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養殖業利潤的大頭在哪裡?

新大風歌


現在搞養殖的項目太多了,各種養殖基地都有,養雞,養豬,養魚,養鴨,養各種水產等等,網上電視上也有各種廣告推廣,養殖業的利潤都不高,有的項目短期內會漲高一些,比如現在養豬又有政策扶持,價格又貴,現在養豬確實很火,但是隨著養殖的增多又會趨於平靜 ,靠養殖爆發 不太現實,能長期不斷的穩定增收就是不錯了,搞養殖不能急,先做好兩件事最關鍵。

第一件事好好考察。不管養殖什麼,最重要先考察市場的飽和度,供求平衡,飼養成本,銷售價格,養殖週期 ,養殖技術,養殖場所,當地養殖政策,銷售渠道,顧客認可度等等。如果這些沒考察清楚還是先別動手做,冒然的出擊只會增加自己的風險。

第二件事具體籌劃。通過前期的考察總結 ,心裡已經有了大概的藍圖,這時把自己準備怎麼做想好,寫出來。驗證可行後可以開始幹了,做好自己的產品,做出口碑,做出信譽,這是關鍵一部,如果能結合時代的潮流 ,互聯網+生態可視農業養殖新模式,應該不愁銷路,其實養殖最擔心的大頭就是銷路,如果銷路不錯,搞養殖就賺,做起來也有信心 ,什麼是大頭,我個人覺得穩定的增收,銷路不愁這就是大頭。

說的不對望大家海涵,大家一起交流心得吧。





農貿小貓2019


養殖業利潤的大頭在哪裡?

這是一個養殖業值得深思的問題!最早開始接觸養殖行業的時候,有句話常聽說:“養豬的不如買豬肉的”,實際上也確實如此,九十年代初,養一頭肥豬出來,利潤不過100/頭,可是來買豬tu宰去賣豬肉的,一頭豬就可以賺到這個數,都不容易,可是養豬人最不容易。養殖業快速發展的今天,這個問題還是一樣沒有改變,又還多了一個畜禽品種的問題。從宏觀角度看,這才是養殖業利潤的大頭。

這個話題早在養殖業品種改良的時候就出現了,只是因為要快速發展養殖業而習慣地拿來主義,從國外引進畜禽品種。是要承認引種給我過養殖業所帶來的巨大改變,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畜禽品種從此淪陷。原來在專業課本上,學習到很多國內當地畜禽優良品種,現在除了少量的保種養殖場還在保留外,無論散養還是規模養殖場,還能見到這些畜禽品種的養殖嗎?

從豬、肉牛、奶牛、蛋雞、肉雞這些飼養量最大的畜禽看,還有多少是國內品種的血緣。當地豬品種幾乎是黑色的,像太湖豬、眉山豬、巴馬豬等等太多優良土豬品種,有的被國外引種出去培育新品種,因為這些土豬品種具有產仔數量多,母性好,耐粗飼等優點,現在就連長期在農村一線的農人,見到的黑豬比例有多少?

肉牛、奶牛、蛋雞、肉雞也是同樣道理,瞭解畜牧行業的人都知道,這些畜禽品種和土豬一樣,全部淪陷了。說到這裡,也許你會問,說這些和養殖業利潤的大頭在哪裡有什麼關係嗎?關係太大了,每種畜禽都有使用年限,都需要淘汰重新引種吧,而這些畜禽品種的育種公司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或者說養殖業利潤大頭在國外育種公司手裡。

畜禽品種分為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國內是有這些育種公司,但是也需要不斷從國外引進祖代以上畜禽品種來替代淘汰的那部分數量。所以說,我們不斷的在引種,而沒有在市場上有自己的新品種在推廣使用,或者說極少,就是養殖利潤大頭不在自己手裡,這是我們育種行業的一大軟肋。



作為我們養殖人來說,最大的利潤大頭在哪裡?其實就很簡單,提高養殖畜禽的最佳生產、生長性能指標和減少畜禽疾病的發生率。市場價格和無法預估的養殖風險對於大家來說,都是一樣的,只有提高畜禽產能和減少疾病,利潤空間就增大了。


