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棗莊,簡稱嶧,民國時稱臨城,山東省下轄市。處山東省南部,東依沂蒙山,西瀕微山湖,南接華東門戶徐州,北臨孔孟之鄉-濟寧。

棗莊因多棗樹而得名,是著名的煤城,為中國76個四線城市之一。2009年成為國務院政策支持的東部地區唯一轉型試點城市,2013年又被國務院列為中國老工業城市重點改造城市。

截至2016年2月,棗莊總面積45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4萬,轄薛城區、市中區、嶧城區、山亭區、臺兒莊區、滕州市。

棗莊境內著名旅遊景點有臺兒莊古城、微山湖溼地紅荷風景區、微山湖古鎮、墨子紀念館、抱犢崮等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歷史沿革

根據北辛文化遺址考古發現,早在距今7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棗莊市境域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夏(約前2000年—前1500年)

今棗莊市南屬鄫國,北和西部屬滕和薛。夏杼帝五年封曲列於鄫,鄫舊城在今棗莊市境東蘭陵縣境鄫城村,建姒姓子爵小國。夏時滕姓氏族部落成為部落小國,滕舊城在今滕縣城西。夏初,車正立國於薛,薛舊城在今滕縣張汪鎮黃殿崗一帶。

商(約前1500年—前1066年)

今棗莊市西北部為滕國、郳國和薛國,東北屬鄫國,中部為蔇國,南部為逼陽。殷封蔇子翦於蔇,屬大彭國,蔇舊城在今市境內西集附近。殷封求言於陽,屬大彭國,陽舊城在今澗頭集西南侯塘村。郳國即小邾國,屬滕國附庸國,舊城在山亭一帶。商朝中後期,商滅大彭國,並滅彭氏諸暨,但陽國猶存。薛國的範圍乘勢發展到今蘇北、魯南、豫東。

西周(約前1066年—前771年)

今棗莊市東部屬鄫國,南部屬逼陽,西屬薛國,北屬滕、郳(魯國附庸國)二國。薛國當時轄二邑:一為奚邑(今奚村一帶);一為常邑(今南常一帶)。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前期,今棗莊市東屬郜國,南屬陽國,西部屬薛國,北部屬滕國和小邾國。魯桓公十七年(前695年),魯佔今棗莊市東部、中部,南部屬宋國的陽,西部、北部屬齊之滕國和小邾國。小邾國當時轄濫邑(今羊莊鎮土城村)、互鄉邑(今城頭鄉長巷一帶)、孤駘(今木石)三邑。魯襄公六年(前567年)莒國滅鄫國,晉、宋滅陽,宋改陽為傅陽,魯國佔鄫國置次邑(今蘭陵)並伐小邾國取今滕縣東部,齊國南進佔領薛城,更名舒州。

戰國(前476年—前221年)

今棗莊市東部為蘭陵,南部為傅陽,西為齊之舒州,北部仍為齊之滕國。魯平公二十年(前309年),於滕東置靈邱邑(今陡城村),舒州改稱薛國,轄奚、常二邑。是時小邾、傅陽、蘭陵、濫邑皆屬楚。楚考烈王九年(前254年),今棗莊市全境屬於楚。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今棗莊市東為郯郡的蘭陵縣、鄫縣,南部為傅陽縣,西為薛郡的薛縣、戚縣,北部為滕縣。

西漢(前206年—9年)

今棗莊市北部屬魯國,後又屬沛國,轄蕃縣、滕縣、薛縣,戚縣(今夏鎮一帶);南部為楚地。而後均屬東海郡,轄合鄉縣、昌慮縣、桃山縣(今水泉鄉一帶)、新陽縣(今北安陽)、孟壤縣(今郭村西南)、建陽縣(今半湖一帶)、陰平縣(今陰平一帶)、氶縣(今嶧城西)、蘭棋縣(今蘭城店一帶)、傅陽縣、建陵縣(今南常一帶)。

王莽新朝(9年—23年)

今棗莊市屬平郡,承縣改稱氶治縣,昌慮改稱昌聚縣,建陽改稱建力縣,新陽改稱博聚縣,合鄉改稱合聚縣,傅陽改稱傅亭縣。蕃縣、薛縣、公邱縣、陰平縣、戚縣,未變。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東漢(23年—220年)

