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太極拳之大概

太極拳之大概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太極拳亦然。或見懂勁者舉重若輕,出手神妙,遂謂太極勁奧秘艱深,絕無蹤跡,好之者探討一世,人稱畫鬼、實幹者流汗三車,奈無訣要,然則,太極拳果空泛若此乎?曰非也,常見穿弄堂磨剪刀者乎!弓腰垂肘穩而有力,其即太極勁也。再如老屠割肉,好手作畫,功夫到到家,熟則生巧,其於一刀一筆之間,莫不合於太極之妙理,雖其茫不自覺,且不能擴而充之,而於日用之間,確能實受其惠焉,是故太極勁者無他,熟練規矩,則水到渠成。

既非畫鬼。亦無秘決,苟未得之,必於規矩求之也。

循規矩而練拳者必先得其圓勁,久而又得方勁,然後內外相合,乃得太極之勁。所謂“進退須有轉換,往復須有摺疊,腰如轉軸,氣如車輪”此即圓勁也;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立若平準,靜若山嶽,此即方勁也;方中寓圓,圓中寓方,方圓相成,動靜相因,此即綿綿不斷之抽絲勁也,然後提起精神,轉換意氣,一動無有不動,一到無有不到,開如游龍騰空,合如鷹隼斂翼,皆是活動,不許搬移。練到此時,必為“主宰於腰,發之於腿,其根在腳,形之於手”,以後則愈練愈細,與日俱進矣。既謂,太極勁隨處可見,規矩臻然,然則若是之易乎,曰否,其尚有三難,一曰拔筋,二曰養氣,三曰悟勁是也。

人自少年練拳,舉手投足,已未必合於規矩,故須認清規矩,久久練之,流汗痠痛,至為艱苦;至若忽略規矩,徑求意勁,搖頭晃腦,自謂舒服。則其懂勁之難,實如登天,古蜀道之難,猶未介此也。拔筋之時,又須養氣,以太極用勁,最重神氣,神氣不足,筋骨亦僵,今人身心繁忙,神氣不免於散亂,況又標準難高。易盈易虛,穎播一世,依然故我,此其尤為可悲者也。神氣清爽,始有悟性,大匠只能授人以規矩,巧則使人自悟,規矩不熟不能悟、神氣不足不能悟、規矩可練也,神氣可養也,然則始終不悟者,其必在意識之間矣!如何謂松,如何謂得勁,十人言之,十人不同,認識高低,自屬功夫先後,而旁門左道,則必謬以千里矣。

太極拳之大概

練拳之事,首在認識,認識對路,惟練而已。神氣腰腿,皆是功夫,功夫進步,認識亦長,然而所貴不在功夫,而在認識者,功夫小猶可練,認識錯則枉費矣,然則如何而使認識正確,則非練拳之所能為矣。

要產生正確的認識,必須先要怎樣才是真正的太極拳,正確的練習應該是怎樣的?太極者無極而生是太極拳的根本所在,練拳先練伸筋拔骨,骨肉上下一致,這樣2-3年只要方法準確,一定有成,此時遇外力腳下有根,受力支點自然在腰上,不會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時可以松的狀態承受極大的外力。以下要練神氣,用心運身,漸漸手腳及全身神氣從心而一體,神氣君來骨肉臣,這樣也要2年左右。此時就是內家拳。如用五行相生克之理用來運動身體和神氣就叫五行拳,用八卦相變之理就是八卦掌。要學太極必須先明白無極的道理,先要體會物我一體的概念,這一點很難,一必須有關於中國文化的底蘊,二必須要神氣充足。怎樣才可能體會細膩的東西。不過還必須明師在旁指點方有希望。若然僥倖悟入,則需保護觀想,使之純熟。這時任敵再大力,再魁梧,你在心上不會產生對待之意,此時敵我一體方是無極。我在此無極中可起種種對敵之作,但不毀無極之理。此時方具運用太極的基礎,此後去體會在無極中彼動時產生破壞無極的能量變化,這就是虛實。這就是太極者,無極而生,動而分陰陽。在此後按王宗嶽之拳論細細琢磨自會有一番新天地。但要悟無極之理真的很難,有人窮一生難以入門。此和儒、釋、道等哲學底蘊有關。

太極拳之大概

太極內篇

甲辰年四月抄正

太極分陰陽,陰陽分五行,五行列八卦,八卦而六十四卦,化生之大體備矣。

人之性為太極,神氣為陰陽,五行八卦則為筋骨皮毛之屬,愈生而愈粗,愈到而愈細。性之動為心,存其心為意,意以存神,神以運氣,氣以運動骨肉,形之於身則為拳架焉。拳之靜止為太極,動則分陰陽,開合,呼吸,蓄髮,卷舒,皆陰陽也,進退,左右,中定為五行,棚、捋、擠、按、採、列、肘、靠為八卦,五行之運行於八卦,八卦之中亦有五行,故謂棚、捋、擠、按、中定亦為火、金、木、水、土,拳中棚勁中虛,其勢炎上,按勁中滿,其勢就下,擠勁發於腳,如春雷之動地、捋勁順於上,如西風之揠草,中定定於中,則如高山巍巍,峻拔不可移也。