比如,基本在同等飼養條件下,一頭母豬一年可以提供15頭、20頭、25頭甚至更多的豬仔時,你說哪個數據母豬利潤更好啊?問題就在這裡了。奶牛一天產奶量有多少?肉牛多久可以出欄?肉雞40天可以達到多少體重?總之,畜禽生產、生效性能的提高,就是養殖業過程中最大的利潤。

或許,養殖業需要有畜牧行業的袁隆平老師這樣的育種專家,才能根本解決養殖業畜禽品種成本的問題,大家業都可以降低購買成本,多增加養殖利潤空間。

草木七舍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草木七舍


根據我的調查,農村養殖業利潤的大頭在籽糕。比如,一隻羊糕,市場上最少要賣四、五百元。放養一年長大後,才賣一千來元;一頭牛犢市場要賣六、七千元,餵養一年長成後,才賣一萬二、三千元。因此,羊殖業利潤的大頭在繁殖籽糕。


萬安大谷


養殖業最大的利潤大頭是品牌和品種效應。對於大規模的養殖企業是品牌,對於小的養殖場來說是品種。

國內很多大規模的養殖企業,我不具體說誰家。一般都是產銷,加工一條龍。把品牌做強。把利潤最大話。很多企本身也有和很多中小養殖場進行合約生產。加盟品牌本身就是一種收入。雞鴨鵝狗,豬馬牛羊都有這樣的品牌企業。有的更是多種養殖。品牌做好了,利潤來了。就像……冷鮮肉。賣肉的加盟費,養殖的加盟費都收。

那麼小的養殖戶呢?有條件的一定要接受新的技術,新的品種。說一個養豬戶。在外國打過工,就是豬場。回國後錢也掙了,技術也學了。回來建了個自動化養豬場。就家裡這幾個人。引進好的品種。現在光靠指導豬場建設和品種引進收入就富裕了。

這些都是做得好的,把品牌或品種做成利潤。那麼對於普通養殖戶來說。就是養殖變現。其實也可以把利潤做大。養土雞的。真的不喂配置精料。就是菜啊,玉米麵啊,麩糠啊,草粉啊。有時加點貝殼粉。土雞蛋12一斤,真好吃,供不應求。他家也不多養,保持400只雞左右。並孵化雞雛賣給農村散戶。每年淘寶網的公雞200一隻。

在我們附近最牛的養殖戶,應該是合作戶。這個小村落住在兩山夾一溝的地方。20戶都養牛。溝的跨度大約200米。一邊是路,另一邊是水庫。山坡往上陡,草木豐富。這20戶每戶50頭牛。不多不少。每家牛有記號。誰的多了就賣,誰的意外少了就補。但很少有意外。春夏秋冬都可以放牧,冬天可以吃青儲,玉米稈啥的。都是自己地裡的養殖成本相當低。現在這些戶都在城裡買房了。每個月出四家管理牛。沒空的可以調,但不能僱人。大家想想50頭牛多少錢?每年繁殖賣多少錢?這是天時地利人和啊。關鍵是國家對他們還有補助。

我是農民,做為小養殖戶來說。勸大家堅持養殖,堅持學習新的技術和引進新的品種。不要跟風養殖。俗話說,貴不過一千天。養殖只要不是意外死亡,最差也微利。


將軍農民工


前端、中端和末端。前端為種業,中端為生產,末端為流通和深加工。個人觀點:農業利潤的大頭集中於前端和末端,在目前體制和市場環境下,中端的種植、養殖風險大,利潤低,週期長,不值得投資。

前端種業:種業是整個農業的最頂端,也是利潤最豐厚的部分,但無論種植、養殖,種業早已被西方跨國企業所壟斷,中國舉全國之力,袁隆平教授花了畢生心血,僅僅解決了水稻。在所以農業的前端,普通創業者想都不要想,不是我們玩得起的。

以蛋雞養殖為例,無論羅曼、海蘭均為國外品種,近年來興起一些國產品種,其基因也來自國外,中國的蛋雞育種企業都離不開進口。說白了,農業的核心技術被西方發達國家牢牢掌控。

中端生產:指從事種植、養殖的大小企業和普通農戶,受制於體制和大環境,風險最大,利潤最低,下文將詳細論述。

末端流通和深加工:指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大小批發商,終端零售商和農產品深加工等,這一領域發展空間大,利潤豐厚。