今棗莊市屬東海郡。西北屬魯國、沛國,東南部分屬琅琊國、彭城國,西北部先後置蕃縣、薛縣(屬魯國)、公邱縣、戚縣(屬沛國)、昌慮縣、合鄉縣、桃山縣(屬東海郡),東南部置鄫縣(屬琅琊國),氶縣、陰平縣(屬東海郡)、傅陽縣(屬彭城國)。

三國(220年—280年)

今棗莊市屬魏。東部為東海郡,南部為彭城郡,西屬沛郡,北屬魯郡。西置戚縣,屬沛郡;南置蘭陵、陰平、氶縣,屬東海郡;傅陽縣屬彭城郡;北置蕃、薛、昌慮縣,屬魯郡;公邱、合鄉縣屬東海郡。

晉朝(280年—420年

今棗莊市北部初屬魯郡,後屬蘭陵郡,南屬東海郡。北部先後置蕃縣、薛縣、公邱縣、戚縣,屬魯郡;南部先後置氶縣、鄫縣、陰平縣、昌慮縣、合鄉縣,屬蘭陵郡;傅陽縣屬彭城郡;蘭陵縣屬東海郡。東晉區劃襲西晉建制。東晉咸和二年(327年)今棗莊為後趙轄地。東晉太和元年(366年)為後燕轄地。太元七年(382年)屬前秦。太元二十年(395年),今棗莊市薛城以南為東晉轄地,薛城以北為後燕轄地,時為晉與後燕在兗徐地區反覆爭戰幾十年。東晉義熙五年(409年),今棗莊全境屬東晉,義熙七年(411年)今棗莊屬東晉蘭陵郡。

南北朝(420年—581年)

今棗莊市先為齊地,後為梁地。齊時,棗莊市北屬魯郡,轄蕃、永興、昌慮;南屬蘭陵郡,轄氶、鄫、傅陽。梁時,今棗莊市北屬蕃郡,轄蕃、永福、昌慮縣;南屬蘭陵郡,轄氶縣、鄫縣、合鄉縣、陰平、傅陽縣。東晉元熙二年(420年)撤銷戚縣,薛縣併入蕃縣,移蘭陵縣治昌慮城(今土城村),新置陽平縣(治滕西王晁村),屬高平郡。北魏天安二年(467年),今棗莊市屬北魏,新置永興縣,治臨城,置永福縣,治崮峴。東魏武定八年(550年)後廢蕃郡留蕃縣,廢合鄉、昌慮,永興、永福、陽平等縣建制。是時今棗莊境內只有氶、蕃兩縣建制,氶屬蘭陵郡,蕃屬彭城郡。北齊天保八年(557年),北周滅北齊,政區未變,先屬北周,後屬北齊。

隋朝(581年-618年)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罷蘭陵郡。開皇六年(586年)改蕃縣為滕縣。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氶縣為鄫州,設蘭陵縣(治舊氶城),升滕縣為滕郡,旋復改為滕縣。大業二年(602年)廢鄫州,改蘭陵縣為氶縣,不久改氶縣為蘭陵縣。

唐朝(618年—907年)

今棗莊市屬河南道,北置滕縣,南置蘭陵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蘭陵為氶縣,隸屬沂州琅琊郡。滕縣隸屬徐州彭城郡。

北宋(960年—1127年)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今棗莊市滕縣隸屬京東西路徐州彭城郡,後改稱滕陽軍;氶縣隸屬京東東路沂州琅琊郡。

金朝(1115年-1234年)

滕縣隸屬山東西路,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設滕陽州,後改滕縣。貞祐四年(1216年),置嶧州(因葛嶧山而得名)領氶縣,後劃為邳州,明昌二年改蘭陵縣,隸屬山東西路。

元朝(1271年—1368年)

今棗莊市屬山東西路,北部置滕州下領滕縣,南部置嶧州下領蘭陵縣。

明朝(1368年—1644年)

