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精準防控守好大門,打好海島疫情防控阻擊戰

精準防控守好大門,打好海島疫情防控阻擊戰

“您好!請出示證件,請問您到南澳做什麼?”疫情期間,在南澳大橋的測溫卡口,每個前往汕頭南澳島的司乘人員都會被一一詢問,當他們呈上證件、道出目的、測量體溫、獲得允許通行的示意後,才可繼續前往南澳大橋登上海島。這是南澳縣面對疫情“有備而戰”的一幕。

2月3日,南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通告稱,南澳確認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已有病例的情況下,如何將“外防輸入、內防擴散”落到實處,成為南澳所面臨的一場考驗。

精準防控守好大門,打好海島疫情防控阻擊戰

南澳縣46個村(社區)均在進村主幹道設置體溫檢測點,為過往人員檢測體溫,守護村民安危。

南澳是廣東省唯一海島縣,能否在守好防疫“大門”的基礎上開展精準防控至關重要。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除了在南澳大橋這一入島口開展體溫檢測、行程甄別和宣傳引導之外,南澳全縣還組建了46個村(社區)的援助工作組,抽調66名縣直副科級及中層幹部任援助工作組組長,迅速成立66個臨時黨支部並由派駐組長任臨時黨支部書記。同時,46個村(社區)組成138支志願者服務隊,構建起縣統一指揮、鎮(區)統一落實、村(社區)統一執行、各交通卡口防控點統一戰疫的工作模式。

在這一場全民參加、精準防控的阻擊戰,南澳縣不僅全力守護海島居民的平安,也令疫情擴散風險降至最低。

築牢“堡壘” 守護入島第一道防線

“前面將進行體溫檢測,請提前關掉暖氣、打開車窗、保持通風。”在南澳大橋測溫點,這樣的語音廣播24小時循環播報。飄揚的紅色黨旗下,測溫點的黨員志願者面對面站成兩排,對即將上橋的車輛招手示停,詢問其去處並測量體溫。

林鋒是南澳縣大橋路政隊隊長、南澳大橋監管部負責人,疫情發生以來,他參與卡口防控工作佈置,協調有關人員落實設卡配套,不斷推動卡口排查工作迅速落實和開展。他介紹,1月23日,南澳縣開始設立南澳大橋測溫點,縣交通、公安、衛健等有關部門共派出精幹力量180人,以每天40多人、每班2小時的方式輪值,做到“不漏一部車、不漏一個人”。

“我們結合工作實際,採用潮汕方言問候及詢問司乘人員,能夠快速甄別外籍司乘人員,也以更溫馨的方式讓本地乘客感受到家鄉的溫暖,讓排查工作的開展更為順暢。”林鋒說,有時候,部分車主或乘客因車內空氣不流通和情緒緊張的原因導致體溫偏高,此時他會引導車主下車,讓車主喝點水緩和一下情緒,再由醫護人員進行第二次體溫測量。

若是排查到外來人員,測溫點的工作人員便會讓他們打開手機掃描“疫情期間行程查詢(公測版)”二維碼。如此,外籍人員近15日內去過的省份與城市,便會一一顯示出來。

精準防控守好大門,打好海島疫情防控阻擊戰

南澳大橋是南澳縣外防輸入的“橋頭堡”、第一道安全防線,守好這道防線,就是守護全島人民的安危。

“南澳大橋是外防輸入的‘橋頭堡’、入島的第一道安全防線,守好這道防線,就是守護全島人民的安危。”南澳縣交通運輸局局長袁永平說。

放棄休假 精準追蹤監測疫區遊客

2月3日,南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通告稱,南澳確認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是當時汕頭市累計確診的第17例病例,該病例經發現後馬上被送到定點醫院進行隔離治療和觀察。

“這是我從業以來第一次接觸新冠肺炎患者,說實在的,剛開始感到有些茫然。”南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縣疾控中心”)疾控科負責人黃映俊說,他從1月25日起開始上班,至今未休息過一天。