比如蛋雞養殖業,中國人每天至少消耗10億枚雞蛋,龐大的需求創造了巨大的利潤。但在中國雞蛋產業鏈,利潤的大頭被各級蛋商、育種、獸藥、設備等瓜分,而真正生產雞蛋的養殖戶,賺著稀飯錢,操著白粉心。

農業領域,最成功的企業都不是農產品生產企業,而在流通和深加工領域。“老乾媽”種辣椒嗎?“張鴨子”養鴨嗎?“棒棒雞”也沒養雞。“橙王”褚時健是個例,他的管理能力,名人效應和人脈,普通人難以企及。

靠蛋蛋賺錢,只盯著雞雞,沒搞頭

在體制和市場環境下,搞養殖、種植的,不論小農戶,還是大企業,都難有發展空間。以蛋雞養殖為例,只盯著雞雞,僅侷限於養雞,發不了財的,理由如下:

1,流通環節異常複雜,養殖戶(企業)利潤微薄

我國零售業不成熟,大小超市,農貿市場、網絡銷售、小賣部等林立,終端市場碎片化,使得雞蛋從養殖戶到消費者餐桌必須經過層層轉手。

舉例,主產區河北館陶某養殖戶的雞蛋→主銷區廣東湛江市某縣消費者的餐桌,就要經歷一個複雜而漫長的旅程,如下圖:

同時中國雞蛋產業佈局極不合理,產區和銷區嚴重分離,“北蛋南運”長期存在。此外,政策搖擺不定,前些年鼓勵生產,這些年又去產能;前些年鼓勵兩湖地區發展,這些年又戰略轉移至東北、西南。朝令夕改,總試圖用規劃代替市場規律,盡幹些屁股決定腦袋的事。這些都極大的增加了雞蛋的流通成本。

流通環節過於複雜,不但增加生產企業負擔,還導致蛋價暴漲暴跌,增加經營風險。在可預見的將來,上述矛盾難以解決,所以養殖戶(企業)將長期面對利潤低,風險大的困境,賺錢靠運氣,飽一年,餓兩年。

2,受制於土地制度,農戶無法擴大,企業無法安心

中國土地法律上都是國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農戶只有經營權,沒有所有權。客觀的說,這一土地制度有其進步意義,保證了耕者有其田,在改革開放前期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制度越來越成為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的阻礙。

以規模化養殖企業為例:沒有土地產權,土地和土地上的固定資產就不能用作抵押貸款,導致企業融資成本非常高,常常淪為銀行和民間借貸的打工者。一旦被銀行抽貸,企業馬上死翹翹。

沒有土地產權,固定資產貶值的速度非常快,投資回報率極低。以目前價格,投資一萬隻雞蛋雞的養殖場,保守也得80-100萬。花100萬在農村建雞場和在城市買房子,前者是含辛茹苦,天天貶值,後者是躺著賺錢,天天升值。農村固定資產貶值過快,日子久了,每個企業都扛不住。以農民為主體的散戶,雖然擁有土地,但無法擴大,一旦擴大同樣面臨規模化養殖企業的困境。

養殖業投資大,週期長,而土地卻臨時租用,這一根本矛盾無法解決,所有規模化養殖、種植企業最終都是死路一條。要想走出死衚衕,唯有千方百計接近權力,搞關係,套補貼,一旦失去政府的輸血,沒幾個能活下去。

很多養殖企業賬面上天天賺錢,可到頭來只剩一堆廢磚爛瓦,老婆兒女跟著受窮。這些道理每個養殖老闆心知肚明,只是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唯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死馬當活馬醫。

雞蛋的流通和深加工,前景廣闊

1,雞蛋流通領域

從資本角度分析,錢流動得越快,風險越低,利潤積累越快;錢老在一個地方動不了,風險就大了。在雞蛋領域,蛋商未必比養殖戶利潤率高,但風險更低,更容易積攢真金白銀。蛋商本質上是經營蛋,週期短,隨時可以變現,而養殖戶(企業)本質上是經營雞,週期長,變現慢。

筆者不是說蛋商一定比養殖戶有前途,而是指雞蛋流通領域更有發展前景。在當前終端市場碎片化,流通渠道複雜化的大背景下,雞蛋流通亟待整合,有“危”就有“機”,誰能縮小流通環節,誰就能獲得更大的利潤。

