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藝術市場的寒冬來臨,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


藝術市場的寒冬來臨,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

  • 文/禹至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將本來就疲軟的藝術市場捲入了寒冬。在這樣的情勢之下,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在此之前,有必要明確一下,有兩類藝術家並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

  • 一類是作品不愁銷路的藝術家,他們可能已經成名成家,或者即使沒到成名成家的程度,也已經有了良好而穩定的市場渠道,不存在市場困境問題。這類藝術家的數量佔藝術家總數的比例大約在一成到兩成,本文稱其為成功藝術家;
  • 另一類是入錯行的藝術家,他們可能因各種原因進入了藝術家行列,但天賦和才情都不足以支撐他們作為藝術家的基本能力和素質要求,再熬下去恐怕會荒廢一生。這類藝術家的數量佔藝術家總數的比例大概有一成,本文稱其為不入流藝術家,並真誠地建議他們改行。

除此兩類,餘下七到八成市場在似有似無之間沒有著落的藝術家都是本文的討論對象,本文稱其為普通藝術家,包括那些不單靠藝術謀生的藝術家。因為,即使有別的營生可以養活自己,但作為藝術家,如果沒有市場,作品就無法實現分配和流通,這是他們藝術生命裡的缺憾,因此他們同樣是本文的討論對象。

藝術市場的寒冬來臨,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


先來看一下2008年至今,中國藝術市場的大致情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藝術市場驟然下跌,其後緩慢回升。但好景不長,從2013年開始,藝術市場升勢掉頭並持續低迷。2018年略有回暖跡象,但2019年再次回落。剛進入新的一年,正當業界期待藝術市場借“決勝小康”之東風,有可能在2020年提振上行的時候,新冠肺炎大疫降臨,可謂人算不如天算。受大災的波及,外在因素突變,藝術市場的形勢大概率會隨之嚴峻。


藝術市場的寒冬來臨,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

對應年份節點,細心的看官可能已經看出,中國藝術市場情勢,與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的變化和重大事件的發生是密切相關的。此外,可能有看官認為,構成市場研究的數據,只與成功藝術家有關,與本文要討論的普通藝術家並無太多直接關係。沒錯,的確是這樣,這是市場結構的問題。但普通藝術家的市場狀況自2013年起每況愈下也是事實,對剛過去的2019年,也普遍認為是藝術市場的冰點。也就是說,市場研究數據與普通藝術家的市場狀況大致同步,說明它們之間的間接關係還是存在的。

藝術市場的寒冬來臨,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

因此,要想在低迷的藝術市場裡尋找普通藝術家的出路,還是需要研究藝術市場本身,重點是市場結構問題。要了解藝術市場的結構,就要先了解市場劃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將藝術市場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這是借用資本市場的分級概念形成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在較早形成藝術市場的國家是明晰和成熟的。但在中國,藝術市場起步較晚,對一、二級市場的劃分,基本上可以用混亂無序來形容。一方面,作為一級市場的主導力量——畫廊和其他形式的藝術機構普遍處於難以作為的弱勢,大多數擔當不起發掘藝術家、建立藏家體系和開拓藝術市場的功能職責;另一方面,作為二級市場的主要陣地——拍賣公司,凸顯資本屬性和資源強勢,以致並不滿足於從藏家手中徵集作品進入二級市場;這一強一弱,決定了我們一、二級市場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功能職責也是極其混亂的。並且,本該作為基座的一級市場,被擠壓得幾近毫無空間,導致呈現出一、二級市場倒掛的畸形市場結構,也讓普通藝術家失去應有的市場空間。

藝術市場的寒冬來臨,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

另外,二級市場因強勢而贏得的話語地位,也滋長了一些急功近利的藝術家的投機行為,並加劇了藝術市場的無序、混亂和畸形發展。就拿拍賣來講,正常的邏輯是,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在一級市場深受歡迎,大家爭相擁有而一畫難求,這才由原藏家決定是否進入二級市場通過拍賣交易完成作品的重新分配和再次流通。而且,交易中的利益分配已經與藝術家本人無關。但投機者的做法卻截然不同,他們無視上述邏輯,即使在一級市場中的銷售經歷很少,甚至完全沒有銷售經歷,也不妨礙他們跳過一級市場,直接與拍賣公司默契,去完成所謂市場背書所需的拍賣記錄。這種投機行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習慣於查閱拍賣記錄藉以判斷藝術家及其作品價值的藏家自然免不了上當;其次,一旦有投機者得逞,便免不了更多投機者效法,甚至成為一種惡習在藝術市場中蔓延開來,形成亂象;當然,更大的危害還在於對藝術市場規則和秩序的破壞。事實也正是如此。