今棗莊市屬山東省濟寧府(後屬兗州府),北置滕縣,南置嶧州,洪武二年(1369年)嶧州降為嶧縣。洪武十八年(1385年),滕縣、嶧縣改屬兗州府。

清朝(1644年—1911年)

今棗莊市屬山東省兗州府,北置滕縣,東南置嶧縣。

民國時期

今棗莊市仍為滕、嶧兩縣。

民國七年(1918年),滕縣隸屬濟寧道,改社為區。全縣領72個區。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東省置11個道,滕縣仍屬濟寧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山東撤道,縣直屬省領導。民國二十年(1931年)滕縣屬山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全縣為9個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底區一度改為鄉農學校,代行區職權,下設219個鄉、46個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全縣改劃為11個區、75個鄉、2個鎮。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日軍侵佔滕縣後,國民黨滕縣政府轉移至滕西沿湖一帶,轄區仍依舊制,但不能行使職權。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滕縣政府劃全縣為五個區,一個特別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又改為9個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改為1個區(九區)和74個鄉、6個鎮,同年6月改為2個區、43個鄉(鎮)。同年8月,滕縣屬魯西南第一行政督察區,同年9月縣轄3個區、3個督察區、1個示範鎮。

民國七年(1918年),嶧縣隸屬濟寧道,全縣改社為區。計31個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山東撤道,嶧縣直屬省。民國十九年(1930年)嶧縣設6個區。下轄32個鄉(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月嶧縣改屬山東省臨沂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底,嶧縣各區均改建為鄉農學校,至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底,鄉農學校解體復為區。民國二十七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38年至1948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將全省劃為15個行政督察區,嶧縣屬第15督察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1月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嶧縣全縣轄24個鄉(鎮)。 [12]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1市5區的4線城市,享有“中國辣子雞之鄉”之稱

建國後

1949年底,棗莊市分屬山東省臺棗專署和尼山專署領導。滕縣轄11個區。嶧縣轄8個區。棗莊轄4個鎮。臨城縣轄10個區。蘭陵縣轄12個區,在今棗莊市境內的6個區。麓水縣轄5個區。白彥縣轄今棗莊市境內的6個區。鳧山縣轄今棗莊市滕縣的大塢鎮、級索鎮。魚臺縣轄今滕縣的望冢鄉,崗頭鎮。鄒縣轄今滕縣的黨山鄉。蘭陵縣轄今市中區的稅郭鎮。

1950年5月9日,尼山、臺棗專署合併為滕縣專署,駐滕縣。撤銷麓水縣及棗莊辦事處。麓水縣併入白彥縣,棗莊辦事處併入嶧縣。麓水縣的五區(莊頭)劃歸嶧縣。嶧縣為11個區。滕縣為11個區。白彥縣為10個區。臨城縣轄10個區。蘭陵縣轄11個區在今棗莊市境內的6個區。鳧山縣轄今滕縣大塢鎮、級索鎮。魚臺縣轄今滕縣的望冢鄉、崗頭鄉。鄒縣轄今滕縣的黨山鄉。蘭陵縣轄今市中區稅郭。 [13]

1961年9月12日棗莊建制為地級省直轄市,轄齊村、臺兒莊、嶧城、薛城4個區及棗莊鎮,56處人民公社。

1976年7月12日,設立市中區,將齊村區所轄部分劃歸市中區。

1979年,滕縣於劃歸棗莊市。

1983年11月齊村區改為山亭區。

至1985年,全市轄5區(市中區、薛城區、嶧城區、臺兒莊區、山亭區)1縣(滕縣),5個街道,53個鄉,32個鎮。

1988年5月,滕縣改為滕州市(縣級)。

2001年3月,棗莊市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共減少鄉鎮30個,減少比例為33%。全市共設14個街道,42個鎮,5個鄉。此後,全市所設街道辦事處、鎮、鄉略有調整。

2012年,棗莊市轄市中區、薛城區、嶧城區、臺兒莊區、山亭區、滕州市等6個區(市),設18個街道、44個鎮、2個鄉。[14]

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棗莊市下轄5個區:薛城區、市中區、嶧城區、山亭區、臺兒莊區,1個縣級市:滕州市。棗莊市政府駐薛城區。 [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