58米,深12.33米。地宮正殿寬25.17米,深9.57米,高15米,正殿棺床後壁有一龕室,龕內原有直徑約二尺的白石球一枚,現已無存。位於周定王陵右下方400米處,有王妃陪葬墓,俗稱“妃子墓”。墳墓距地面10多米深,是一組造型奇特的地下墓室建築群。用磚、石拱券成環廊穹隆頂洞,酷似一把撐開的傘,中間傘把是極粗的穹隆柱,直徑11.4米。傘的外側即拱廊外壁,修建有17座等距離、同規模、同樣式單體墓室,墓室門均朝向中間的穹隆柱。17個墓室各葬一名女性,都用木棺和綠色琉璃外槨。這種一穴多室的環形墓葬模式,國內罕見,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史學價值。普通地宮的拱券構造本已難以施工,環狀地宮,意味著在三維層面上亦是“拱券”形狀,拱券疊加,對其受力、角度、佈局等均要求嚴苛。禹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化紅軍說:“幾十年前古建大家羅哲文來禹州看古鈞窯遺址時,來到此處,大加讚賞,認為建築形制非常了不起。”


張冬雲:周定王就藩開封歸葬禹州

妃子墓內景

張冬雲:周定王就藩開封歸葬禹州

妃子墓正中穹隆柱


站在拱形環廊裡看頂部,規整的長條形小青磚砌成弧度優美流暢的拱形,各麵灰縫的直、弧等線條紋絲不差。據考證,妃子墓的修建時間,應和周定王墓同期。周定王死時,妃子墓尚未全封,仍有逝者陸續埋入。

妃子墓也留有謎團,教之忠發現,有幾塊墓誌上寫著“舊王妃”,他很納悶:“明代規矩,姓李就叫李妃姓張就叫張妃,舊王妃不知是啥稱呼。”教之忠說:“17個墓穴的主人,都是和周定王發配去雲南的妃子和宮人。在雲南,‘妻子異處,穴牆相通,飲食極困辱’,周定王很看重和他共患難的妃子,破例另建了妃子墓。”妃子墓原本棺木都用綠琉璃材質外槨包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妃子墓被發現後,村民將琉璃外槨砸了鋪在倉庫地板上,主要為了防潮。妃子墓墓誌散落各處,部分存於禹州文管所,還有幾通存在河南博物院。

周定王的起伏人生

周定王是明成祖(原為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他10歲被封吳王,這僅是個封號,他仍留在宮中接受教育。16歲時,他與諸王一起治兵鳳陽,熟悉軍事生活。18歲時,改封周王,但並未離開鳳陽。21歲時,他正式就藩開封府。開封王宮,在他就藩三年前已開始修建,地址選在開封宋、金兩朝故宮舊址上。

他38歲時,他的侄子皇太孫朱允炆嗣位,為建文帝。當年8月,他就被削爵,廢為庶人,流放雲南蒙化府。他42歲時,他的親哥哥燕王朱棣把建文帝趕下皇位,自己稱帝為明成祖,他把親弟弟從流放處赦回開封周王府,還給他增了俸祿。

皇帝哥哥對周定王也有戒心,曾以“細故戒飭”,令周定王感到如履薄冰。周定王61歲時,為免除皇帝哥哥的疑慮,乾脆獻出周府護衛軍,皇帝哥哥馬上改編了這支部隊。他還出讓利稅,給皇帝哥哥示好獻禮獻瑞獸,最終保全自己,65歲得以善終。

朱橚一生,政治上不敢有為,只好把精力才華用在別的事情上。他的兒子、第二代周憲王朱有燉,為避禍遠離政治,作雜劇31種。朱載堉,是明太祖九世孫,鄭王(封地在河南沁陽)世子。極有天賦,政治不能有為,遂成了明代律學家、歷學家、音樂家。

周定王就藩開封期間,他看到河南常發生饑荒,就將野草中可充飢食用者,親自栽培試驗,著成圖文並茂的《救荒本草》。這是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救荒類著作,在世界科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徐光啟寫《農政全書》,全文收入《救荒本草》。他還主持纂修《普濟方》168卷,收入藥方6萬多個,是古代所收藥方最多的醫學著作。李時珍寫《本草綱目》,收入其中內容。

周定王沒有田野考察的自由,“非特不許出城”,他在周王府內建了“龍窩”植物園,培養野生植物四五百種,有許多是他遊歷或流放時收集的。他派人四處蒐集植物,曾被永樂皇帝訓斥。學者牛建強撰文稱:“《救荒本草》,是一部在間接材料和直接經驗結合印證之後,編寫而成的服務於救荒的書籍。立足需要,從不同角度對植物多重分類,劃分細緻、得體,把分類和數量概念結合了起來,注重觀察和實驗,客觀地繪製植物圖像,都寓含了近代科學產生的因子。”《救荒本草》自問世後,開了明代中後期編纂同類書籍先河。它圖文並茂,使用了當時的簡化字,目的很明確,就是讓不識字的老百姓也能看懂,達到救荒目的。堪稱以人為本,關注民生。

