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我國未來理財市場會迎來爆發嗎?

淡淡禪風


資管新規已經落地一年半多了,2020年底過渡期即將結束,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

對於銀行來說,理財市場和理財產品的轉型要加速了。根據理財新規的要求,銀行理財須在2020年底實現全面淨值化管理。

監管方面要求銀行嚴格落實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規定,規範開展理財存量業務的處置,按照整改計劃,紮實有序推進。

當前中國老齡化社會嚴重。老齡化問題最大的挑戰是養老金缺口。為了應對老齡化,除了國家層面上的宏觀設計和相關措施,我們個人也要有所作為。

那個人能做什麼呢?那就是要增加老百姓的資產性收入。也就是說在未來,我國對資產性收入的需求會越來越多。

所謂資產性收入,其實就是理財收入。中國老百姓傳統的投資習慣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住房,二就是存款。

隨著國家層面“房住不炒”的政策導向,投資房產獲取暴利的時代已經結束,老百姓不會繼續投資房產。

而在存款方面,數據表明,中國老百姓的金融資產,銀行存款大約佔70%。這說明老百姓的錢大部分都是放在銀行,佔比非常大。

而銀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一般在2.78%%左右,能達到3%已經是高的了。而我國當前的通貨膨脹率大概是4%左右。

這個數據表明,其實老百姓存在銀行的錢是在貶值的,通脹都跑不贏,更別說財產增值的問題。

房產沒有了投資的動因,而銀行存款又不具備投資價值。這樣來看,當前老百姓確實面臨一個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拓展資產性收入的渠道和市場。

於是理財市場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會,未來必將是財富管理的一片藍海。

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這千載難逢的機遇面前,如何快速地實現機構轉型,產品升級?以搶得市場先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據最新發布的2019年中國經濟數據來看,2019年經濟增速是6.1%,對比世界各國,我國增長速度還是快的。

在這樣的經濟增長背景下,老百姓的財富也在快速積累。這部分資金同樣需要一個恰當的渠道進入市場。

不久前,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中“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的說法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有這樣的提法很好,但老百姓更加關注的是如何轉化。難道要老百姓的錢直接投資於資本市場嗎?那樣風險不是很大嗎?

也有監管人士對這句話做出瞭解釋:

“這句話的本意是要培育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不是讓居民儲蓄資金直接投資股市,對於資金持有者的個人和企業來說,有不同的風險偏好,可以投資於理財產品、也可以委託給機構投資,也可以自己直接購買股票,如何配置資產是居民自己的選擇”。

當前,各大銀行紛紛設立理財子公司,理財業務也將從銀行內部理財資管部門轉移到獨立的理財子公司。銀行再通過這種脫胎換骨的轉型,來面對理財市場巨大的機遇和挑戰。

相信隨著監管政策的持續推進,資管機構和理財產品的產業轉型升級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未來理財市場的蛋糕會越來越大,理財資金也會越來越安全,屆時我國的理財市場必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


南公子


第一、現在各國銀行都在降息,即使美聯儲在19年初的幾次加息,在後半年也受不了,改為降息了。因此在存款利率不斷下行的情況下,自然錢會找出口,這時理財就是一個不錯的出路。

第二、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家從今年開始大力支持基金投顧,也就是說國家也是有意把資金引到資本市場,那麼對於很多居民來說,把錢投到專業人士手上,由專人管理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三、目前我國理財的規模和佔比遠遠低於國外平均水平,因此這也給未來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契機。

第四、前期由於人們對於理財的意識比較單薄,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的瞭解越來越廣,再也不單單像以前老一輩那樣,有錢只會存定期,現在也開始學會理財。

最後,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原因支持我國未來理財市場的大爆發,我就列舉四個簡單的原因。願我國以後越來越強大,國泰民安,豐衣足食。


怪蜀黍論財經


目前,90%以上的90後都會將錢存在餘額寶,還會購買基金等理財產品,所以未來我國理財市場勢必會迎來一個爆發期。

青年壓力大自然會想盡辦法開源

如今物價飛漲,房價高居不下。要想在一二線城市買房,在不靠父母的情況下能負擔的起的佔極少數。以數據說話,2019年杭州的購房年齡層比例中,85後依然是中流砥柱,而90後95後比例在上升。

在購房置業的背後,是還貸的巨大壓力。若有父母幫襯壓力要小一點,如果靠自己,那麼死工資對於新一代青年人來說還房貸基本上是杯水車薪,所以很多青年人不僅發展起了副業,而且將自己的資產進行投資理財,做到錢生錢來緩解自己的壓力。

