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僧格林沁為什麼要選擇在八里橋開闊地和英法聯軍開戰呢?不能用夜戰近戰的辦法嗎?

看遍山川


這個問題,要結合整個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里橋之戰前的戰役來看。

八里橋不是僧格林沁主動選擇的戰場。

這個戰場的選擇也沒有太大問題。

張家灣之戰

1860年9月21日的八里橋之戰打響之前3天,9月18日,在通州東面的張家灣,僧格林沁統帥的清軍已經與聯軍發生過一場戰鬥——張家灣之戰。

張家灣之戰就是八里橋之戰的預演。

僧格林沁的兵力有3萬多人,其中1萬7千多是他的騎兵,其餘1萬多人是步兵。

戰鬥結果是清軍死傷1500多人,丟棄80多門大炮,英法聯軍僅有35人傷亡。

張家灣之戰失敗,根據僧格林沁自己的說法是:

“至該夷於午刻馬步各隊進前撲犯,經我兵槍炮齊施,斃賊無數。正分撥馬隊抄擊,該夷火箭數百支齊發,馬匹驚駭回奔,衝動步隊,以致不能成列,紛紛後退”。

這顯然是他為自己臉上貼金,推卸責任的說法。

僧格林沁是騎兵將領,這場戰役的失敗表現出他不善統領步兵作戰,無法指揮步騎配合對敵人進行衝擊,更不善於指揮炮兵作戰。戰場上,聯軍的騎兵、步兵、炮兵全面壓制清軍,造成極大損失。

張家灣戰敗後,英法聯軍就佔領了通州。

通州就是如今北京的通州區,它在現在北京的東五環和東六環之間,通過八里橋,就進入了今天北京的朝陽區,如果今天被人打到通州,就意味著已經打進北京了。


八里橋的選擇

八里橋是建於1446年的一座古橋,它橫跨在通惠河上,離紫禁城不到40裡,聯軍要想進入北京,經過八里橋是最近的道路,所以這裡是必爭之地。

對僧格林沁來說,同樣也是如此,聯軍是進攻方,他無法主動選擇戰場,進軍路線上的八里橋必須固守,清軍已經退無可退。

9月19日,咸豐皇帝還發出廷寄詢問:“僧格林沁自退扎八里橋之後,日來與該夷是否又經見仗?”

如果擅自放棄八里橋這樣的軍事要地,任由聯軍突入,僧格林沁的人頭恐怕都將不保。

從地形上來看,八里橋一帶都是平原開闊地,對僧格林沁來說是個不壞的選擇。

他手下最厲害的部隊,就是蒙古騎兵。

騎兵大家都知道,在開闊地帶的最具威力,能最大程度發揮戰馬的速度和騎兵的衝擊力。相反如果是山地或者水網,騎兵的威力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從軍事上考量,八里橋也是個不錯的騎兵戰場。

戰鬥過程,小院在其他文章裡有詳細描述,這裡就不細說了。

為何不近戰

至於問題提出的為何不近戰。英法聯軍是一支熱兵器軍隊,清軍是冷熱兵器混用的軍隊,僧格林沁當然是希望近戰發揮騎兵的威力,奈何聯軍的槍炮不是燒火棍啊,哪能讓你接近呢,蒙古騎兵們不是倒在大炮轟擊下,就是在衝鋒時被新式線膛步槍擊倒,根本無法接近。

為何不夜襲

還有問為何不夜襲。

拋開清軍的戰鬥意志和戰術素養不談,聯軍並不懼怕夜襲,因為那時候他們已經裝備了照明彈。9月21日,聯軍在凌晨4點鐘開始向八里橋方向推進,埋伏的蒙古騎兵試圖突襲,在照明彈和槍炮之下被迫退卻。

大批密集的蒙古騎兵力圖從他們藉以掩蔽的樹林後面向一隊法國步兵法國炮兵猛撲,當時後者正從距運河三俄裡許的一個村莊中出發。槍炮的火力。主要還是照明彈迫使這一群陣容雜亂的騎兵不得不折回原地——《1860年北京條約》俄國布克斯蓋夫登男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