1月23日,從汕頭市疾控中心參加完簡短的培訓,黃映俊對新冠肺炎疫情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茫然感才漸漸消失。隨後,他嚴格依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的指引規範工作方式,對定點酒店的湖北籍遊客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樣本採集與檢測、病例救治、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和管理等工作。

令他難忘的是2月14日這一天。當天,一名剛完成14天健康觀察的湖北籍遊客出現頭疼、喉嚨痛等症狀,這不禁讓黃映俊緊張起來。“我們為這名遊客拍了CT,報告顯示他一側肺部存在炎症,這讓我們著實捏了一把汗,只能採樣送往市中心醫院檢測,將他作為疑似病例再度隔離留觀。”黃映俊說,當報告顯示核酸均為陰性後,黃映俊與其他同事才舒了一口氣。

隨著南澳3例確診病例逐漸治癒出院,黃映俊與縣疾控中心的同事也安心了許多。不過,他們絲毫沒有放鬆下來,現在仍在對治癒出院的患者繼續追蹤隨訪及採樣監測,確保他們不出現“復陽”。

“老中青”黨員 踴躍奔赴防疫前線

“天天往外跑,入戶宣傳登記為你好!防控工作要仔細,齊心協力滅瘟疫!出門戴口罩,為了他人自己好……”走在南澳縣深澳鎮海濱村的村道上,村委的大喇叭、進村交通卡口的高音喇叭循環播放《海濱村疫情防控歌謠》,聲音響亮,話語樸實。

從年初二開始,海濱村在主要進村卡口就設立了“非本村人員,暫不往來”的牌子。村裡還利用宣傳欄、微信工作群、傳單、橫幅等各種形式進行疫情形勢、防控常識等宣傳。同時,村黨支部充分發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村監委會成員、社工和志願者近500人次加強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工作,嚴格把控卡口,對出入的人員進行體溫檢測,查看是否佩戴口罩,並做信息登記,做到對出入人員信息明確、去向明白、健康信息明瞭,全力守護村民安危。

海濱村群防群控工作是南澳縣46個村(社區)實行縣、鎮、村三級聯動、堅守南澳基層“疫線”的縮影。在這背後,是無數黨員幹部踴躍的身影。把守卡口、清潔消毒、登記造表、上門宣傳……凡是能幹的,每個村(社區)的黨員幹部都搶著幹。

例如,龍地漁村青年黨員陳楚潤在看到電視中有關疫情的新聞後,第一時間到村委會報到,放棄與家人團聚美好時光,自願請纓加入抗擊疫情工作志願隊伍;南光村委會副主任章向群及他就讀廣東警官學院的兒子章聚櫳可謂“上陣父子兵”,他們堅守在防控一線,在南光村進村卡口為來往人員測量體溫,風雨無阻。

特殊時期,老黨員也不甘示弱。從年初一開始,新鄉村歷任支部書記如80歲的吳為義、75歲的謝加成、74歲的柯成福和現任村書記林炳亮齊上陣,主動參與防控工作,逐戶宣傳防疫知識,積極引導群眾做好防控工作。

愛心夜宵 溫暖基層防疫人員

在南澳縣的防疫一線,黨員幹部衝鋒在前,一支由志願者組成的後勤保障隊伍則在默默奉獻。白天裡,這支後勤保障隊伍分散在市場、景區、鄉道等人員集聚的地方,勸導村民在疫情防控期間減少外出和走訪,並向過往人員派發口罩和消毒液;深夜裡,他們則在廚房裡忙碌,為數十名堅守在防控卡口的工作人員準備夜宵。

精準防控守好大門,打好海島疫情防控阻擊戰

疫情期間,南澳縣的志願者和社工為堅守在戰“疫”一線的工作人員送愛心夜宵。

疫情期間,每晚9時30分,南澳縣青年志願者、後宅社工和南島義工協會的志願者們紛紛出動,趕赴後宅鎮、深澳鎮各個防控卡口,為堅守在戰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帶去了一碗碗香噴噴的熱粥。