人之性稟之於天,實無所不全,而神氣則稟之於陰陽五行,而有偏正強弱之分矣,練拳之旨,在於弱者使強,偏者使正而已。物之不正者,削之可使正,補之亦可使正,練拳之道,補之為主焉。人慾大其用,故欲強其體,如欲長其生,則當嗇其用,每見弱者多嗇,而強者易亢,是以強者反難保其體也。如能平其氣而強之,則雖強而不亢,故能大其用而亦長其生矣。

生而氣平者有之,不平者為多也。所謂不平者,其氣質偏於五行之一偶也。其氣如偏,則為勁亦然,火者搖晃而騰上,土者遲重而下沉,木者善挺而多節,金者堅強而多梭,水者流流蕩蕩,善於多方而適應也。其所稟愈偏,則其角度亦愈大,而其受五行之生克亦愈急,所謂一動則有吉凶悔吝者是也,有偏於金者,則逢土而吉,遭火而兇,遇水而吝,見木而悔,此等人練拳,招式繁多,勁只一捋而已,用功多年,惟練其角度耳。其與人推手,亦只以捋為得勁,遇擠者可佔上風,遇棚者即為所制矣。

人能全其氣,即能平其氣,而能跳出五行之外矣。人身一小天地耳。苟能取法於天地之生成,即能返本歸原,而能全其元氣矣,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故男子先練水,女子練火,練水者,即練下丹田,於骨肉即為腰也。練水者,亦即練精化氣,氣足則化神,神足則能變化氣,及能神足而虛之,則能無有偏礙,而能神通其變化矣,雖然能變化氣者,即能全其氣,然則由於神之偏執,亦將頑固其氣焉。所以,惟能虛其神者,方能通靈變化,而確能完全其氣矣。

太極拳之大概

所謂神氣足者,非惟填充之足,而亦通之足也,練拳之渾身通氣,運動輕靈,乃可謂神氣足矣,本身先能通氣。即能通氣於人。於是而能知人,故曰達已而後達人,此即謂之懂勁。神之足者,非惟能變化已之氣,而亦能變化人之氣,神之全者,非惟能變化已之神,而亦能變化人之神,而神氣者,骨肉之主也。如能節制其人之神氣,即亦能節制其人之身。如此即為內家拳之化勁,其如仁政之化人,沛然孰能御之哉。

神氣者,水火也。得陰陽之輕清,為生命之所貴。練內功者,鼎爐在此,藥物在此,火候亦在此也。練拳不知水火,非內家拳也。水火者,坎離也,乾坤之用,六十四卦之生命也。坎離升降,則呼吸開合,吸則神(上丹田)合氣開,呼則神開氣合,心與神同,氣下意合。吸為開,其時手足支撐八面為剛,腰轉為蓄為柔。其象如離卦,呼為合,其時手足發勁為柔,腰挺為剛,其象如坎卦。然則,此乃內含之剛柔。猶坎離之內含於八卦也。形之於拳則尚有變化,開合始終,而分列八卦。故於棚則為離,於捋則為,於擠則為震,於按則為坎,於採則為艮,於列則為巽,於肘則為乾,於靠則為也。

上節所謂開合皆以中氣而言,若以手足之氣言,則正為相反,即蓄好合而發為開,如是其卦象亦相反,所謂手足之氣,即對外之發勁,其與丹田之中氣,實乃相反相成者也。

總而言之,蓄時吸,吸則心神合,而意氣開,於是手足之勁收,其勁自腕借掌(手與腳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發時呼,呼則心神開而意氣合,於是手足之勁放,其勁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

勁收而氣開故不匾,借勁而蓄故不丟,接勁則回收故不抗,借腰(不借地)發勁故不頂,可知不丟不頂者,原非機巧之事,而為水到渠成之事也,昔人云:動之則分,陰陽相濟,即此之謂手。

對敵之理,基於推手,推手之變化,以五行生剋為原理。本身則相生,棚火生中定土,中定土生履金,履金生按水,按水生擠木,擠木又生棚火,對敵則相剋,棚火克履金,中定土克按水,履金克擠木,按水克棚火,擠木復克中定土。對方當亦按相生而變。所以相錯一式而畫為相剋矣。五行有“子報母仇”之理也。又中土亦籠絡四方,故棚履擠按亦皆含中定之勁。