理財可以實現資產複利,是資產靈活增值的良好方式,在未來,青年人一定會更傾向於理財市場,以此緩解不斷增加的壓力。

文化水平提高理財意識加強

如今,國家推行全民教育,國民素質有了質的飛躍。隨著大家文化水平的提高,理財意識也逐漸加強。

投資理財再也不是少數人手裡的金剛鑽,現在開戶如此簡單方便,一張銀行卡實名綁定基本上就可以網上購買理財產品,而且自媒體時代有很多優秀的投資者會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專業知識,為很多想要參與投資的小白們打開了理財的大門。

當一個人有了理財意識,並且付諸實踐,那麼他就會感染身邊的人,那麼理財市場自然會走向爆發期。

結論:長遠來看,理財對於個人是非常有益的,隨著人們理財意識加強,我國未來市場必然會迎來爆發。


關注小小投資客,投資不迷路。歡迎點贊評論交流。


小小投資客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感覺火爆不到哪裡去,第一點,從餘額寶貨幣基金開始,一分錢存入,然後各個平臺都推出類似的貨幣基金,保險公司,銀行,證券公司都加入了進來,門檻各不相同,有的1000元起購,封閉期一個月,也有的一週,100元起等等。

支付寶裡財富可以買基金,10塊錢就可以買到加入支付寶的基金了,以前門檻是一手1000份,就算基金剛剛註冊申購也需要1000元可以買到基金,支付寶只需要10元就可以買了。

支付寶裡定期理財產品1000元起步,銀行最低50000元或是10000元起步(不知道有沒有),當然了不僅僅只有支付寶,微信理財,京東金融都有的。

從這些分析看,支付寶已經把原本買不起理財產品的小白,提前帶進了市場。這個市場能不能繼續放的開,還得看基金與銀行的態度,會不會放開份額、面額限制,投機所好錢不多的零散客戶。大額VIP客戶,都是每家金融機構爭搶的焦點,他們不缺理財產品,或是這些理財產品滿足不了有錢人,現在不是有句話說的好嗎?有錢人都去玩信託去了。

中產還是銀行的主力客戶,剛剛分析了,這些人也是VIP客戶,能買了早就買了,不能買了也拿去做別的投資了。

綜上所述,零散小客戶被支付寶圈住,中產被銀行圈住,有錢人被信託圈住。金融行業除非放開金額、份額限制,去爭奪其他行業的客戶,你覺得是爆發式增長嗎?個人覺得不是,只是他們相互競爭而已。


文子說社保


應該會,剛剛看到一條消息,最後剩74天,美國的證券、基金、保險、期貨、評級公司將無限制的全面進入中國。

中國的經濟相對於其他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高收入群體對於理財的需求極其旺盛,隨著房地產,被抑制炒作,房地產的相當一部分資金會迴流到理財市場

對於普通人群,銀行的存款利率不能滿足對收益的要求,對理財市場都是一個契機

金融市場即將向各國打開大門,理財市場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我認為未來理財市場會迎來爆發



龍龍笑笑生


中國的老百姓不像美國人那樣可以提前消費,可以不理財,中國老百姓一有點積蓄,就忘不了到銀行去理財存款。這也是形勢所逼,家家戶戶如不像這樣懂得勤儉節約,支援國家建設,國家就不會發展得如此兇猛。不過這些好的方式正在被年輕人們打破,他們剛剛從大學畢業出來,耳邊老是這樣受著個別老師的西方教育的影響,也不知道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上世紀的時候,中國已經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度,中國人是真正的有錢了,在今天不論你到城市或者是鄉村都可以看到,人們的消費能力有多強,這是中國的一個顯著變化。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中,人們開始懂得珍惜,把有限財富積蓄起來,這個還是放在銀行比較安全,何況還有點利息做保證呢?這個小小的利息就叫做老百姓的理財啊!中國又不是高收入國家,很多方面還要依靠存款積蓄來做調節,那個家庭都會有點事情,不管是紅白喜事,娃娃的升學,老人的生病住院等等,都需要用錢來做調節,哪家都可能有事,沒有任何人家可以掛‘’免事牌‘’,這樣只有通過銀行理財來做調劑,不過,銀行打出理財說市場會出現井噴式的情況,肯定是在吹牛皮,不會有好多人瞧得起的……


6353902879


隨著我國居民的可投資資產體量越來越大,理財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再參考歐美國家的發展情況看,未來理財市場迎來爆發屬於可預見的。

理財市場規模增長的基礎源自於居民可投資產規模的增長

從2004年第一支理財產品發售以來已經有10來個年頭。

單就銀行理財規模而論,從公開數據可以查詢到,2004年銀行理財的發行規模只有1000億,而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23.48萬億,膨脹了234倍,如果按照2017年的峰值28.21萬億算,漲幅更是高達281倍。