據南島義工協會會長林恆生介紹,每個防控卡口除了一大盆白粥(8人份),通常還配有2盒配菜,菜式多樣,有花生、魚乾、菜脯煎蛋、豆豉苦瓜、豬肉燉豆腐等,夜宵的配菜均是當天由義工協會後勤組志願者到市場採購。“白粥是潮汕人的經典主食,熬夜的人吃了可以暖身子,比海鮮粥、蔬菜粥更受歡迎。”林恆生說。

李麗華是參與愛心夜宵配送的熱心市民。“他們這麼辛苦地守護南澳,我也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她說,為了防控疫情,基層防疫人員都非常辛苦,尤其是值夜班的同志更是如此,熬夜容易肚子餓,吃泡麵又不營養。成為南島義工愛心夜宵行動組的一員後,她便與其他義工一起,擔負起送夜宵的職責。“比起基層防疫人員的付出,送宵夜這件事微不足道。”

與此同時,由40多名志願者自發組成的雲澳鎮海星志願者隊通過自籌資金,每天晚上為雲澳鎮、青澳管委共14個村的基層防疫人員派送夜宵,還把對他們的感謝之情寫在紙上送到他們手中:“親愛的一線防疫人員,你們辛苦了!感謝你們守護南澳。——共抗疫情志願服務小組。”

在嚴防嚴控的背後,南澳縣的志願者用熱騰騰的夜宵,為寒夜裡仍堅守崗位的基層防疫人員築起了無形的戰疫防線。得到溫暖的人也繼續為發光發熱,為戰疫築起更加牢固的防線。

海島“疫”事

南澳縣女子民兵連主動擔當

戰疫中“玫瑰”格外香

在南澳縣,有一支女子民兵連在疫情期間發揮著重要作用。疫情之下,連中的每位女民兵主動戴著口罩,採取進村入戶宣傳、無人機偵察和遠程翻譯支援等方式,通過地毯式排查、網格化管理,及時做好疫情宣傳、監測、預警、防控等工作,成為防疫戰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精準防控守好大門,打好海島疫情防控阻擊戰

南澳縣女子民兵連通過進村入戶派發防疫知識宣傳單等方式支援基層防疫工作,成為防疫戰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鄭林泓是南澳縣女子民兵連的一員,她的外祖父林智,曾任解放軍閔粵贛邊縱隊第四支隊警衛連連長,參加過解放饒平、潮安、澄海、南澳等戰役,去年被授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榮譽紀念章。鄭林泓從小就愛聽外祖父講戰鬥故事,她也從外祖父的戰鬥故事中萌發了軍旅夢。學成歸國後,她毅然捨棄市區的繁華生活,隻身來到南澳島,加入女民兵連。

鄭林泓研究生畢業於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精通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多國語言。疫情發生以來,她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加入中國防疫翻譯志願者小組,每天晚上利用休息時間,運用自己的語言翻譯技能,翻譯有關國際援助物資和疫情防控資料,在確保物資精確有效利用、保障醫護有效統籌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鄭林泓還拿出自己一個多月工資,通過海外購物平臺購買口罩等緊缺物資,並將之捐贈給駐地慈善協會,以實際行動抗擊疫情。對於自己的善舉,鄭林泓卻謙虛地說:“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也非常願意做的事。”

實際上,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每一個人都是戰疫的防線,南澳女子民兵連的巾幗風采,正是疫情期間大美汕頭的生動寫照。

老黨員“出馬”協助開展防疫宣傳

讓每個人都“動起來”

“防控疫情,人人有責。作為一名老黨員更應該起到帶頭作用。”在南澳縣山頂漁村,今年75歲的南澳女民兵黃進專說。

與幾個民兵老姐妹一起,捧著一摞防疫知識宣傳單,帶領一班年輕黨員與村“兩委”幹部一起走家串戶進行志願宣傳和排查,發放便民聯繫卡……這就是這位有著50多年黨齡的黃進專的“日常”。在黃進專與其他女民兵的感召下,全縣共有1200多名基層黨員、1000多名群眾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精準防控守好大門,打好海島疫情防控阻擊戰