這兩年美菜網雞蛋銷量日益增長,且逐步向全國佈局,其利潤就來自“快”和“短”,比傳統流通渠道更快,更短。美團快驢部也開始涉足雞蛋,雖然每月只有幾百萬銷量,但增長速度非常快,跟美菜網的思路和模式基本一致。

2018年7月,龍龍蛋品獲得了星瀚資本500萬的天使投資。龍龍蛋品的經營思路很簡單:越過層層中間商,直接把養殖場的雞蛋銷往社區便利店、商超或菜市場(如下圖)。就這麼個簡單的思路,就能獲得資本的青睞。

個人觀點:傳統蛋商要乘早改變經營思路,向下遊接近終端,向上遊靠攏養殖戶,等市場整合完成,刀架到脖子上,為時已晚。想投資蛋雞養殖的創業者,與其養雞,不如投資雞蛋流通,輕資產,風險低,變現快。而養殖戶(企業)與其盲目擴大養殖規模,不如花錢經營渠道,減少流通環節,提高利潤率。

2,雞蛋深加工

目前中國人均雞蛋消費量已達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增長空間極其有限,所以養雞的只有內部廝殺,熬死部分同行,整體存欄量下降了,才可能盈利。這注定了養雞隻能賭運氣,靠天吃飯,但雞蛋深加工卻前景廣闊。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中國雞蛋加工率不足 5%(主要集中於松花蛋、醃蛋等),而日本為 50%,美國為 32%。日本有 1,500 多個雞蛋品牌,製成品有液蛋、凍蛋、蛋粉、加糖雞蛋、濃縮雞蛋、加酶雞蛋、抗體雞蛋等。美國的衣阿華州全美雞蛋產量第一,每年生產 159 億枚雞蛋,約 43%的進行深加工,相比裸蛋,附加值更高,利潤豐厚得多。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轉變,未來幾年,中國雞蛋的深加工比例會快速提高。據世界蛋品協會預測,2025年中國雞蛋深加工率將達30%!然而,這一巨大商機,行內卻缺乏該有的敏感。行內更多的是一些“’雄心勃勃”的養殖擴張計劃(如下圖),缺乏創新的勇氣,這不得不說是行業的短視!

現成的大蛋糕無人問津,吃剩的渣渣搶得你死我活。在一個日趨飽和的領域拼命擴張,是賭運氣?還是跟散戶血拼到底?或是套政府資金?我寧可相信是後者,大佬們不會如此短視。

對於雞蛋深加工,小散戶同樣可以嘗試。筆者有一個主產區的朋友,養雞10多年,因為環保禁養,改行賣雞蛋煎餅和新鮮小蛋糕,卻因禍得福。

去年與這位朋友聊天,他感嘆道“以前養一萬隻雞,兩口子起早貪黑,每天雞蛋換飼料,熬到淘汰老雞了,又要準備下批雞,錢始終在雞身上,行情不好時還得四處借錢。現在也是起早貪黑,但投資小,回收快,每天除各種開支,還有兩三百元利潤,就算不幹了,門面可以轉讓,不操心。”

結束語

總之,搞種植的,天天扛鋤頭不行;搞養殖的,天天守著豬圈,雞籠不行;搞蛋蛋的,老盯著雞雞發不了財,必須轉變思路,農產品的利潤大頭在流通和深加工領域。


楊木易


養殖業利潤的大頭在哪裡?

筆者曾把農業(廣義農業:農、林、牧)分為:前端、中端和末端。前端為種業,中端為生產,末端為流通和深加工。個人觀點:農業利潤的大頭集中於前端和末端,在目前體制和市場環境下,中端的種植、養殖風險大,利潤低,週期長,不值得投資。

前端種業:種業是整個農業的最頂端,也是利潤最豐厚的部分,但無論種植、養殖,種業早已被西方跨國企業所壟斷,中國舉全國之力,袁隆平教授花了畢生心血,僅僅解決了水稻。在所以農業的前端,普通創業者想都不要想,不是我們玩得起的。

以蛋雞養殖為例,無論羅曼、海蘭均為國外品種,近年來興起一些國產品種,其基因也來自國外,中國的蛋雞育種企業都離不開進口。說白了,農業的核心技術被西方發達國家牢牢掌控。