理財規模的增長是依託於居民個人財富增長的,如果居民財富長期保持穩定或者縮水的狀態,理財規模就會成為無根之水。支撐起理財規模如此大幅度增長的就是居民的可投資資產總量,這個數字在過去十幾年也有了飛躍式增長。

2006年,我國居民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者資產總規模才在20萬億出頭,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增長到了185萬億左右,2020年預估這個數字會到200萬億。

正是有了這200萬億的龐大可投資資產規模,才能養出23萬億的理財規模。

利率市場的變化及理財意識的覺醒引爆了理財市場

從兩者佔比來說,理財規模佔可投資資產規模的比例從0.5%提高到了現在的10%左右,理財佔比能有如此巨大幅度的提高,跟利率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個人理財意識的覺醒密不可分。

在2000年之前,居民絕大多數的資金都躺在銀行存款賬戶上,此時居民的金融知識幾乎為0,只有極少數的人瞭解股票、基金、理財,同期的存款利率非常高,甚至有個別時期能達到10%。在這種利率環境下,居民尋求多花樣投資渠道的意願是很低的,需求也就無從談起。

伴隨著最近十幾年的利率水平逐漸下降,而通脹水平卻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滿足於低廉的銀行存款,更多樣化的理財需求應運而生。

在可以遇見的未來,我國的利率水平還將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行,如何做到手裡的資產不縮水會成為未來很多人需要努力的方向,而這也將會是理財市場未來持續爆發的根源所在。

規模角度估算,上漲潛力巨大

根據建設銀行與波士頓諮詢公司聯合發佈的《中國私人銀行2019:守正創新 匠心致遠》顯示,我國的居民可投資者資產會在2023年達到243萬億。

另外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存款的佔比也在快速下降,從2013年的62%下降到了2018年的49%,而銀行理財、公募、私募的佔比卻都是快速增長的,基本上都保持了30%左右的增速。

可以想見,在總規模繼續增長且佔比逐漸提高的雙重幫助下,未來的理財市場必然會迎來爆發。

對標歐美髮達國家理財市場的發展趨勢,我們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歷史總是很相似,國外的理財市場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是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才變成現在的規模。

二戰剛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歐美商業銀行開始引入理財服務,但是受制於法律及市場環境,此時的理財只是一些很簡單的相關業務。

到了7,80年代,客戶理財需求迅速擴大,融合了傳統存貸款、投資等業務的組合式理財產品快速發展。

90年代後,各類投資工具及衍生品交易規模迅速擴大,商業銀行利用各種金融工具為客戶提高一攬子金融服務,理財進入爆發階段。

對標歐美走過的路,我們目前只是處於第二階段,距離第三階段也並不漫長。

這兩年,我們也開始推出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品,開始允許銀行理財直接參與到股票市場的投資,也就在前不久,允許銀行資金直接進入二級參與可轉債和可交換債的交易。有了更多的工具支撐,未來的理財產品也將更加多樣化。

儘管2018和2019年,因為各種P2P暴雷和理財違約磋商了一部分人的信息,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並不會改變理財成為居民主要配置資產的大趨勢。



金融筆記


這個問題太棒了,是好多國人關注的問題!

我國的理財市場相對國外來講還是稍晚的。倒是最近幾年,我國的快速發展帶動投資理財市場的火熱。

大媽炒黃金,大媽炒房,大媽炒幣等都體現了未來投資理財市場的大爆發。

首先,要懂得投資理財市場的分析,投資看的就是某標的的未來發展情況。

其次,不能盲目跟風,以學習理財知識為主。減少教學費的次數。

最後,進行投資組合,資產分配的靈活運用。



李恆專欄


首先,面對外國經常零利率的現實,國內利率也常年保持在低位,儲蓄不行,更糟糕的是投資買房也被國家點了死穴,這樣的情況下,錢往哪裡去,成了十幾億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硬需。

其次,國內理財的規模和佔比遠遠低於國外平均水平,所以也給爆發帶來了可能性。

還有國家有意引領財富進入股市基市等金融市場,解決金融問題,順帶遏制房地產的過快發展。

所以未來幾年理財市場進如了黃金期,會儲蓄大量財富,相關行業和從業人員迎來了紅利期,這個趨勢也是未來大趨勢,會持續很多年,像美國一樣,中國除了產業包括金融市場也會吸引全世界的財富,保守估計30年前會達到與美國相當的外來投資,35年左右會超過美國成為最值得投資的市場和場所!


平頭兄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國理財行業經過長期不斷髮展,理財產品種類不斷增多,但大部分理財機構發行的產品是以實現機構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不能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優質的理財產品類型較少,市場供應不足。

儘管我國理財行業從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多,但缺少專業化、高素質的理財規劃師,行業整體服務能力較弱。總的來看,在未來發展中,我國理財行業結構還需持續調整優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