山頂漁村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黃進專今年已74歲,仍主動選擇奮戰在基層防疫宣傳排查一線。

黃進專曾是南澳山頂女炮兵排排長,扛過加農炮。疫情發生以來,她看到南澳基層防疫人員辛苦奮戰在一線,自己也“坐不住了”。

“說實在的,剛開始我也不知道能做些什麼。”黃進專坦言。即便有些“茫然”,從年初一開始,她便多次走訪村黨群服務中心,與村“兩委”幹部探討如何發揮退休女民兵的餘熱。經過多次溝通,她的思路也漸漸明朗起來,決定召集其他幾個民兵老姐妹,一起協助村幹部開展入戶宣傳防疫知識工作。

於是,她們從年初七起的每天下午3時至4時30分開展工作,主要協助村幹部派發倡議書、口罩等,同時為村民們進行必要的口頭解答等。她們16個人分成2小隊入戶宣傳,平均每個人要走訪50戶人家,全程徒步。

在黃進專看來,防疫工作需要全村“動起來”。面對思想比較“頑固”的老年人,她就在嘮家常中漸漸疏導他們,讓他們明白戴口罩、勤洗手的重要性,“我們在聊天中將防疫知識‘翻譯’得更加通俗易懂,他們也很容易就接受了”。

儘管年歲已高,但連續多日走訪下來,黃進專卻不覺得累,反而覺得精神更加振奮。“我是一名老黨員,疫情當前更要衝在前頭為人民服務。大家也都非常理解和配合我們的工作,我感到很欣慰。”她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可以戰勝疫情。

看到黃進專老人家如此支持村務,山頂漁村黨支部書記吳貴利感動不已。“這次疫情發生後,黃進專知道村幹部人手不足,就主動帶領當時的民兵姐妹們到村來幫忙。此前考慮到她老人家年紀大,又患有糖尿病,我擔心她身子承受不了,因此也曾婉拒過她。沒想到,老人家卻執意要幫忙,她跟我說走幾步路還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在黨員面前起個頭,做個好榜樣!”吳貴利說。

黃進專只是南澳眾多戰疫黨員志願者的其中一員。疫情當下,無數名黨員正在各自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

記者手記

豔陽照耀南澳大地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連日來的豔陽天,讓許多人心裡的陰霾漸漸散去,南澳島的各項工作也逐漸恢復,有序開展。

疫情嚴峻之時,從市區驅車前往南澳島,一路上行車寥寥。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的青澳灣沙灘上空無一人,只有海浪“懶洋洋”地拍打沙灘。

雖然是旅遊“空島”,但南澳並不是疫情“孤島”。從年二十九起,南澳便設立南澳大橋測溫點,為居民守好入島第一道防線。同時,島上46個村(社區)也紛紛行動起來,一個個測溫點相繼出現,給每位居民以心安。網格化管理、地毯式追蹤、人性化關懷……遍及南澳島的各個角落。

雖然大家戴著口罩,但是心卻沒有被“隔離”。村醫從自己開的藥鋪中每天拿出藥方熬抗病毒涼茶免費分發給卡口防疫人員;村幹部24小時輪班在村裡防疫關口;海島志願者“組團”為基層防疫人員送上愛心夜宵……點點滴滴,讓人看在眼裡,也感動在心裡。

“交通卡口裡面就是我們的村民,守好卡口就是守護好我們的家人!”這句出自南澳縣海濱村黨支部書記陳永倫肺腑的話語,也是南澳縣許多堅守疫情防控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心聲。

直面疫情,說不恐懼是不可能的,然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裡,南澳縣這座海島卻處處散發著溫暖的光。我們期待,戰疫過後,南澳會再次迎來屬於它的旅遊盛況。

精準防控守好大門,打好海島疫情防控阻擊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