中端生產:指從事種植、養殖的大小企業和普通農戶,受制於體制和大環境,風險最大,利潤最低,下文將詳細論述。

末端流通和深加工:指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大小批發商,終端零售商和農產品深加工等,這一領域發展空間大,利潤豐厚。

比如蛋雞養殖業,中國人每天至少消耗10億枚雞蛋,龐大的需求創造了巨大的利潤。但在中國雞蛋產業鏈,利潤的大頭被各級蛋商、育種、獸藥、設備等瓜分,而真正生產雞蛋的養殖戶,賺著稀飯錢,操著白粉心。

農業領域,最成功的企業都不是農產品生產企業,而在流通和深加工領域。“老乾媽”種辣椒嗎?“張鴨子”養鴨嗎?“棒棒雞”也沒養雞。“橙王”褚時健是個例,他的管理能力,名人效應和人脈,普通人難以企及。

靠蛋蛋賺錢,只盯著雞雞,沒搞頭

在體制和市場環境下,搞養殖、種植的,不論小農戶,還是大企業,都難有發展空間。以蛋雞養殖為例,只盯著雞雞,僅侷限於養雞,發不了財的,理由如下:

1,流通環節異常複雜,養殖戶(企業)利潤微薄

我國零售業不成熟,大小超市,農貿市場、網絡銷售、小賣部等林立,終端市場碎片化,使得雞蛋從養殖戶到消費者餐桌必須經過層層轉手。

舉例,主產區河北館陶某養殖戶的雞蛋→主銷區廣東湛江市某縣消費者的餐桌,就要經歷一個複雜而漫長的旅程,如下圖:


同時中國雞蛋產業佈局極不合理,產區和銷區嚴重分離,“北蛋南運”長期存在。此外,政策搖擺不定,前些年鼓勵生產,這些年又去產能;前些年鼓勵兩湖地區發展,這些年又戰略轉移至東北、西南。朝令夕改,總試圖用規劃代替市場規律,盡幹些屁股決定腦袋的事。這些都極大的增加了雞蛋的流通成本。

流通環節過於複雜,不但增加生產企業負擔,還導致蛋價暴漲暴跌,增加經營風險。在可預見的將來,上述矛盾難以解決,所以養殖戶(企業)將長期面對利潤低,風險大的困境,賺錢靠運氣,飽一年,餓兩年。

2,受制於土地制度,農戶無法擴大,企業無法安心

中國土地法律上都是國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農戶只有經營權,沒有所有權。客觀的說,這一土地制度有其進步意義,保證了耕者有其田,在改革開放前期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制度越來越成為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的阻礙。

以規模化養殖企業為例:沒有土地產權,土地和土地上的固定資產就不能用作抵押貸款,導致企業融資成本非常高,常常淪為銀行和民間借貸的打工者。一旦被銀行抽貸,企業馬上死翹翹。

沒有土地產權,固定資產貶值的速度非常快,投資回報率極低。以目前價格,投資一萬隻雞蛋雞的養殖場,保守也得80-100萬。花100萬在農村建雞場和在城市買房子,前者是含辛茹苦,天天貶值,後者是躺著賺錢,天天升值。農村固定資產貶值過快,日子久了,每個企業都扛不住。以農民為主體的散戶,雖然擁有土地,但無法擴大,一旦擴大同樣面臨規模化養殖企業的困境。

養殖業投資大,週期長,而土地卻臨時租用,這一根本矛盾無法解決,所有規模化養殖、種植企業最終都是死路一條。要想走出死衚衕,唯有千方百計接近權力,搞關係,套補貼,一旦失去政府的輸血,沒幾個能活下去。

很多養殖企業賬面上天天賺錢,可到頭來只剩一堆廢磚爛瓦,老婆兒女跟著受窮。這些道理每個養殖老闆心知肚明,只是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唯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死馬當活馬醫。

雞蛋的流通和深加工,前景廣闊

1,雞蛋流通領域

從資本角度分析,錢流動得越快,風險越低,利潤積累越快;錢老在一個地方動不了,風險就大了。在雞蛋領域,蛋商未必比養殖戶利潤率高,但風險更低,更容易積攢真金白銀。蛋商本質上是經營蛋,週期短,隨時可以變現,而養殖戶(企業)本質上是經營雞,週期長,變現慢。