推手初分五行,推到細時,便分八卦。非能強分之者,其以五行相生,自然便能列出八卦也。

知活步推手中有採列肘靠,不知採列肘靠實已含蓄於定步推手之中,只以定步之圈子較小,不易練出採列肘靠,而以活步放大而明確之也。

故謂棚履擠按為四正,採列肘靠為四隅。得四正,即得四隅,微四隅,亦無以成四正也。明理則不懼,克已則無憂,從容於不憂不懼之地,則何患神氣之不全也。

氣含於骨肉,而為骨肉之主,神含於氣,而為氣之主,神氣者水火也,水火相和則相濟,不和則相剋,故須有土者。居間以高停之。土者意也,火之所生,水之以克,火若勝水,意以消之,水若勝火,意以克之,如此方能心平氣和,相攜而進矣。意者,意境,境界之謂也。陶冶於文藝之中,涵養於心胸之內,雍雍而退,有若杜甫之沈鬱,揚揚而進,亦如李白之開朗,開合法詩詞之平仄,轉側合歌舞之迴旋,飄然王逸少,端灝九成宮,惟其高明合道,所以觸類旁通,法古人以法自然,能精微而能高深也。

然則,人有重於機巧者,有耽於物慾者,有泥於一境者,類皆神意氣之有所偏勝也,三者不和,心身失調,神愈旺而心機愈重,氣愈足而物慾愈多,意愈盛而性情愈執,竟若吞刀止痛,減火加薪,必致耗神傷氣,修無所成也。

李家拳重氣勢,往來如一陣風,其蓄髮能量甚大,有如抽風箱然,蓄引鬆放。

楊家拳較細緻,運動如抽絲,練習要抑揚頓挫。

急來則急應,以閃戰勁對之 ,一閃戰對方必被一抖之勢所定住(一呆)

我若仍能拎住腰,氣勢不散則可即上步打之。

得拳之訣要,練時漸上路,找自己之勁,隨後在打手中找對方之勁,功夫要上進則積累十分重要。積累之功在日常一言一行中更重要,一疏忽往往數月之功或數年之積累,傾於一朝,可不慎哉。

二人頂牛或纏結,要用盪開勁將彼引開,而後順其勁去之。盪開勁是棚、捋、擠、按、中定的那一種?盪開是身體鼓盪而動的運動狀態,不是動作。

“總而言之,蓄時吸,吸則心神合,而意氣開,於是手足之勁收,其勁自腕借掌(手與腳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發時呼,呼則心神開而意氣合,於是手足之勁放,其勁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勁收而氣開故不匾,借勁而蓄故不丟,接勁則回收故不抗,借腰(不借地)發勁故不頂,可知不丟不頂者,原非機巧之事,而為水到渠成之事也,昔人云:動之則分,陰陽相濟,即此之謂手。”

太極拳之大概

練拳的關鍵之處

一.人們練拳常易挺在錯誤之支點上,如胸、肩、膝、腹、等處,拳乃不會進步。必須挺在腰脊處。

二.腰脊處為支點亦為主宰。脊椎為一身主幹,故首顧脊椎拎起,連住腳跟,腰脊與手掌腳跟三點相反相成,運勁如開弓。脊椎本身當先練,拳、擎、引、松、散、節節貫串,然後手足配合運動如龍在天。是腿長在腰上,不可腰長在腿上

三.渾身皆須盪開,不可有絲毫縮勁,蓄勁是開勁,亦不是縮勁。若有縮勁,一無是處。膝節最難盪開,一旦盪開,處處盪開。膝若撐住,肩亦不開,胸腹之間,結成一塊不能運化。故渾身各處皆應呈張力狀態,即在足腕亦如此要求。

四.擎、引、松、放須從“意”練起,而後到氣、到腰、到勁。能擎、引、松、放、故能不斷。意尚僵住,氣亦不能。但求骨肉變化,勢必斷斷續續。

五.有不得勁不得勢處,必於腰腿求之。而得勁得勢之感覺,須從練打中得來。每於手之前節,常能得軟得勢,則腰腿尺寸,自亦合於規矩。若專注於腰腿,不從手上足上得勁得勢,則腰腿往往亦錯。力強者手前節常過硬,弱者手前節過軟,松而有力,俗稱軟硬勁方對。

六.前輩理論上都已道盡。懂理論不難,唯懂勁為難。練拳須懂自己勁,有凹凸處否?有斷續處否?有缺陷處否?一一解體認明始能逐漸上路。不破不立,破字當先,於拳亦然。練打須懂對方勁,見其強則見其弱,見其實則見其虛,強可側而制之,實可引而竭之,神而明之,只在熟而生巧耳。練打時只跟對方勁變化自己隨時得勁,須不言而喻,否則心分兩用決難有效,唯有問題必須返求論已,於練拳時解決。

七.太極拳妙全在引勁落空,此勁即在“擎”“松”兩處練得。能盪開,能拎起,能連續,始能有效。太極拳得勁處,則全在開合有整勁,即在“引”“放”二處練得。能渾身配合,曲中求直,始能有效。雲手一勢,乃開合勁運動路線之典型,務必領會。

八.太極拳能用得輕鬆固與巧妙有關,然與實力更有關。本錢大用得少,自然輕鬆。本錢小,用得巧,亦可以弱勝強,但未必輕鬆,每人實力,常受天賦限制,然於提高效率,求之,亦前途無限。

九.練拳不迷不能成功,然亦須與其他方面求得平衡,否則更不能成功。

十.太極勁說到妙更常是難以形容。若說得平常,可謂人人都會,雖人人都會,唯不自覺,故難以發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