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孝文帝曲線遷都的啟示


孝文帝曲線遷都的啟示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皇帝,漢名元宏,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政治家。作為一名年輕的少數民族的領袖,推行改革,向漢族的先進文化學習,但是阻力很大。

北魏長期都於平城,平城偏北地寒。惡劣的氣候環境,難以適應經濟的發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於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在公元494年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在那個時代,土地是財富的象徵,遷都影響很多貴族的既得利益,所以困難重重。

那孝文帝是怎麼做的呢?他對所有人保守遷都的秘密,他召集百官,宣稱要御駕親征,大舉伐齊。調動三十萬大軍,一路向南出發。由於“南征”的行軍肯定要經過洛陽,因此孝文帝早就派人在洛陽修好營房、官舍、宮殿等等後勤基礎設施。

孝文帝領著三十萬大軍趕到洛陽時,正好遇到陰雨連綿,道路泥濘不堪,進軍的速度很慢。之前又是長時間行軍,官兵們都是叫苦連天。軍隊的士氣也很低。孝文帝“臨時決定”讓這些遠征的大軍在洛陽的營房裡面暫時做一些修整。

經過短暫的休整之後,孝文帝宣佈繼續“南征”。面對的還是溼滑的道路和即將到來的戰爭,所以很多人站出來反對繼續前進。藉口是軍隊的士氣低落,會打敗仗。

可是孝文帝繼續堅持,這就激起更多人的反對。所以無法繼續南征,又不能返回平城,孝文帝說,這次興師動眾,規模不小,動而無成,拿什麼向後世表示?如果就這樣班師,怎能垂名千載!若不南征,即當遷都於此,機不可失。

就這樣孝文帝遷都,在王公貴族的強烈要求下順利實現。

從孝文帝曲線遷都的事情看,給後來人們的啟示,當我們想做一件事情,目標非常明確,但是又比較困難的時候,應該將其隱藏,展現自己彈性的堅定。不能直奔主題,應該借用形勢,讓想做的事和其他人的利益,都產生一種相關性,通過大家對利害關係的主動取捨,來達到想要的目標。

魯迅在《無聲的中國》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