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認為朱橚和他的工作班子的工作,是中國人在人道主義領域的開拓和貢獻。美國科學史學者薩頓說:“瞭解中國藝術家優秀的傳統,就不難理解《救荒本草》插圖的極端精美。”

禹州研究者鐵紹文認為,周定王愛藥識藥,發現禹州藥物資源豐富,因此建墓園於此。今天禹州,已成為中國藥都,得益於周定王及其名著《救荒本草》,書中有不少道地藥材,都註明產於禹州。

朱橚在辭賦上有成就,他曾寫《元宮詞》,共103篇。周定王創作時,將詩性思維和歷史意識融為一體,歷史框架中隱伏著跌宕起伏的複雜情感。周定王的《元宮詞》,主要寫了故朝遺事、元宮景緻、紅顏宮怨等內容,在其筆下,江山鼎革後蒼白枯槁的往事,煥發出靈動生機,也深具詩史意蘊和價值。在明代,這本小冊子被視為堪比記載秦漢都城建設的歷史地理名著《三輔黃圖》。


張冬雲:周定王就藩開封歸葬禹州

周定王陵地宮前殿


張冬雲:周定王就藩開封歸葬禹州

周定王陵地宮正殿


“天下藩封數汴中”

化紅軍介紹,周王給禹州留下諸多故事,周定王獻騶虞神獸給皇帝哥哥,以佐證哥哥政權的天授神予,哥哥獎賞甚豐,還有碑記載此事。禹州也留下了騶虞河、騶虞橋等地名。

看過周定王陵,且讓我們將目光投向140公里外的開封城。周定王及子孫們,曾極深地影響了這座城市。

1981年春,開封市園林部門清理龍亭前潘湖湖底淤泥時,意外發現了明周王府的遺蹟。其龐大的規模,令人震驚。周定王就藩開封前,已開始在宋、金皇宮遺址上建造周王府了,它坐北朝南,由內(紫禁城)、外(蕭牆)兩座城垣組成。考古發掘證明,紫禁城周長約為五里,大大超過了當時工部制定標準。蕭牆“高兩丈許,蜈蚣木鎮壓,上覆琉璃瓦”,周圍九里十三步,“向南是午門,東曰東華門,西曰西華門,北曰後宰門”,據說規模比宋皇宮大了將近一倍,超標更多了。這種僭越現象,是當時周王勢力強大、周王府王氣之盛的客觀反映。周王府成為藩王中最宏偉的王府,有“天下藩封數汴中”之說。

從第一代周定王朱橚開始,周王共傳十一世十三王,是與明王朝同始終的29個藩國之一。在開封形成龐大的周藩系統,控制了開封乃至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周定王有14個兒子(還有5個郡主),除兩個先後襲封外,其餘受封河南各地為王,他們在開封建有宮第,世代相傳,明代開封王府最多時有72家之多。小王府以周王府為老營,左右拱衛,自成體統。明代開封成為典型的封建消費城市。

“天下藩封數汴中”,周定王在禹州才會有規模與定陵差不多的地宮。當年陪葬極可能甚豐,因此才遭遇後世多次盜墓。

周定王生前,已因“王氣太盛”引來侄子建文帝的忌憚,遂有“鏟王氣”一事。古籍《如夢錄》記載,周定王被建文帝貶為庶人發配雲南後,仍嫌“周藩王氣太盛”,在開封周王府外拆繁塔,七級去其四,繁塔殘剩三層。拆毀周王府最重要的大殿銀安殿,將周王府內唱更樓以及紫禁城西門尊義門樓等一同拆去。明成祖繼位後,周定王復爵位,但他已受到很大打擊,不再(或不敢)復建銀安殿了。

學者吳朋飛、鄧玉娜撰文稱:“明代周王府與城內的祐國寺、鐘鼓樓,城外的繁塔等共同控制著明代開封城市的制高點和立體景觀。這其中,又以等級森嚴且建築群體龐大、形制隆重的周王府最具震撼力,是全城空間結構的核心。”

周王及其子孫是開封城內政治上的特權者、經濟上的富有者、消費上的主導者。以周王及其子孫組成的王公貴戚這一龐大的消費群體,推動了開封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如夢錄》記載:“滿城街市,不可計數,勢若兩京。”開封經濟的繁榮,同當時的南京、北京可以媲美。

周藩左右開封,又權傾中原。首先人口多,將當時整個河南其他藩封加一起,不及一個周藩宗支蕃衍。其次王府產業多。明代周藩土地有三四萬頃,年收入四五十萬石。周藩,成為明代中原最大的皇族集團、最大的剝削集團。

這一切,始自1381年,一個21歲的皇子,來到了開封城。


張冬雲:周定王就藩開封歸葬禹州

開封繁塔


張冬雲:周定王就藩開封歸葬禹州

開封龍亭及潘楊兩湖

(攝影:耿亞偉 譚豫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