筆者不是說蛋商一定比養殖戶有前途,而是指雞蛋流通領域更有發展前景。在當前終端市場碎片化,流通渠道複雜化的大背景下,雞蛋流通亟待整合,有“危”就有“機”,誰能縮小流通環節,誰就能獲得更大的利潤。

這兩年美菜網雞蛋銷量日益增長,且逐步向全國佈局,其利潤就來自“快”和“短”,比傳統流通渠道更快,更短。美團快驢部也開始涉足雞蛋,雖然每月只有幾百萬銷量,但增長速度非常快,跟美菜網的思路和模式基本一致。

2018年7月,龍龍蛋品獲得了星瀚資本500萬的天使投資。龍龍蛋品的經營思路很簡單:越過層層中間商,直接把養殖場的雞蛋銷往社區便利店、商超或菜市場(如下圖)。就這麼個簡單的思路,就能獲得資本的青睞。


個人觀點:傳統蛋商要乘早改變經營思路,向下遊接近終端,向上遊靠攏養殖戶,等市場整合完成,刀架到脖子上,為時已晚。想投資蛋雞養殖的創業者,與其養雞,不如投資雞蛋流通,輕資產,風險低,變現快。而養殖戶(企業)與其盲目擴大養殖規模,不如花錢經營渠道,減少流通環節,提高利潤率。

2,雞蛋深加工

目前中國人均雞蛋消費量已達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增長空間極其有限,所以養雞的只有內部廝殺,熬死部分同行,整體存欄量下降了,才可能盈利。這注定了養雞隻能賭運氣,靠天吃飯,但雞蛋深加工卻前景廣闊。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中國雞蛋加工率不足 5%(主要集中於松花蛋、醃蛋等),而日本為 50%,美國為 32%。日本有 1,500 多個雞蛋品牌,製成品有液蛋、凍蛋、蛋粉、加糖雞蛋、濃縮雞蛋、加酶雞蛋、抗體雞蛋等。美國的衣阿華州全美雞蛋產量第一,每年生產 159 億枚雞蛋,約 43%的進行深加工,相比裸蛋,附加值更高,利潤豐厚得多。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轉變,未來幾年,中國雞蛋的深加工比例會快速提高。據世界蛋品協會預測,2025年中國雞蛋深加工率將達30%!然而,這一巨大商機,行內卻缺乏該有的敏感。行內更多的是一些“’雄心勃勃”的養殖擴張計劃(如下圖),缺乏創新的勇氣,這不得不說是行業的短視!


現成的大蛋糕無人問津,吃剩的渣渣搶得你死我活。在一個日趨飽和的領域拼命擴張,是賭運氣?還是跟散戶血拼到底?或是套政府資金?我寧可相信是後者,大佬們不會如此短視。

對於雞蛋深加工,小散戶同樣可以嘗試。筆者有一個主產區的朋友,養雞10多年,因為環保禁養,改行賣雞蛋煎餅和新鮮小蛋糕,卻因禍得福。

去年與這位朋友聊天,他感嘆道“以前養一萬隻雞,兩口子起早貪黑,每天雞蛋換飼料,熬到淘汰老雞了,又要準備下批雞,錢始終在雞身上,行情不好時還得四處借錢。現在也是起早貪黑,但投資小,回收快,每天除各種開支,還有兩三百元利潤,就算不幹了,門面可以轉讓,不操心。”

結束語

總之,搞種植的,天天扛鋤頭不行;搞養殖的,天天守著豬圈,雞籠不行;搞蛋蛋的,老盯著雞雞發不了財,必須轉變思路,農產品的利潤大頭在流通和深加工領域。

以上為蛋先生個人觀點,僅供交流和參考,不能作為投資依據,如因此產生虧損,概不負責。


菲玩布渴


養殖業利潤的大頭在哪裡。在銷售環節。

就說養雞,養雞的飼料貴,養雞預防藥也貴,成本高,對養雞的農場來說就是薄利多銷。

利潤大頭進入銷售環節。


北京9090


目前由於豬肉價格處於高位,同時養豬成本較低,只要不出現大面積病死,其成品豬利潤較大,另外可以通過專門養殖出欄仔豬,利潤更高,風險較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