藝術市場的寒冬來臨,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

面對中國藝術市場混亂無序的現狀,加之市場中的個人誠信、尊重規則以及公允意識等方面,我們的整體水平還相對較低,因此,筆者認為,用一、二級市場的劃分方法來研究和指導中國藝術市場,是缺乏切實意義的。筆者有個粗淺的設想在這裡分享,以期拋磚引玉:我們可以嘗試從市場主導力的角度來劃分市場,進而研究和指導市場,或許更切合實際。方法是,將藝術市場劃分為投資主導的市場(簡稱I市場)和消費主導的市場(簡稱C市場)兩大部分。也就是說,我們的藝術市場是由投資和消費這兩股力量支撐起來的。這樣劃分的好處可大體歸納為如下幾點:一,有助於藝術家(包括普通藝術家和成功藝術家)、畫廊和其他形式的藝術機構、拍賣公司、經紀人(公司)、銷售公司、藏家買主等,所有藝術市場的參與者各自找準適合自己的定位;二,有助於資本對藝術市場建立起信心和信任;三,有助於藝術激勵機制的社會化建設;四,有助於藝術的傳播和普及,以及提升普眾的審美水平。

具體地說,I市場涵蓋所有以投資獲利為目的的市場行為,包括在拍賣行競拍、向畫廊和其他形式的藝術機構購買、與經紀人(公司)或藝術家洽購等。在這部分市場裡,藝術評價體系和權威話語,將在市場分配上起到較大的作用;C市場涵蓋所有以體驗、享受和使用為目的的市場行為,包括各種形式的購買,以及藝術服務、定製、公共藝術等藝術消費。在這部分市場裡,公共教育、藝術傳播和普及,將在市場培育和開拓上起到較大的作用。

之所以說這種劃分方法有助於資本對藝術市場建立起信心和信任,是因為C市場的存在,以及對它的認識。在藝術市場相對成熟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等,他們的C市場都是藝術市場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規模均遠大於I市場(此結論是依據權威發佈的上述諸國藝術市場規模總量佔該國GDP總量的比例,以及權威發佈的以拍賣成交為主要數據的全球藝術品市場分析報告,綜合分析推論而得)。而在中國,C市場才剛剛形成,正處初期成長階段,目前規模還遠小於I市場,因此成長空間巨大,它必將成為中國藝術市場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時也是資本的機會。

藝術市場的寒冬來臨,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

至於這種劃分方法對藝術家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那要從藝術家的自我認知和定位說起。所謂自我認知更直白的說法就是自知之明,真正認清自己在藝術上的才能有幾斤幾兩,不要動輒就往成功藝術家上對號入座,暫且放下幻想,把想象力更多地用在自己的創作上,虛心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有了自我認知就好辦了,剩下的就是定位。難題在於如何評價自己的作品,在唐朝還有朱景玄用於評畫的“神、妙、能、逸”四品可以對照,但今天早沒這樣的標準了,我們該用什麼來衡量自己作品的水平呢?筆者認為,可以大膽將這個難題交給市場,由市場來評判甚至定價。你的作品倘若真的具有收藏價值,並能給藏家帶來豐厚的增值回報,I市場是不會拒絕你的;如果你的作品只是具有欣賞價值,或者適合裝點某些樓堂館所、家居雅舍,C市場就會歡迎你。對普通藝術家而言,我們要做的或許只有這幾句話:放下身段,降低價格,讓市場去評判和接納。

藝術市場的寒冬來臨,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

當然,在藝術市場的寒冬裡尋找出路,不只是普通藝術家的事情,或許,C市場應該受到更多藝術市場關聯方的關注和重視。因為,一方面,對比I市場和C市場,I市場對經濟形勢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在不利的經濟形勢下,市場受損也會相對嚴重。另一方面,C市場的成長空間要遠遠大於I市場,受經濟形勢的影響也相對較小。基於此,在藝術市場必將處於困境的2020年,是不是應該未雨綢繆,致力於C市場的規模化開發,也許正是時機。筆者深信,C市場不僅是普通藝術家的出路,同樣也是已經倒下了一片的畫廊和其他形式的藝術機構的出路,甚至,還可能是中國藝術市場的出路。

藝術市場的寒冬來臨,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



謝謝閱讀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值得一讀

請您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藝術市場的寒冬來臨,藝術家的出路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